资源简介 巧设蓄势 尺水兴波——《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主题:巧设蓄势,尺水兴波(教读引领课)教材:《三顾茅庐》丛书:《火烧博望坡》节选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蓄势的写作手法,凸显人物形象。2、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体会中国文化中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传统。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蓄势的写作手法,凸显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体会中国文化中礼贤士,尊重人才的传统。教学方法:谈话法、任务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刻画了无数英雄豪杰,你是谁的粉丝?理由是什么?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做准备。二、步步“蓄势”,凸显人物过渡:《三国演义》是我国优秀长篇小说中描写人物最多的一部。据统计,有名有姓者共 980 人,加上无名神仙、道人、仙童、牧童、妇女等,计 1100 余人。在这些人物中写得最为成功的要算诸葛亮、曹操和关羽。因此,这三个人物被毛宗岗评为“三绝”。而代表诸葛亮正式亮相篇目的《三顾茅庐》却让人拍案叫绝,被人们称之为绝世美文。1、这篇《三顾茅庐》引人入胜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2、这节课就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方法——蓄势蓄势:是为了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阻碍、干扰等)而着重铺陈的一种表现手法,使作品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通过蓄势,可以渲染气氛,达到“千呼万唤使出来”的效果,增强作品吸引力。活动一:依据“蓄势”的定义,思考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出现了几处“蓄势”?提示:刘备的期望是什么?那么阻扰他实现这个目标的情节是什么?循着这个思路就能找到“蓄势”所在。设计意图:依据“蓄势”定义,让学生在《三顾茅庐》中找到“蓄势”所在,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学习本文蓄势的写作手法。活动二:在《三国志》中,三顾茅庐,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而《三国演义》为什么要步步“蓄势”,虚构那么曲折的一个过程?1、依据蓄势的定义,可知,凡此种种,莫不是为这位神奇人物的出场蓄势。如此千呼万唤,主角才闪亮登场。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让所有人物,最后都聚焦到请葛亮身上,请概括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概括刘备人物形象。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从相关人物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描写方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方面入手。三、勤学善思,学以致用作为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多次运用“蓄势”的写作手法,进一步凸显人物性格。请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主赏读《火烧博望坡》节选。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学以致用,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实现课内延伸阅读。四、巧设蓄势,尺水兴波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山更迭一山伏。尺水兴波微澜起,笔底不平惊风雨。作文先不表明用意,而是慢慢地蓄势 ,等到时机成熟,再猛然揭开“谜底”,给读者心灵的震撼。作业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三让徐州》《三气周瑜》《诸葛亮智取三城》《三国归晋》等作品,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感悟人物形象。五、板书设计巧设蓄势,尺水兴波诸葛亮:旷世奇才 淡泊名利关心民生疾苦刘 备: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知人善用夏侯惇:骄傲自大 一意孤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