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记叙文阅读的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常考记叙文阅读的基本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资源简介

中考记叙文常考写作手法及作用
1、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表达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从而深化主题,也有的会为后文做铺垫,吸引读者。
《故乡》:运用插叙,补充了我与闰土交往的故事,刻画了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与眼前所见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2、倒叙:
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 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表达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3、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段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表达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突出主旨;使文章结构完整;造成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
《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补叙了吴用、晁盖等人的姓名和下蒙汗药的过程,使读者解开心中的疑团。
4、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反和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表达作用:运用这种手法,能更加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
《我的于勒叔叔》:将“我”和“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进行对比,揭露了菲利普 夫妇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本性,尖锐地批判了金钱社会扭曲的人性。
《故乡》:将以往的乡村与如今的荒村加以对比,突出了故乡如今的萧索,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故乡无限失望与由此产生的无比悲凉之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人物活动和后文做铺垫。
5、线索
线索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情况;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
表达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背影》:文章以“背影”为线索,写了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父亲离开的背影、泪光中再见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和思念之情。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注意】双线并行:有的文章有明线、暗线两条线索。
6、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种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 想或情感。
表达作用:可以将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杨礼赞》: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7、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 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表达作用: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增强吸引力。
《阿长与山海经》: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令我不耐烦的许多规矩,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赢得我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隐鼠而失去敬意,然后 写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从而使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显得格外可贵,表达我对阿长同情和愧疚,也倍加感激和怀念(2分)。
8、设置悬念
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表达作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三次设置悬念,我和老余走在深山里发现小茅屋,“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形成第一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引出第二个悬念。哈尼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产生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文章通 过三个悬念,层层递进,让读者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主题: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扬光大的情景,歌颂
了互帮互助的社会风貌。同时也使文章环环相扣,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做铺垫
铺垫是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铺垫一般用于文章开头,一般来说前后有联系,并且前面的主题思想较浅,而后面较深。
表达作用:推动情节,突出人物,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完整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
《红条绒布衫》:铺垫。文章第④段极力刻画妈端详花婶红条绒布衫,表现妈喜爱之情,为下文情感淡漠做铺垫。第⑩段年老后对红条绒布衫情感淡漠,为下文妈情感巨大变化惊喜,嫌弃做铺垫。文章层层铺垫,感情不断升华,最后情感变化出乎意料,给人强烈的感情冲击,表现了妈为孩子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我对妈失去健康、永久错失心愿的辛酸、愧疚、疼惜之情。
10、伏笔
指作者在叙述中,对将要描叙的人物、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表达作用:使故事合情合理,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猫》:
(1)第一段“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描述了猫的性格特点,为后文大家 不轻易相信它是凶手埋下伏笔。
(2)第三段“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直接暗示了猫对黄鸟的兴趣,为后文它吃鸟埋下伏笔。
11、前后照应: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 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表达作用: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更好地 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紫藤萝瀑布》:文章的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照应,更加突出“我”从悲痛中走出来,重新投入
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12、叙议结合
指的就是在写作的时候,既叙述故事,又对此展开议论的一种手法。可以先叙后议,这样 从结构上看起来是总结全文;也可以先议后叙,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进行议论,用于表达观点,统率要写的人或事儿;还可以夹叙夹议,行文中一边叙述人和事一边发表议论,既有助于揭示 记叙内容的含义,又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表达作用: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深化了文意,使文章富有哲理,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使文章结构严谨。
《回忆我的母亲》:“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 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 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13、以小见大
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 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表达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散步》:通过写我们”全家人一起散步,结果出现了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的分歧。为了满足孙儿的愿望,母亲决定走小路。于是“我”背着母亲走,妻子背起了儿子这件小事。展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的画面。以小见大,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4、联想、想象
联想是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想象 是作家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加工,进而形成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表达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文章情节发展,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天上的街市》:从街灯和明星交织的情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又联想到生活在天上世界的牛郎织女。这首诗在写法上,是围绕“天上的街市”展开合理的联想,在一个具体的、真实可感的情境(天上的美好生活)中将众多的形象组织起来的,想象丰富,设喻奇特,却毫无散乱之感,由此鲜明地呈现了主题。
15、侧面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表达作用:这种技法用在文学作品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或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①环境侧面烘托: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心理,烘托人物的形象。例如,《植树的牧羊人》中对 荒漠环境的描写,就烘托了牧羊人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形象;《故乡》中,文章开头处的环境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 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的活气。”这段描写为后文展开对中国 农村的残败萧条的描写作了铺垫,也烘托了中年闰土、杨二嫂等人的悲剧形象。
②人物侧面描写:用文中其他人物的评价、表现等,侧面体现主角人物的形象。例如《孔乙己》中,咸亨酒店中那些议论嘲讽孔乙己的看客言语,就对补充读者对孔乙己的认识有莫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