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准确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间、开始标志、代表人物、口号和阵地,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习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3.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概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影响,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涵荞唯物史观素养。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梁启超1923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根据材料回答:第一期和第二期都和哪些近代化的探索有关?结果都怎么样?教师引导: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能够救中国的“药方”到底是什么?救中国,究竟路在何方?!(设计意图)以材料方式呈现,回顾旧知,联系新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知道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史实,通过回顾旧知识,进而过渡到本课学习。【讲授新课】第一篇章 魂之由--历史使命的召唤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根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有哪些?教师总结: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2)结合材料指出,当时中国社会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陈独秀总结: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思想。2.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阅读教材,完成新文化运动的表格信息。标志发展代表人物口号(旗帜)主要阵地(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情况,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形成史料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第二篇章 魂之核--时代风云的旋律除旧布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出谋划策假如我们作为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者,请根据课件上四个镜头找出民国的病症并开出治疗的“处方”。学生讨论:回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第三篇章魂之声--聆听历史的回声万象更新--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阅读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哪些?材料三:《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被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各地爱国社团和进步刊物涌现,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材料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部编版初中历史材料五:材料:陈独秀说:“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鲁迅说:“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钱玄同和刘半农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吴虞提出把旧书籍都丢到茅房里。材料六: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学生根据材料归纳分析。教师总结:动摇了封建礼教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局限性: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2、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形成史料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第三篇章 魂之声--聆听历史的回声感受新时代先声,争做新时代青年(1)提炼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对我们有何启示?李大钊:前中国之新青年,速起而耸起双肩,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孙中山: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学生是读书明理的人,是指导社会的。习近平:当代要青年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词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练、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随堂练习1.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A.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D)①李大钊 ②陈独秀 ⑨鲁迅 ④胡适A.①② B. ①②③C.①③ D. ①②③④3.民国时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侧重于制造和思想之争的是(D)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A.①③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4.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有(C)①洋务运动 ②维新变法 ③中华民国的成立 ④义和团运动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②③ D. ①②③④课堂小结布置作业陈独秀说,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而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对此,你怎么看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