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本课共三个子目,即:“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及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此后,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各种救亡图存的抗争活动迅速高涨,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甲午中日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认识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蓄谋已久的。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地图、观看视频,准确说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了解侵华日军的暴行,讲述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事迹,感受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涵养家国情怀。3.通过阅读教材,准确说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提高历史解释能力。4.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概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认识到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后果,学会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5.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与启示,涵养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晚年的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情感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记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此时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冰心的遗憾》教师:为什么冰心老人会因为这场战争而痛哭?这场中日战争是如何拉开序幕的?双方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教师也可以使用“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本课,既可以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又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中日之间的差距,为下面的讲解做好铺垫。【讲授新课】第一篇章山雨欲来--探原因1.阅读下列三则史料,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吗?材料一:1869年,明治天皇颁布一道“御笔信”,直言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材料二:1885年日本政府提出为期十年的扩军计划,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建立和发展近代化海陆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十年扩军计划。材料三:1893年3月-7月间,日本参谋本部次长长川上操六等又亲自;留到朝鲜釜山、仁川和中国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重点窥探中国的军备、士兵训练、军队装备、地形地貌等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侵略者早就绘好了包括朝鲜和中国东三省、渤海湾在内的详细军用地图,上面标明了这些地区的每一座小丘和每一条道路。2.“大陆政策”教师讲述:19世纪日本间谍在中国进行秘密活动,实际上与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密切相关。这一政策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的不断增强而趋于成熟,并在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展示材料:明治政府刚一建立,就认定“强兵为富国之本”,穷兵黩武,并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独占亚洲,称霸世界。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教师: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制定“大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最终目标是独占亚洲,称霸世界。核心是征服中国。展示图片:教师: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也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并“大陆政策”定为其基本国策,而侵略中国则是其实现称霸世界野心的必然战略步骤。3.导火线教师:日本在通过明治维新不断积蓄力量的同时,一直在寻找侵略中国的借口和时机。展示材料:根据今日之形势,日清冲突已不可避免,而早日开战对我有利。开战的口实,除朝鲜自主问题外,别无其他借口。自主问题光明正大,亦可对列国充分显示我国之义举。清国虽地域辽阔,然从近年来之陆海军备看,徒具其表,实则极不完备,不足为惧。-杉村溶《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教师: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思考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朝鲜东学党起义。4.战争原因示意图根本原因:蓄谋已久的对外侵略扩张。直接原因:东学党起义。第二篇章甲午风云-一知过程1.阅读教材内容,填写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阶段 主要战役 战况 重要人物开始 丰岛战役第一阶段(1894年7-9月)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第而阶段(1894年10 月-1895年初) 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2.教师适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动态示意图,在地图上识别主要战役。设计意图:教师演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动画,直观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的知识点。3.教师播放日军旅顺大屠杀的相关视频。尘封的历史同样能指引未来,回首那个的凄惨岁月,让忏悔者忏悔,让反思者反思!4.教师展示民族英雄图片畅所欲言:一边是疯狂屠杀的侵略者,一边是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结合你所理解的甲午中日战争,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回答略。5.战争结果:1895年中日谈判,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教师展示图片:1895年中日谈判,清政府被迫签订《马 《马关条约》原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关条约》(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多种形式、多角度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使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同时,小栏目的设置可以整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三篇章帝国悲剧--论影响1.阅读教材说出《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总结: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2.【想一想】《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清政府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是被迫的,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是主动的,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3.三国干涉还辽展示材料:《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威胁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中国近现代史》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帮助清政府吗?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日本同意归还辽东半岛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条件:清政府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4.展示图片,结合教材说出“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表现。学生结合教材回答:(1)抢夺利权;(2)强租海港;(3)划分“势力范围”;(4)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教师:请同学们指出德国、沙俄、法国、英国、日本在《时局图》上分别对应的是什么?图片下端的那些摇旗呐喊的怪兽有何寓意?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是何表现?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德国--香肠,沙俄--熊,法国--蛙,英国-一犬,日本--太阳。教师:《时局图》中那个不在中国领土却盘旋在我国疆域边缘的鹰代表的是谁?为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美国。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但美国和其他列强一样有着侵略中国的野心。5.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展示图片教师: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展示材料:美国政府的政策乃是寻求一种解决办法,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维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保护全世界在中华帝国境内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教师: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吗?为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不是。材料中美国“维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事实上就等于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因而,所谓的“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只是维护中国在形式上的完整,而不是真正的完整。教师:维护中国形式上的完整,有利于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同时消弭中国的反抗。而“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为了避免被其他国家从“势力范围”内排挤出去,而提出的一项新的政策,这项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其政策得到其他列强的同意,表明列强在实际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设计意图)本目主要从三国干涉还辽、列强瓜分中国和“门户开放”政策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通过史料和图片来进行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第四篇章居安思危-议镜鉴1.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以及启示。展示材料材料一:日本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舆日本一国的战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1894年正值慈禧六十大寿,清政府在一年前就开始筹办盛大庆典,庞大开支除要各级官员捐纳外,还提用户部饷需与边防经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11月7日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重镇失守,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与大臣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外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内因: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无能消极避战。(根本原因)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2.展示图片,了解中日关系,厚植爱国情怀。教师:甲午中日战争,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马关条约》的签订没能成为两国之间的休止符,36年后中华大地烽烟再起,同样的事件,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我们今天来学习甲午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当今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如何面对近邻日本的难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的面前。而日本,有-些右翼分子则再次期待一场新的冲突或战争。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岛争”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随堂练习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B)A.林则徐 B.邓世昌C.岳飞 D.关天培2.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C)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经济侵略的特点的是(D)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增开四个通商口岸C.开辟内河航线 D.允许日在通商口岸设厂4.美国纽约《世界报》评论:“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这揭露的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野蛮暴行是(C)A.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B.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在旅顺对中国居民进行大屠杀D.出兵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5、以下事件和1895年《马关条约》有因果关系的是(C)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北伐战争课堂小结黄海海面的隆隆炮声已经远去了,这场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契机而蓄谋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留下的创伤和反思却始终被历史铭记。消极避战、落后挨打、腐败误国无一不刺激着先进中国人的觉醒。此后,实业救国、变法改良、革命救国的形势逐渐高涨。今天,我们有幸生活在日益强大的当代中国,在加强中外友好交流的同时,不要忘却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理性爱国!布置作业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出现了许多英勇抗敌的人物,比如:平壤战役的左宝贵、黄海海战的邓世昌、旅顺战役的徐邦道、威海卫战役的丁汝昌等等。请同学们课下选择一位感兴趣的英雄人物,搜集资料,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2.有时间可以选择观看影片《甲午风云》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