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 “坝、汉” 等 10 个生字,会写 “晨、绒” 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 “早晨、穿戴、鲜艳” 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大青树下的小学” 的特别之处,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书写生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写法和用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其含义。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感受民族团结的氛围。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借助提示描述自己学校生活的场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四、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图片、视频、生字词、课文内容等。准备生字卡片、民族服饰道具等教学道具。让学生课前查找与少数民族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相关的资料,预习课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少数民族风情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舞蹈、音乐和生活场景。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情。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所特别的小学,这所小学坐落在大青树下,里面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吧。”教师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二)举行 “民族风情” 展示会学生展示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等。学生们可以依次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提出问题和交流想法。教师补充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评选最佳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评选出展示得最好的学生,颁发小奖品,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认真准备。(三)揭示课题,范读课文引出课题教师引导:“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学生回答,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期待。板书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范读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学生认真倾听,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四)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提出要求教师提出自读要求:“这所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试读学生按照要求试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阅读习惯。正音巩固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对于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教师进行解释和举例说明。例如:“坪坝” 这个词,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坪坝的样子,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傣族” 这个民族名称,教师可以介绍傣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和文化特色。(五)分组朗读,组间比赛分组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进行练习。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提高朗读水平。组间比赛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作为评委,根据朗读的准确性、流畅性、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六)巩固字、词,指导写词复习字词教师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教师进行重点强调和纠正。分析字形教师着重分析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归纳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左窄右宽:绒、球、汉、艳、服、扮、读、静、停。左宽右窄:影。左右等宽:粗。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这些字,边写边讲解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学生写字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结构和比例,力求书写规范、美观。抄写词语学生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巩固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的理解,以及朗读课文的重要性。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学习。作业布置抄写 “晨、绒” 等 13 个字各五遍。朗读课文,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查找更多关于少数民族的资料,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复习字词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和词语。指名学生用生字组词或用词语说一句话,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导入新课教师引导:“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继续朗读感悟,进一步地发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第一自然段轻声读文教师引导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想象学生读后交流,可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画面,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和独特。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读出更入情入境的感觉。教师进行示范朗读,然后指名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提出改进的建议,让学生再次朗读。配乐朗读教师播放具有民族风情的音乐,如《彩云之南》等,学生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上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从课文中的描写、自己的想象等方面回答。角色转换想象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学生发挥想象,回答问题,体会窗外的安静和学校的特别之处。反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的句子,体会小动物们被小朋友们的学习氛围所吸引的情景。想象下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并朗读有关句子。学生描述下课的场景,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和活力。第四自然段交流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所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感受,可以从学校的美丽、学生的可爱、民族团结等方面回答。道别话语教师引导:“我们参观了这所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道别和祝福,感受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有感情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课文写得很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巡视指导,倾听学生的朗读,给予表扬和鼓励。比赛背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学生积极准备,参与背诵比赛,教师和其他学生作为评委,评选出背诵得最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四)拓展延伸,丰富积累描述自己的学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写一写。可以选择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等场景。学生思考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生活场景,然后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和表达想法。分享交流学生完成描述后,进行分享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进步。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精彩发言,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作业布置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继续完善自己描述学校场景的内容,把它写得更加生动、具体。阅读其他关于少数民族或校园生活的文章,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读体验。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能够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导入、展示会、朗读比赛、拓展延伸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还不够细致,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