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在前面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的历史演进历程之后,本节课教材从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了三国魏晋至隋唐间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进行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这些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使中国古代的制度日益完善和成熟,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不断走向繁荣,也反映了中国先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国古代发达的政治文明。选官制度介绍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选拔标准越来越客观,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正,并日益制度化。反映了随着历史形势的变化,选官制度进行着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从而保证了官僚制度的生命力,为统治者选拔出所需的人才,满足其统治需要。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则介绍了汉代在继承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损益,即实行了中外朝制,设中朝做为决策机构;魏晋至隋朝,三省六部制逐渐形成,反映了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使中枢政务机构更加成熟,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为历朝所沿用。在日益完备政治制度的同时,统治者还注意用法律制度规范行政,唐玄宗天宝年间就编制了中国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大唐六典》。赋税制度因直接影响国家财政状况而备受重视。本部分教材介绍的内容包括汉代田赋较轻而人头税较重的赋税制度、魏晋北魏时期的租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征税标准的变化和封建统治者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巩固统治的目的。学情分析:1.从知识储备看: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简要的中国通史,大致知道了三国至隋唐的历史演进,对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等也有了一定了解。这给掌握本节课内容做了基本的知识层面的铺垫。但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浅层次的、不系统的、不深入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使其更完整与理性。2.从理解能力看: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辨能力,需要进一步借助不同形式的史料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历史事物,提高运用知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身边的资源,就地取材、就生活取材,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引起共鸣,激发思维火花,也便于理解接受。教学目标:1.知道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等制度的实行时间、内容、影响等基本史实,了解三国魏晋至隋唐时期选官制、中枢权力机构、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培养时空观念。2.运用有关史料探讨科举制、两税法实施的原因;从当时和历史的角度说明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实施的影响,落实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3.结合各项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影响思考制度的变化创新与社会稳定繁荣的关系,学习历史解释。4.通过了解本地引以为傲的史迹和名人成就,学习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全面准确掌握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发达及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设计思路: 1.立足立德树人,融知识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为一体。2.选取身边的乡土史料如潍坊当地的状元胡同、状元阁、赵秉忠的状元卷等作为素材,拉近历史,以增强趣味性,涵养家国情怀。3.以小专题的形式分别梳理选官制、中枢权力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构建本课知识结构。4.提供多样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科举制、三公九卿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转变等原因、影响,突破教学重难点。5.通过探讨制度的变化创新与社会稳定繁荣的关系,理解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先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潍坊状元胡同和状元阁的图片)在潍坊市区西南关,有一条宽不过三米,长约百米的小小的不起眼的农家胡同。在清朝光绪年间,短短26年里竟接连考中了两名状元!这条巷子因此被人们称为"状元胡同",闻名遐迩。时至今日,这条巷子在潍坊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折射出我们潍坊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崇文重教的民风,正如状元阁的楹联所书:“潍县自古文风盛,举人秀才多满城。一条胡同两状元,曹鸿勋和王寿彭。”同时,这段佳话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制的一个缩影。今天,让我们带着自豪走进历史,探寻三国至隋唐的制度沿革,感受中国先人的政治智慧。(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史迹,由生活走进历史,既形式活泼,趣味性强,又可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讲授新课:一、选官制一支素质较高的官僚队伍的存在对于王朝兴盛至关重要,各朝代均高度重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学生自主填写,师生一起订正完善选官制演变表格。梳理历朝的选官制度。朝代 名称 选官标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战国 军功爵制 军功汉 察举制 品行魏晋 九品中正制 家世门第隋唐 科举制 个人才学由此可总结其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③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公正、客观。④社会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设计意图:利用表格梳理知识点,可以增强条理性,便于形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本部分的重心是科举制,要理解其实行的原因和重要影响。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 汉代※※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1)指出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分别是什么?材料三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2)概括材料三中的主要观点。材料四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各问题,展示交流答案。)参考答案如下:(1)选官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制。选拔标准:血缘;品行。(2)九品中正制存在很大弊端,主张废除。(3)积极: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学问,不利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设计意图:科举制是本部分的教学重点,提供史料分析处理,完成问题,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课堂展示我国大陆现存唯一一份状元卷的复制品,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潍坊人赵秉忠的殿试卷。让大家近距离接触状元答卷,观察答卷行文格式等,谈谈感悟。洋洋洒洒2400余字,蝇头小楷,一气呵成,无一笔改动,文采斐然,酣畅淋漓。可就此引发开来,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练好字;也可引导学生观察答卷的行文、阅卷的标注格式,了解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还可由赵秉忠的本地人身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家国情怀。(设计意图:发掘乡土史料,提供我们大陆现存唯一一份状元卷的复制品,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感受,并由此延伸引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可以较好地培养家国情怀。)二、中枢政务机构从汉到唐,选官制在不断完善,国家的决策和行政体系也在日臻成熟。梳理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过程。朝代 中枢政务机构秦朝 三公九卿西汉 中外朝东汉 尚书台魏晋南北朝 三省隋唐 三省六部除了制度上的日益完备,法律保障也在强化,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唐六典》即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总结: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成熟;皇权不断强化。三省六部制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结合下列材料,完成突破。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1)结合上图,说一说三省各自的职责和政务运行程序(工作流程)。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2)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各问题,交流展示答案。)参考答案如下:(1)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可以驳回;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具体执行。工作流程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君主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3)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权力分割和相互监督牵制,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于政治清明,减少决策失误。(设计意图:三省六部制是本部分的教学重点,提供示意图和文字史料,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完整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亦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三、赋税制度国家的正常运转需要财政的有力支持,财政的主要来源靠税收,所以,赋税制度是国家重要的制度,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梳理汉代以来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填写以下表格:朝代 赋税制度汉代 编户制度北魏 租调制唐初 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 两税法总结变化规律: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资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减轻。本部分的重点是唐朝的赋税制度,即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结合下列材料,完成重难突破。材料一 玄宗之末,版籍(户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役悉省。——《资治通鉴》卷226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1)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做法。(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的影响。因本部分的材料为文言文,阅读难度较大,可以采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尝试概括的做法,边读材料边讲方法,师生共同完成。参考答案如下:(1)背景:①安史之乱后,户籍遭到破坏,在籍户口大量减少。 ②税制混乱,百姓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做法:①量出制入,中央确定总税额,分派地方。②不分主客户,按居住地编入户籍,以资产纳税。 ③流动商人,在所居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 ④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 ⑤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2)影响: 积极:①简化了税收项目,扩大了征税对象,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消极:税额过高,苛捐杂税合法化,百姓负担并未真正减轻。(设计意图: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本部分的教学重点,引入以上二则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唐中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及具体做法和作用的理解,给教材结论以较为详实的史料支撑,亦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课堂小结:归纳课堂收获,构建知识体系,谈感受促升华。历史的长河浩浩汤汤,多少文明早已淹没在衰草落日中,唯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浩劫而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我们的先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令世界仰望的历史,为人类前行奉献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而今,复兴民族的重担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肩头,大声回答我,怎么办?——鞠躬尽瘁,奉献国家,竭心尽智,舍我其谁!(设计意图:用心设计课堂小结,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知识掌握,同时落实情感教育,实现教学升华。)教学评价设计:(设计意图:教学评价以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两种形式呈现。提供选择题、史料简答题和撰写小论文三种形式。考查本节课的主干知识点和重难点,侧重于识记、史料分析、信息概括和历史解释等学科能力的落实。)随堂练习: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2.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化。孤寒失之,其旗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 )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 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4.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设立( )A.三公九卿B.中朝 C.尚书台 D.三省六部5.“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白居易《秦中吟》的这几句诗最能说明( )A.两税法的实行减轻了百姓负担 B.唐朝时期法治严明C.两税法并未真正使百姓受益D.两税法未真正实行6.《旧唐书》卷4记载,唐高宗永徽五年(654),“闰五月,大雨,水涨暴溢,漂溺麟游,县居人及当番卫士,死者三千余人。”按当朝规制,要进行赈灾和水利修缮,应遵循怎样的程序?课后作业:以本课所学知识为素材,撰写一篇300左右的小论文,谈谈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课后作业:选取本课所学的三国至隋唐制度创新与变化的史实,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由其积极影响展开论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贴近生活,让历史走进现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历史教学中,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避免空洞说教,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本节课以学生能感受到的史迹、史实为载体,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思想教育是历史学科一项很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善于挖掘相关切入点。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逐步形成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历史课堂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地方,还应是加强思想教育的阵地,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适合思想教育的环节,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涵养家国情怀,全面实现教育教学目标。3.论从史出,要将历史结论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历史教学不应是人云亦云的灌输,史料实证是历史教学必须要落实的一项基本学科素养。应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史料,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史料,通过概括、归纳、比较、分析,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得出结论。4.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敢于放手,调动其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尽量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鼓励引导学生尽量多地参与课堂,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结合起来。给学生以课堂展示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5.精心备课,可以挖掘出更多的课堂精彩。一堂课要讲完很容易,但要讲好并非易事。无论对于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是如此。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浅层次地知识传授远达不到要求,应精心准备,深入挖掘,对教材、课标、教情、学情,乃至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研究。想方设法推动学生思考探讨问题,在各环节创新意,出奇招,把学生的思维衔接起来,把我们的教学过程连贯起来,使课堂清晰流畅,学生思维持久活跃。6.撰写小论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通过小论文写作,可以让学生全更好地把握本课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运用学科语言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