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3 课 短文两篇 (导学案)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 议论性文章的阅读,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观点。《谈读书》围绕读书问题,喻、排比等修辞进行 阐发了一系列观点,论及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等;《不求甚解》一文,作者旧词翻新意,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要虚心,不说理的方法;积累背固执一点,而应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诵文中出现的精辟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的句子。议论性文章一般有严谨的论述逻辑,运用多种论述方法。两篇短文作者深谙说理的艺术,值得学习借鉴。《谈读书》每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作出阐发,2、积累、感受、体长于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不求甚解》先驳后立,层层铺垫,层层阐发,逐验语言音韵美和形 步确立观点,再正反举例及引用名言,指出正确的读书方法。式美,学会读书。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本课两篇短文谈论读书问题,其中诸多观点都给人以深刻启发。比如读书3、掌握运用论据论 与经验可互补,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功用,读书不能固执一点,不能为某一局证论点的方法。 部放弃整体等。要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价值和意义,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学会读书。活动一:正音正字1.字音(1)单音字怡情(yí) 傅彩(fù) 滞碍(zhì) 狡黠(xiá) 睾肾(ɡāo)诘难(jié) 阐证(chàn) )豁然贯通(huò) 狂妄自大(wàng)藻饰(zǎo shì) 劫难(jié nàn) 要诀(jué)劝诫(jiè)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开卷有益(juàn)(2)多音字好(hào)爱好 难(nàn)诘难 矫 (jiáo)矫情(hǎo)好事 (nán)难关 (jiǎo)矫正(jiáo)味同嚼蜡 (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 解 (jiè)解送(jiào)倒嚼 (xiè)解数2.字形辩 辩论 诀 要诀 馏 蒸馏 诘 诘难辨 分辨 决 决心 溜 滑溜 拮 拮据活动二 :字词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傅彩: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诘难:诘问,为难。滞碍:不通畅。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马南邨,原名邓拓,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作品风格是重史实、史论,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代表作品:《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著)等。2.写作背景《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警句迭出。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1961 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结集成书。活动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一)文章结构1.《谈读书》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2.《不求甚解》第一部分(1):摆出错误论调,树立起批驳的靶子。第二部分(2~8):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第三部分(9):论述“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二)课文主题《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励人们多读书。《不求甚解》全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以领会其实质。(三)艺术特色谈读书【通读课文,品析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接着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品味语言特色】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牡蛎,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不求甚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字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批驳的原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什么例子?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感悟精彩句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1)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2.破立结合。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活动五:知识链接1.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2.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进行驳论,事先必须占有材料,对错误言论进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集中一点,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3.培根的故事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为“猪”)和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办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谈读书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足以……足以……足以……”写出了读书作用之大、之多。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论证。“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用“自然花草”可以“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使语言表达具体形象,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此处运用对比论证。“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赏析这组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作者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揭示了读书能塑造人性格的作用。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5.“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分析画线句子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读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陷,就像身体百病可以通过相宜的运动除去一样,更易于读者理解这个观点。不求甚解1.分析一下第②段的论证思路?本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地下功夫。接着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何苦来呢”为口语化的语言,如话家常,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最后得出结论:古人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不一定“什么书一读就懂”,就体会了书中真意,所以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应前后贯通,以了解大意为主,不要过多地在文字上纠缠。3.“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作者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此做了很多曲解。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读经典著作,一定要充分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及内涵。4.“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怎样理解画线句子中“死读”“活读”的含义?“死读”是死抠一字一句,不顾精神实质,“活读”是灵活解读并运用,举一反三。本句再次阐明“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才是正确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5.什么列举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列举读书时有关影响“会意”的种种问题,意在告诉读者,不应该被这些阻隔,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而应该反复读,才能开卷有益。如何把握文章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而分论点可有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一、如何找出中心论点(分论点)1.位置法。(1)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①题目是一句话的即为观点。题目是中心论点有这样两个原则:a.该题目必须为肯定句;b.该题目必须为判断句。②有的题目是由并列短语构成的,论点则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是什么?”文中回答二者关系的句子便是论点。(思考格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③有的题目是由偏正短语构成的,在题目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论点。如“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思考格式:标题+“是什么”)(2)从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论点在文章开头点出的,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点在文章结尾点明的,大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3)看中间,提炼论点。有的文章在中间提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先引用《礼记》《老子》中的“敬业乐群”“安其居、乐其业“,然后才引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通过论据反推论点。分析论据,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看它证明什么问题,肯定什么,支持什么,即可得出文章的论点。3.摘录法。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如:《怀疑与学问》中: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分论点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要明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4.辨思路。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即提出论述的对象;“分析问题”即对论述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论证;“解决问题”即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中心论点。由此可见,通过对议论文写作思路的分析,往往也能找到中心论点的“踪迹”。5.识结构。文章内容的不同,议论对象的不同,都会导致文章结构的变化。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等。一般说,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往往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常常在总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对照式的论证结构,中心论点经常在对照两方面的突出方面。6.认要素。这里所说的“要素”,指的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与论证。通常情况下,论据不是论点,可以排除;论证不是论点,也可以排除;剩下的句子,如果是被全文证明、阐述的,那就是论点。二、文章如何提出中心论点。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2、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3、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4、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5、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6、因事设问,即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论点。7、诠释题旨,即通过对文题的阐释分析引出中心论点。三、如何补写分论点。分论点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补写分论点时要注意:1、紧扣中心论点或论题,提炼关键词概括。2、紧扣覆盖到的内容,提炼关键信息概括。3、表述上,要与上下文句式一致,逻辑关系一致。一、选择题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骨骼(gé) 褶皱(zhě) 携带(xié)B.地壳(ké) 劫难(nàn) 两栖(qī)C.潮汐(xī) 漂移(piāo) 追溯(sù)D.链条(liàn) 陨石(yǔn) 膨胀(zhàng)【答案】B【详解】地壳(qiào)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B.矫揉造作(jiāo) 睾肾(gāo) 阐证(chǎn) 狂妄自大(wàng)C.统筹(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D.滞碍(zhì) 要诀(jué) 伦理(lún) 豁然贯通(huò)【答案】D【详解】A.“咬文嚼字”中“嚼”的读音应为 jiáo;B.“矫揉造作”中“矫”的读音应为 jiǎo;C.“吹毛求疵”中“疵”的读音应为 cī;故选 D。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彩藻饰 纵观统筹 读书废时B.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 孜孜不倦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答案】B【详解】A.彩——采,废——费;C.爵——嚼;D.磨——摩;故选 B。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采藻饰D.粗暴 王粲 味同嚼腊 不求甚解【答案】C【详解】A忘—妄;B画—划;D腊—蜡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答案】D【详解】《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 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A.湮没 耽搁 关于 B.淹没 耽误 关于C.淹没 耽误 对于 D.湮没 耽搁 对于【答案】D【详解】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意思分析即可。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耽搁:耽误,搁置、停留。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对于:表对象。关于:表关涉。根据语境意思,(1)成就没有消失,泯灭,应填“湮没”。(2)把基本的东西耽误了。应填“耽搁”。(3)后面指出所涉及的对象“正经正史”,应填“对于”。故应该选 D项。7.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答案】C【详解】A.要把“子自知”后的逗号移到引号外面;B.将“三、五”之间的顿号去掉,在此是表示约数,不用顿号;D.去掉书名号;故选 C。8.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答案】B【详解】A.寻章摘句:意思是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使用恰当;B.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用在此处不合语境,褒贬不当;C.开卷有益:意思是读书总有好处。使用恰当;D.孜孜不倦:意思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使用恰当。故选 B。9.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答案】D【详解】A.《不求甚解》是驳论文,《谈读书》不是驳论文,是立论文;B.《谈读书》一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C.《谈读书》是按照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这一顺序写的;故选 D。10.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的是补写句子的能力。该段论述的是精读的重要意义。第一空,根据后文的“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可知,这应该是“少读如果彻底”的读书方法,少而彻底才能深思熟虑,而不是“多读如果彻底”。第二空,根据后文的“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可知,这是“多读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广泛阅读却理解不深。第三空,根据后文的“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是批判世俗“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而不是批判“许多读书人”。故选 D。【点睛】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二、语言表达11.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答案】②读书重在运用;读者读书态度有别;③读书讲究方法。【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内容,可推断语段共分三个部分:一是读书的价值,二是读书的态度,三是读书的方法。根据段落中句子内容,可以推断第一空应该是“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的总结句;第二空应该是“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的总结句。第一空应该填写有关读书态度方面的内容,第二空应该填写有关读书方法方面的内容。意思对即可。12.《谈读书》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为了证明“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就用比喻证明观点。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请以“逆境成才”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也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不少于 100字。【答案】示例: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求索,去提高。要战胜困难而改善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掉。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详解】本题属于观点型题目,注意围绕“逆境成才”的话题,可联系名人故事等,然后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示例:逆境犹如人生的磨砺场,挫折便是成长的催化剂。逆境之所以能够促进人的成长,是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的不足和弱点,激发出人去克服和提升自己的动力。正如钻石需要经历高压高温才能熠熠生辉,人也需要历经逆境的洗礼才能更加坚韧和耀眼。只有在逆境中锤炼出来的人,才能真正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三、综合性学习13.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以“走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下边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 60字。。(2)根据示例,将下表①~②空格的读书方法填充完整。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孔子:“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法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②(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仿写:一本好书像【答案】 (1)示例:读者入馆阅读书刊,阅毕后将书归还原处方可离馆;若需复印,须办理借印登记,印后办理归还手续,之后才可离馆。 (2)①质疑读书法(独立思考法) ②循序渐进法(熟读精思法) (3)示例:一位智者,他能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详解】(1)这属于图文转换中的框架图转换成文字的题型。首先要理清框架图中各单元的层级;分清各层级内各单元哪些是程序单元,哪些是内容单元;理清各层级内单元之间的顺序。然后按照层级由大到小的顺序,结合各层级内部的顺序,依次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首先观察画面,看画面由哪些部分组成,然后依据箭头的走向依次进行描述即可。从“读者入馆”开始,到“读者离馆”结束。(2)考查根据名言的内容推断读书方法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好名言的大意。“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要勇于质疑。所以可以用“质疑读书法”来概括。“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学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学习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认真读书,精于思考;遵循“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缺少知识而苦恼了。所以可用“循序渐进法”来概括。(3)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句式结构为“一本好书像……它能帮助我们……”。内容要写读书的益处,且要与前一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四、现代文阅读(一)阅读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1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阅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16.“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7.作者阐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答案】14.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15.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谈读书的,先阐述读书的不同目的,接着阐述读书的几种方法,最后阐述读书的作用,可以塑造性格、弥补精神缺陷。(意对即可)16.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使论点更加鲜明,更有说服力。(意对即可)17.示例:作者认为读书时不能盲目相信书本,应该以辨证的态度去看待。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能给我们正确的知识,如果完全相信书本所写,没有辨证的看待和分析全盘吸收,就不会有好的读书效果。(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根据题干“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提示,找到中心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得答案。1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博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16.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根据“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句中的“狡黠者”“无知者”“明智之士”把三种人进行对比,突出了“鄙”“羡”“用”的不同态度,可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结合“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知,有力地论证了只有“用读书”,才能达到这一目的。1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书上有的是知识,并没有把如何运用告诉读者,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社会的观察。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然后运用,不能照抄照搬,机械运用。所以说,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二)阅读下列文本,回答下面小题。不求甚解邓拓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读,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案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成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9.文章第⑤⑥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0.比较[甲][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并说说[甲]句比[乙]句好在哪里。[甲]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乙]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虽然不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也不行。2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请写出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答案】18.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19.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的事实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结果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的事实进行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道理。 20.[甲]句中加点的词对“反对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委婉地批判,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读者在心理上形成抵触,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21.示例: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它启发我们读书要明确目的,集中精力,不仅要用心,还要尽量多调动我们的器官,让多个器官共同工作。【解析】18.本题考查中心论点。题目“不求甚解”提出了本文的论题,根据①段“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可知作者的观点是: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1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根据⑤段“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可知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的事实”这一事例;根据⑥段“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等文字可知这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结果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的事实”;综合两段事例来看,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把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进而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道理。20.本题考查语言辨析。甲乙两个句子所选词语意思比较接近,但是总体来看,乙句中的“不是这样”“不提倡”“也不行”语气非常生硬,而甲句中的“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的理由”语气则非常委婉,使人读起来感觉是在与读者讨论交流看法,是委婉地批判“反对不求甚解”的观点,但也不是表明必须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毕竟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这样作者的语言更严谨,更委婉,读者也更容易接受作者陈述的观点。21.本题考查名言积累。示例: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它启发我们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读书需要多读几次,然后深入思考,才能明白书中文字的真正含义。(三)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各题。【甲】谈读书 (节选)培根①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②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乙】不求甚解 (节选)马南邨①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②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③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④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丙】咬文嚼字 (节选 有删改)朱光潜①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②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③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2.朱光潜提倡阅读要“咬文嚼字”,马南邨提倡读书要“不求甚解”,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是否矛盾,你怎么看?23.结合【乙】文第②段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的。24.用【甲】文中的话说说【丙】文中“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具备什么样的读书态度才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用原句回答)25.王佐良翻译的《谈读书》和作为专栏作家马南邨写作的《不求甚解》在语言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有请结合【甲】【乙】两文划线句子具体说说。【答案】22.不矛盾。马南邨提倡读书不求甚解是指读书要虚心、要会意,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答道了解大意可);朱光潜提倡阅读时要“咬文嚼字”一是强调运用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二是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 23.先从反面举例论证,列举普列汉诺夫,说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做了许多曲解,因而受到列宁的批评的事例,因此证明读书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同时强调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4.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25.例如:【甲】文语言上(1)语言雅致,文辞流畅;(2)大量使用排比句式,使论辩有气势;(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乙】(1)语言亲切自然,像与朋友交谈;(2)使用“哩”等口语化的语气词,幽默有趣;(3)通俗易懂。【解析】2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结合乙文第①段“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可知,马南邨提倡读书不求甚解是指读书要虚心、要会意,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结合丙文第③段“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可知,朱光潜提倡阅读时要“咬文嚼字”一是强调运用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二是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所以不矛盾。2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结合乙文第②段“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先从反面举例论证,列举普列汉诺夫,说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做了许多曲解,因而受到列宁的批评的事例;结合乙文第②段“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可知,证明了读书应该抱虚心的态度;然后,“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强调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24.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结合甲文第①段“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可直接提取答案。25.本题考查语言风格。【甲】文,结合第①段“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可知,“可……者”分别列举不同的情况,语言典雅精致,文辞流畅;结合第②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可知,大量使用排比句式,使论辩有气势;“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乙】文,结合第④段“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可知,语言亲切自然,像与朋友交谈;第②段“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中使用“哩”等口语化的语气词,幽默有趣;第①段“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介绍不求甚解的含义,通俗易懂。第 13 课 短文两篇 (导学案)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 议论性文章的阅读,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观点。《谈读书》围绕读书问题,喻、排比等修辞进行 阐发了一系列观点,论及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等;《不求甚解》一文,作者旧词翻新意,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要虚心,不说理的方法;积累背固执一点,而应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诵文中出现的精辟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的句子。议论性文章一般有严谨的论述逻辑,运用多种论述方法。两篇短文作者深谙说理的艺术,值得学习借鉴。《谈读书》每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作出阐发,2、积累、感受、体长于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不求甚解》先驳后立,层层铺垫,层层阐发,逐验语言音韵美和形 步确立观点,再正反举例及引用名言,指出正确的读书方法。式美,学会读书。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本课两篇短文谈论读书问题,其中诸多观点都给人以深刻启发。比如读书3、掌握运用论据论 与经验可互补,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功用,读书不能固执一点,不能为某一局证论点的方法。 部放弃整体等。要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价值和意义,端正态度,激发兴趣,学会读书。活动一:正音正字1.字音(1)单音字怡情( ) 傅彩( ) 滞碍( ) 狡黠( ) 睾肾( )诘难( ) 阐证( ) )豁然贯通( ) 狂妄自大( )藻饰( ) 劫难( ) 要诀( )劝诫( )味同嚼蜡( ) 吹毛求疵( ) 开卷有益( )(2)多音字好(hào)爱好 难(nàn)诘难 矫 (jiáo)矫情(hǎo)好事 (nán)难关 (jiǎo)矫正(jiáo)味同嚼蜡 (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 解 (jiè)解送(jiào)倒嚼 (xiè)解数2.字形辩 辩论 诀 要诀 馏 蒸馏 诘 诘难辨 分辨 决 决心 溜 滑溜 拮 拮据活动二 :字词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傅彩: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诘难:诘问,为难。滞碍:不通畅。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马南邨,原名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作品风格是重史实、史论,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代表作品:《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 、 合著)等。2.写作背景《谈读书》选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警句迭出。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不求甚解》选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1961 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结集成书。活动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一)文章结构1.《谈读书》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2.《不求甚解》第一部分(1):摆出错误论调,树立起批驳的靶子。第二部分(2~8):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第三部分(9):论述“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二)课文主题《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励人们多读书。《不求甚解》全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以领会其实质。(三)艺术特色谈读书【通读课文,品析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接着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品味语言特色】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牡蛎,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不求甚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字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批驳的原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什么例子?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感悟精彩句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课堂讨论,拓展延伸】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1)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2.破立结合。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活动五:知识链接1.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2.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进行驳论,事先必须占有材料,对错误言论进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集中一点,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3.培根的故事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为“猪”)和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办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谈读书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赏析这组排比句的表达效果。5.“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分析画线句子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不求甚解1.分析一下第②段的论证思路?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3.“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怎样理解画线句子中“死读”“活读”的含义?5.什么列举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把握文章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而分论点可有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一、如何找出中心论点(分论点)1.位置法。(1)从题目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①题目是一句话的即为观点。题目是中心论点有这样两个原则:a.该题目必须为肯定句;b.该题目必须为判断句。②有的题目是由并列短语构成的,论点则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是什么?”文中回答二者关系的句子便是论点。(思考格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③有的题目是由偏正短语构成的,在题目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论点。如“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思考格式:标题+“是什么”)(2)从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论点在文章开头点出的,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点在文章结尾点明的,大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往往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3)看中间,提炼论点。有的文章在中间提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先引用《礼记》《老子》中的“敬业乐群”“安其居、乐其业“,然后才引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2.通过论据反推论点。分析论据,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看它证明什么问题,肯定什么,支持什么,即可得出文章的论点。3.摘录法。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如:《怀疑与学问》中: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分论点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要明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4.辨思路。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即提出论述的对象;“分析问题”即对论述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论证;“解决问题”即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中心论点。由此可见,通过对议论文写作思路的分析,往往也能找到中心论点的“踪迹”。5.识结构。文章内容的不同,议论对象的不同,都会导致文章结构的变化。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等。一般说,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往往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常常在总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对照式的论证结构,中心论点经常在对照两方面的突出方面。6.认要素。这里所说的“要素”,指的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与论证。通常情况下,论据不是论点,可以排除;论证不是论点,也可以排除;剩下的句子,如果是被全文证明、阐述的,那就是论点。二、文章如何提出中心论点。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2、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3、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4、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5、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6、因事设问,即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论点。7、诠释题旨,即通过对文题的阐释分析引出中心论点。三、如何补写分论点。分论点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补写分论点时要注意:1、紧扣中心论点或论题,提炼关键词概括。2、紧扣覆盖到的内容,提炼关键信息概括。3、表述上,要与上下文句式一致,逻辑关系一致。一、选择题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骨骼(gé) 褶皱(zhě) 携带(xié)B.地壳(ké) 劫难(nàn) 两栖(qī)C.潮汐(xī) 漂移(piāo) 追溯(sù)D.链条(liàn) 陨石(yǔn) 膨胀(zhàng)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推敲(qiāo) 藻饰(zǎo) 诘难(jié) 咬文嚼字(jué)B.矫揉造作(jiāo) 睾肾(gāo) 阐证(chǎn) 狂妄自大(wàng)C.统筹(chóu) 狡黠(xiá) 提倡(chàng) 吹毛求疵(zī)D.滞碍(zhì) 要诀(jué) 伦理(lún) 豁然贯通(huò)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文彩藻饰 纵观统筹 读书废时B.天资聪颖 滥加粗暴 孜孜不倦C.独到见解 咬文爵字 豁然贯通D.仔细揣磨 明辨是非 高谈阔论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哲学 浅尝 孜孜不倦 狂忘自大B.策画 聪颖 修剪移接 欣然忘食C.顺畅 承认 豁然贯通 文采藻饰D.粗暴 王粲 味同嚼腊 不求甚解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 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A.湮没 耽搁 关于 B.淹没 耽误 关于C.淹没 耽误 对于 D.湮没 耽搁 对于7.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8.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B.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9.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10.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①多读如果彻底②少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二、语言表达11.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12.《谈读书》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为了证明“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就用比喻证明观点。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请以“逆境成才”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也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不少于 100字。三、综合性学习13.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学校开展以“走进读书馆,阅读经典书”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下边是学校阅览室流程示意图,请用一段简明的文字转述这个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 60字。。(2)根据示例,将下表①~②空格的读书方法填充完整。名人主张 读书方法孔子:“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法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法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②(3)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名言: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仿写:一本好书像四、现代文阅读(一)阅读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1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阅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16.“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7.作者阐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二)阅读下列文本,回答下面小题。不求甚解邓拓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读,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案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成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9.文章第⑤⑥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0.比较[甲][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并说说[甲]句比[乙]句好在哪里。[甲]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乙]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虽然不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也不行。2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请写出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三)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各题。【甲】谈读书 (节选)培根①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②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乙】不求甚解 (节选)马南邨①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②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③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④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丙】咬文嚼字 (节选 有删改)朱光潜①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②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③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2.朱光潜提倡阅读要“咬文嚼字”,马南邨提倡读书要“不求甚解”,这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是否矛盾,你怎么看?23.结合【乙】文第②段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对“不求甚解”的理解的。24.用【甲】文中的话说说【丙】文中“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具备什么样的读书态度才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用原句回答)25.王佐良翻译的《谈读书》和作为专栏作家马南邨写作的《不求甚解》在语言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有请结合【甲】【乙】两文划线句子具体说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pdf 第13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