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 21 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 识,疏通文意。
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 这一课的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
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 与课文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
文的特殊句式。
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以日常小事类比、层层推进
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 的说理技巧。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设喻谏言的论说艺术对现实生活中
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 的人际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美意识和观念。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
明辨的智慧。
活动一:正音正字
邹忌(zōu jì) 弗(fú) 市朝(cháo)
朝(zhāo)服 间(jiàn)进 期(jī)年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1.特殊用法
通假字: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服:穿戴。
(2)名词用作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 美 :认为…美
(4)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闻: 使……听到
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3)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这里指“谈论缺点”。
(4)明日徐公来。明日:第二天;
(5)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6)窥镜而自视 窥:照
(7)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8)而复问其妾曰:再,又
(9)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议论
2.一词多义

①朝服衣冠 (早晨)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③皆朝于齐 (朝拜)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3.其他重点词义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旦日:第二天
弗如远甚:不
莫不私王:没有谁
王之蔽甚矣: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间,偶然
期年:满一年
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4.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对 ②能谤讥于市朝:在 ③皆以美于徐公:比 ④皆朝于齐:到
⑤战胜于朝廷:在
之 ①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②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暮寝而思之:代词,代这件事
乃 乃下令:副词,于是
以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5.特殊句式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判断句式
(2)忌不自信。“不信自” ,宾语前置 倒装句式
(3)朝服衣冠。(邹忌)朝服衣冠, 省略句式
(4)王之蔽甚矣: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被动句式
(5)固定格式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 77—前 6),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
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
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
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
作带来重大影响。
2.文题解读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邹忌,战国
时齐国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指齐威王(?—前
320),名因齐,齐国国君。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文题点
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邹忌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威王接受自己的进谏。
活动四:文章朗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
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
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
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
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
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
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
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
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
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
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
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
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
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
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者和
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在今天,邹忌的忠诚与智慧,齐威王的胸怀与魄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内容概括
1、进谏缘起:邹忌由生活小事(比美)悟出道理。
(1)三问:①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③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2)三答: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③客曰:“徐
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三思: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
2、进谏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用比喻的方法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受蒙蔽的严重性。
三比:以家事比国事,以已比君。
①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进谏结果:齐威王纳谏除蔽,齐国强盛。
(1)三赏:①面刺寡人之过:上赏②上书谏寡人:中赏
③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下赏。
(2)三时三变: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写作特色
(1)设喻说理。
先从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
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从正面设喻来
说明君王受蒙蔽严重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齐王纳谏取得的巨大成效。
(2)精心剪裁,详略得当。
从内容上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邹忌讽谏和齐威王纳谏。讽谏写得详细,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
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齐威王纳谏之后兴利除弊写得粗略,只是抓住
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纳谏的结果。
(3)语言精练,要言不烦。
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只是文字上略有变化。三问,既表现了邹
忌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语意完全相同,但感彩却大不一样。邹忌向齐威王陈述自己的经
历时,用“皆以美于徐公”代替了“美我者”,概括叙述比美的经过,使文章不重复、不啰嗦。
(五)人物形象
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头脑冷静,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
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
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士形象就
跃然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齐威王:他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善”(当
然与邹忌的委婉讽谏艺术有关)。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
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
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六)名句默写
1、描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暮寝而思之”的内容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
也。
4、邹忌规劝齐王得出的结论是(邹忌认为齐王应纳谏的原因)是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原因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齐威王发布的三条命令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齐王令初下时,出现了“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局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
言,无可进者。
7、说明齐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强盛,威震诸侯的句子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8、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成效。
1. 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人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2. 文中齐国强国的原因有哪些?(变式:从文中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委婉劝谏君主的贤臣。②齐王能够接受并采纳群臣的劝谏和意见。
3. 文中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
论。
4. 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齐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
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
答:说明除弊的必要性;表明齐威王改革的决心之大;说明了齐威王是一个从善如流的君王。
5. 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齐王是一个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有革除弊政,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坚定决心;
善于广开言路,行动果断。
6. 邹忌对生活小事能“暮寝而思之”,进而“入朝见威王”,最终使齐王纳谏。从这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
出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邹忌细致入微,关心国家大事,能够由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是一个有智慧、有爱国情怀
的人。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赞美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7.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①设喻说理,委婉劝谏的方法,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使齐王愉快地接受了意见。②运用“三叠”式结
构,“三问”“三答”展现了“比美”的过程,“三思”揭示了邹忌在“比美”中遭受蒙蔽的原因,“三
比”比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三赏”“三变”演绎了齐王从善如流的气度以及“战胜于朝廷”的
辉煌,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8.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答: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弊”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
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弊甚矣”的结论。这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
家大事的类比进谏,让齐王欣然领悟,从而接受谏言,使齐国大治。
9. 你从邹忌进谏、齐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答: 启示:①邹忌进谏:在与人的交往中,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注意对象及场合,语言要得
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②齐王纳谏: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
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10. 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
有何启示?
答:邹忌采用了以事设喻、委婉规劝的方法,诸葛亮采用了直言劝谏的方法。
启示:①说话时要看对象;②要讲究说话的方式。
11.请简要比较《孙权劝学》中的孙权和邹忌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何异同。
答:相同:都是从亲身经历谈起。不同之处:孙权是先谈读书的重要性,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劝,并建
议读书的方法(略读),使吕蒙开始读书。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
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
《战国策》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 12 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 年的历史。分为 12 策,33 卷,共 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作者刘
向。
一、填空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皆朝于齐(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
谤讥于市朝( )( )
期年之后( ) 邹忌( ) 间
( )进
【答案】 cháo yì zhāo guān shú kuī bàng cháo jī zōu
jiàn
【详解】(1)“皆朝于齐”中“朝”是“朝拜”的意思,读作“cháo”;
(2)“昳丽”拼音是 yìlì,意思是神采焕发、容貌美丽;
(3)“朝服衣冠”中“朝”意思是“早晨”,读作“zhāo”;
(4)“孰”读 shú,意思是“谁,哪一个”;
(5)“窥”读 kuī,意思是“看”;
(6)“谤讥于市朝”中“朝”意思是“人员聚集的场所”,读作“cháo”;
(7)“邹”读 zōu,不要误读为 zhōu;
(8)“期年之后”中,“期年”意思是“一整年”,“期”读作“jī”。
2.填空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 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由西汉
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共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十二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
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
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 》《 》《 》
《 》等。这部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答案】 国别体 三十三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
【详解】《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而成。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
籍。著名的寓言故事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
3.默写。
(1) ,受上赏。
(2)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用“邹忌修八尺有余, ”描写出邹忌的形象之美。
(5)邹忌从日常家事入手,用自己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 , ”,这样就把治国安邦之道置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出齐威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的句子是: , 。
(7)《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概括齐王纳谏深远意义的句子是: 。
【答案】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 门庭若市 而形貌昳丽 客之美
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刺、寡、谤讥、昳丽、廷。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朝服衣冠( )( )
(3)私我也( )
(4)王之蔽甚矣( )
(5)闻寡人之耳者( )
(6)吾妻之美我者( )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答案】(1)修:形容词作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名词用作动
词,穿戴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
蔽)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面: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详解】(1)句意:邹忌身高八尺多。修:形容词作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2)句意:在早上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句意:偏爱我。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句意:大王受到的蒙蔽很深了。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5)句意:被我听到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句意:君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谏: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3)而形貌昳丽 昳丽:
(4)朝服衣冠,窥镜 窥镜: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
(6)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
(7)明日徐公来 明日: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莫:
(10)王之蔽甚矣 蔽:
(11)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市朝:
(12)时时而间进 时时: 间:
(13)期年之后 期年:
【答案】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照镜子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第二天 次日,第二天 偏爱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没有谁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指责讥刺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
场合 常常,不时 间或、偶然 满一年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句意: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接受规劝。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
正错误;
(2)句意:邹忌身高八尺多。修:长,这里指身高;
(3)句意: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昳丽:光艳美丽;
(4)句意: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窥镜:照镜子;
(5)句意: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6)句意: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旦日:第二天;
(7)句意: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明日:次日,第二天;
(8)句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私:偏爱;
(9)句意: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莫:没有谁;
(10)句意: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11)句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君王的过失)。谤讥:指责讥刺;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12)句意: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时时:常常,不时;间:间或、偶然;
(13)句意:一年以后。期年:满一年。
二、选择题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能谤讥于市朝
B.谓其妻曰 其真无马邪
C.上书谏寡人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齐国之美丽者也 客之美我者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B.其:人称代词,他的/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C.者:代词,指做这件事的人/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解释,可译为……的原因;
D.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 A。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暮寝(qīn) 期年(qī) 朝服衣冠(zhāo)
B.窥镜(kuì) 昳丽(yǐ) 时时而间(jiān)进
C.旦日(dàn) 弗如(fú) 皆朝(cháo)于齐
D.臣妾(qì) 孰与(shú) 数(shuò)月之后
【答案】C
【详解】A.“寝”读 qǐn 、“期”读 jī;
B.“窥”读 kuī、“昳”读 yì、“间”读 jiàn;
D.“妾”读 qiè、“数”读 shù;
故选 C。
8.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邹忌修八尺有余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积累能力。
A.句意为:现在齐国地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地方”的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是“地点,处
所”。
B.句意为:宫中的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左右”的古义是“君主身边的近臣”;今义是“方
位词,左和右两方面”。
C.句意为:邹忌身高八尺多。“修”的古义是“长,这里指身高”;今义是“修理”。
D.句意为:城北的徐公比不上你美。“若”的古义今义都是“比得上”。
故选 D。
9.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动词,当面)
D.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面:名词用作动词”有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句意是: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
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面,当面。“面”在动词“刺”的前面起修饰作用,“作状语”,
而不是“作动词”;
故选 C。
10.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邹忌讽齐王纳谏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D
【详解】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
A.地方,古义:国土方圆;今义: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
B.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C.讽,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
D.古今义都是“好看,漂亮”;
故选 D。
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隐蔽)
D.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答案】C
【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C.错误,句意: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厉害了!蔽:受蒙蔽;
故选 C。
12.下面句子的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答案】A
【详解】A.倒装句,应是“忌不信自”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其余三项都不是倒装句,是正常句式;
故选 A。
1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案】C
【详解】C.句意: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授予上等赏赐。“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刺”是动词,作谓语,“寡人之过者”是名词,作宾语,应在“面刺”后停顿,正确断句为:群臣吏民/能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故选 C。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缺点)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B项,蔽:受蒙蔽,在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故选 B。
15.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比不上你那么美丽。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看他(徐公),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样看来,大王你的过错太多了。
【答案】D
【详解】D.蔽:受蒙蔽。翻译:这样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太严重了。故选 D。
16.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齐国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大治,燕、赵、韩、魏知道这种情况后,都到齐国朝见。
B.本文既表现了邹忌高明的讽谏方法,同时也表现了他大胆进谏的勇气。他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即齐威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C.邹忌进谏的成功,还在于齐威王能够纳谏;齐威王对于邹忌的进谏表示接受,并制定了奖励进谏者
的方案,可见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
D.齐威王以悬赏的方法鼓励“群臣吏民”提意见,结果各类人都为得奖而来,弄得门庭若市。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原文相关部分如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
市。
从“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能够“进谏”使得“门庭若市”的都是群臣,所以“各类
人都为得奖而来,弄得门庭若市”是错的,故选 D。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各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
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孰视之:(2)臣之妻私臣:
(3)闻寡人之耳者:
18.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9.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因素?
【答案】17.(1)同“熟”,仔细 (2)偏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8.(1)由此看来,
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2)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9.邹忌:有自知之
明,不盲目听信别他人对自己的赞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对每一件事认真负责,要经过反复比较才下结
论; 善于思考、善于反思,能够发现问题根源;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
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
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仔细看城北徐公。孰,同“熟”,仔细。
(2)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3)句意:能传到我耳朵里的。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1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
移”,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
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由此观之,由此看来;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甚,很,表示程度。
(2)重点词: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欲,想要;言,进言;无可进者,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邹忌劝谏成功的因素可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考虑:
邹忌:
根据第①段“自以为不如”,可看出邹忌有自知之明,不盲目听信别他人对自己的赞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根据第①段“孰视之”,可看出邹忌对每一件事认真负责,要经过反复比较才下结论;
根据第①段“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可看出邹忌善于思考、善于反思,能够发现问题根源;
根据第②段“于是入朝见威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等可知,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
王。他的生活中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入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通过自身经历联想到
齐王受到蒙蔽的原因,以小见大,设喻说理委婉向齐王进谏,从而使齐王认清现状,积极纳谏。
齐威王:
根据第③段“王曰:‘善。’”可知,齐威王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表明他是一个能听忠臣劝谏的明君;
根据第③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
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表现了
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
【点睛】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
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
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
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
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
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
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
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
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
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
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
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
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于是入朝
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
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乙文】
苏秦将为从①,北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
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
被兵者②,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③,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
所以不犯难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④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
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
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
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燕王曰:“今主
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
【注释】①从:合纵之事。②不犯寇被兵者:不遭受战争。③相蔽:互相削弱。④弥地踵道:满地足迹的
道路,形容长途跋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2)臣之妻私臣:
(3)燕地方二千余里:
(4)秦再胜而赵三胜:
2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B.以赵之为蔽于南也 扶苏以数谏故
C.虽得燕城 虽千里弗敢易
D.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弗之怠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
23.从进谏方式看,乙文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属于 进谏,诸葛亮的《出师表》属
于 进谏。
【答案】20.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偏爱 方圆 两次 21.D 22.我与城北
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不忧虑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 23. 婉言进谏
直言进谏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
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2)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3)句意:燕国国土方圆二千多里。方:方圆;
(4)句意:秦国两胜而赵国三胜。再:两次。
2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所以:都是名词,“……的原因”的意思;
B.以:都是连词,“因为”的意思;
C.虽:都是连词,“即使”的意思;
D.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之:代词,指代抄书。
故选 D。
2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1)重点词:孰与,与……相比怎么样。
(2)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之,的;忧,忧虑。
23.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
邹忌则是用自己受蒙骗的生活实例讽喻齐王,希望齐王虚心纳谏,去除蔽端,是委婉劝谏。乙文苏秦抓住
了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免除了秦国的战乱这个根本点不放,指出联合赵国、共同抗秦
才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其先树立燕国信心、描画国泰民安的景象,接着指出这些景象的背后
原因。最后指出了合纵抗秦才是燕国的最好选择,委婉含蓄,便于燕王理解接受。乙文和《邹忌讽齐王纳
谏》都属于婉言进谏。
《出师表》中诸葛亮是在总结先汉的历史经验和后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再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具体建
议,是直言进谏。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
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
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
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
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
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乙文】 苏秦为合纵之事,去北方游说燕文侯:“燕国国土纵横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老百
姓即使不耕作,仅靠枣栗也够吃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看不到军队覆灭将
领被杀这样忧心的事,这种和平境况没有谁比燕国更好的了。大王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燕国不遭受战
争的原因,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作蔽障。秦国和赵国发生了五次战争,秦国两胜而赵三胜。秦赵互相削弱,
而大王却保全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不就是燕国不受侵犯的缘故啊。况且秦国攻打燕国,要越过云
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几千里,即使能够攻下燕国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没有办法占领它。
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果赵国攻打燕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要一声令下,不出十天,
数十万军队就能进驻到东垣一带。再渡过呼沱河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达燕国的都城了。因此说秦
攻打燕,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而赵攻打燕,是在百里之内开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看重千里以外
的战事,策略上的失误,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赵国合纵相亲,天下诸侯联合一体,那么燕国
就一定没有忧患了。”燕文侯说:“现在承蒙您的教导,号召我国合纵以使国家安宁,我愿意把国家交出
来听从您的安排。”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2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朝服衣冠( ) (2)孰视之( )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4)时时而间进( )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乙】
①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在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②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
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
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
(选自《晏子春秋》)
2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其返也/比至陈
B.岁寒不已/今南方已定
C.公就止之曰/止有剩骨
D.殆为大台之役夫/思而不学则殆
2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晏 子 至 已 复 事 公 延 坐 饮 酒 乐
28.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分析邹忌和晏子两人劝谏方式的高妙之处。
(2)请结合两文分析齐威王和景公的共同点。
【答案】24.穿戴 同“熟”,仔细 确实 间或、偶然 25.(1)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
得远远不如。
(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26.A 27.晏子至/已复事/公延
坐/饮酒乐 28.(1)邹忌以自身比美的经历与齐威王受蒙蔽进行类比,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让齐
威王欣然领悟、接受谏言;晏子以歌劝谏,旋律悲伤,言辞恳切,含蓄委婉,使君王感同身受。
(2)齐威王和景公都是善于接纳别人正确意见并迅速展开行动的君王。齐威王听罢邹忌的谏言,“善”“乃
下令”等体现其当机立断,雷厉风行;景公听到晏子的歌声,“将速罢之”体现其知错就改、果断迅速。
【解析】2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服:穿戴;
(2)句意:仔细地看他。孰:同“熟”,仔细;
(3)句意: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俊美。诚:确实;
(4)句意:偶而才有人间或进言规劝。间:间或,偶然。
2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
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窥(照)、视(看)、弗(不)”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吏(官吏)、民(百姓)、刺(指责)、过(过错)、受(得)”要理解正确。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等到”的意思;
B.停止,停息/已经;
C.制止/通“只”,只有,仅;
D.大概/疑惑。
故选 A。
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要注意结构原则,还要注意语序,还可结合句意来断句。
结合“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分析,“晏子至”中“晏子”是主语,“至”是谓语,组成主谓短语,
中间不可断,故在“至”后断句;“已复事”中“已”是副词,修饰谓语“复”,“事”是宾语,组成动宾
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故在“事”后断句;“公延坐”中“公”是主语,“延坐”是谓语,中间省略了宾
语(他,指晏子),句子成分完整,不可断开,故在“坐”后断句;“饮酒乐”省略了主语,“饮”“乐”
是谓语,“酒”是宾语,故不中间不可断开;再结合句意“晏子回到齐国后,回报了出使鲁国的公事,景
公邀请晏子坐下,喝酒取乐”,可断句为: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
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分析人物形象。
(1)结合【甲】文第②段“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
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的劝谏方式是向齐威王讲述自身比美的生活
经历,由此将齐威王治理国家受蒙蔽一事进行类比,由生活中的小事推及国家的大事,让齐威王欣然领悟、
接受谏言;
结合【乙】文第②段“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
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可知,晏子请求为景公唱歌,歌词动人,旋
律悲伤,晏子唱得流泪叹息,景公马上制止他,可见晏子的劝谏方式是以歌劝谏,旋律悲伤,言辞恳切,
含蓄委婉,使君王感同身受。
(2)结合【甲】文第③段“王曰:‘善。’乃下令”可知,齐威王听罢邹忌的谏言,十分认同并且下令广
开言路,体现其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的特点;
结合【乙】文第②段“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寡人将速罢之’”
可知,景公听完晏子唱罢,马上制止他流泪叹息,并下令马上将工程停下来,体现出景公知错就改、果断
迅速的特点;
综上可知,齐威王和景公的共同点是两人都是一国之君,都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并能迅速展开行动。
【点睛】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
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俊美?”他的妻子说:“您俊美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
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俊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
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俊美?”客人说:“徐公
不如你俊美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俊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
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
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俊美。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
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
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
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
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
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像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
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
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乙】晏子出使鲁国,等到他回到齐国的时候,景公命令齐国的百姓服劳役修筑大台,到年终寒冬也
不停息,挨冻挨饿的人每乡都有。齐国的百姓盼望晏子回国。
晏子回到齐国后,回报了出使鲁国的公事,景公邀请晏子坐下,喝酒取乐。晏子说:“您如果赏赐我,
请让我唱歌给您听。”歌中唱道:“平民百姓说:‘冰水将冻死我,怎么办?上天要消灭我,怎么办?’”
歌唱完了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流出了眼泪。景公走上前制止晏子说:“您为什么要这样呢?大概是为了
修筑大台的劳役吧?我将马上把工程停下来。”晏子拜了两拜。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小问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
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
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
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
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29.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30.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31.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3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33.【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
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案】29.D 30.A 31.夫治国犹如栽树 / 本根不摇 / 则枝叶茂荣。 32.(1)能在公共场所
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
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33. 【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乙】治国
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29.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发动战争)。故选 D。
30.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A.虽欲言(即使)。故选 A。
3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
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
会枝繁叶茂。故停顿是:夫治国犹如栽树 / 本根不摇 / 则枝叶茂荣。
3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
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故,因此、所以。夙,早上。惟,只。使,让。
33.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甲文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以看出,正是因为齐威王听取了邹忌的意见并发布了“三
赏”的号令,齐国形势迅速好转,国力大增,并最终“战胜于朝廷”。因此,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乙文从“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
乎”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治国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点睛】甲文译文: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
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
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
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乙文译文:
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
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
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
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
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第 21 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 识,疏通文意。
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 这一课的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
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 与课文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
文的特殊句式。
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以日常小事类比、层层推进
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 的说理技巧。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设喻谏言的论说艺术对现实生活中
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 的人际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美意识和观念。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
明辨的智慧。
活动一:正音正字
邹忌( ) 弗( ) 市朝( )
朝( )服 间( )进 期( )年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1.特殊用法
通假字: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服:
(2)名词用作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 美 :
(4)动词的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闻:
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
(3)能谤讥于市朝。谤讥:
(4)明日徐公来。明日:
(5)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
(6)窥镜而自视 窥:
(7)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谏, 。
(8)而复问其妾曰:再,
(9)能谤讥于市朝:
2.一词多义

①朝服衣冠 ( )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 ) ③皆朝于齐 ( )

①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
3.其他重点词义
形貌昳丽:
旦日:
弗如远甚:
莫不私王:
王之蔽甚矣:
时时而间进: ;间,
期年:
谤讥于市朝: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以美于徐公: ④皆朝于齐:
⑤战胜于朝廷:
之 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暮寝而思之:
乃 乃下令:
以 皆以美于徐公:
5.特殊句式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判断句式
(2)忌不自信。“不信自” ,宾语前置 倒装句式
(3)朝服衣冠。(邹忌)朝服衣冠, 省略句式
(4)王之蔽甚矣: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被动句式
(5)固定格式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 77—前 6),字子政, 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 根据 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 篇。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
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
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
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
作带来重大影响。
2.文题解读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邹忌,战国
时齐国人,善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讽, 。齐王,指齐威王(?—前 320),名因齐,齐国国
君。纳谏,接受规劝。纳, 。谏,规 。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邹忌用含蓄的话委
婉地规劝齐威王接受自己的进谏。
活动四:文章朗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
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
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
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
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
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
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
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
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
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
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
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
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
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
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劝谏者和
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在今天,邹忌的忠诚与智慧,齐威王的胸怀与魄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内容概括
1、进谏缘起:邹忌由生活小事(比美)悟出道理。
(1)三问:①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③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2)三答: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③客曰:“徐
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三思: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
2、进谏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用比喻的方法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受蒙蔽的严重性。
三比:以家事比国事,以已比君。
①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进谏结果:齐威王纳谏除蔽,齐国强盛。
(1)三赏:①面刺寡人之过:上赏②上书谏寡人:中赏
③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下赏。
(2)三时三变:
①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写作特色
(1)设喻说理。
先从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
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从正面设喻来
说明君王受蒙蔽严重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齐王纳谏取得的巨大成效。
(2)精心剪裁,详略得当。
从内容上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邹忌讽谏和齐威王纳谏。讽谏写得详细,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
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齐威王纳谏之后兴利除弊写得粗略,只是抓住
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纳谏的结果。
(3)语言精练,要言不烦。
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只是文字上略有变化。三问,既表现了邹
忌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语意完全相同,但感彩却大不一样。邹忌向齐威王陈述自己的经
历时,用“皆以美于徐公”代替了“美我者”,概括叙述比美的经过,使文章不重复、不啰嗦。
(五)人物形象
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头脑冷静,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
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
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士形象就
跃然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齐威王:他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善”(当
然与邹忌的委婉讽谏艺术有关)。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
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
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六)名句默写
1、描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
3、“暮寝而思之”的内容是 。
4、邹忌规劝齐王得出的结论是(邹忌认为齐王应纳谏的原因)是 。5、
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原因是 。
6、齐威王发布的三条命令是 。
6、齐王令初下时,出现了“ 。”的局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7、说明齐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强盛,威震诸侯的句子 。8、齐王
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
1. 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2. 文中齐国强国的原因有哪些?(变式:从文中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3. 文中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 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齐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
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
5. 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邹忌对生活小事能“暮寝而思之”,进而“入朝见威王”,最终使齐王纳谏。从这一系列行为中可以看
出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7.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8.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9. 你从邹忌进谏、齐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10. 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
何启示?
11.请简要比较《孙权劝学》中的孙权和邹忌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何异同。
《战国策》
《战国策》, 史书,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
卫、中山 12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年的历史。分为 12 策,33卷,共
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作者
刘向。
一、填空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皆朝于齐(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
谤讥于市朝( )( )
期年之后( ) 邹忌( ) 间
( )进
2.填空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 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由西汉末年
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共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十二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
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
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 》《 》《 》
《 》等。这部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默写。
(1) ,受上赏。
(2)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用“邹忌修八尺有余, ”描写出邹忌的形象之美。
(5)邹忌从日常家事入手,用自己亲身体验讽劝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 , ”,这样就把治国安邦之道置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出齐威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的句子是: , 。
(7)《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概括齐王纳谏深远意义的句子是: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2)朝服衣冠( )( )
(3)私我也( )
(4)王之蔽甚矣( )
(5)闻寡人之耳者( )
(6)吾妻之美我者( )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谏: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3)而形貌昳丽 昳丽:
(4)朝服衣冠,窥镜 窥镜:
(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
(6)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
(7)明日徐公来 明日: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 莫:
(10)王之蔽甚矣 蔽:
(11)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市朝:
(12)时时而间进 时时: 间:
(13)期年之后 期年:
二、选择题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能谤讥于市朝
B.谓其妻曰 其真无马邪
C.上书谏寡人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齐国之美丽者也 客之美我者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暮寝(qīn) 期年(qī) 朝服衣冠(zhāo)
B.窥镜(kuì) 昳丽(yǐ) 时时而间(jiān)进
C.旦日(dàn) 弗如(fú) 皆朝(cháo)于齐
D.臣妾(qì) 孰与(shú) 数(shuò)月之后
8.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邹忌修八尺有余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9.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动词,当面)
D.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0.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邹忌讽齐王纳谏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隐蔽)
D.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12.下面句子的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仔细) B.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缺点)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15.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比不上你那么美丽。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看他(徐公),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样看来,大王你的过错太多了。
16.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齐国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大治,燕、赵、韩、魏知道这种情况后,都到齐国朝见。
B.本文既表现了邹忌高明的讽谏方法,同时也表现了他大胆进谏的勇气。他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即齐威王采纳了他的意见。
C.邹忌进谏的成功,还在于齐威王能够纳谏;齐威王对于邹忌的进谏表示接受,并制定了奖励进谏者
的方案,可见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
D.齐威王以悬赏的方法鼓励“群臣吏民”提意见,结果各类人都为得奖而来,弄得门庭若市。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各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
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孰视之:(2)臣之妻私臣:
(3)闻寡人之耳者:
18.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9.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因素?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于是入朝
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
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乙文】
苏秦将为从①,北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
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
被兵者②,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③,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
所以不犯难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④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
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
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
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燕王曰:“今主
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
【注释】①从:合纵之事。②不犯寇被兵者:不遭受战争。③相蔽:互相削弱。④弥地踵道:满地足迹的
道路,形容长途跋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王之蔽甚矣:
(2)臣之妻私臣:
(3)燕地方二千余里:
(4)秦再胜而赵三胜:
2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B.以赵之为蔽于南也 扶苏以数谏故
C.虽得燕城 虽千里弗敢易
D.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弗之怠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
23.从进谏方式看,乙文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属于 进谏,诸葛亮的《出师表》属
于 进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2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朝服衣冠( ) (2)孰视之( )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4)时时而间进( )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乙】
①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起在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
②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
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曰:“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
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
(选自《晏子春秋》)
2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其返也/比至陈
B.岁寒不已/今南方已定
C.公就止之曰/止有剩骨
D.殆为大台之役夫/思而不学则殆
2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晏 子 至 已 复 事 公 延 坐 饮 酒 乐
28.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分析邹忌和晏子两人劝谏方式的高妙之处。
(2)请结合两文分析齐威王和景公的共同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列小问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
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
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
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29.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30.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31.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3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33.【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乙】文中唐
太宗的治国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