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将进酒》课堂实录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将进酒》课堂实录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将进酒》课堂实录
摘 要:
本课运用“因声求气”的诗歌阅读方法, 渐次深入诗境, 体会作品复杂而又深邃的感情内涵, 探求诗情、诗意和诗心。教学由初中学过的诗作和诗题切入,首先以古人有关评语为抓手,和学生一起赏读诗歌的豪放之气;接着梳理作品“悲—乐—悲”的 情感层次,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蕴蓄其中的以悲为底 的力量感;最后带领学生发现表达醉态的诗句,点明 飘逸感的本质是心灵的解放和自由,并引程千帆先生的评语,理解本诗的精神价值。整个设计以三遍诵读为框架,先感其豪放,次品其沉痛,后赏其飘逸, 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作品,更学会了“因声求气”的阅读欣赏方法,由一篇到一类,提高了学生的古典诗词 鉴赏素养。
关键词:知人论世;自由解放;因声求气
师:同学们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特别擅长写酒歌。在初中阶段, 我们就学过他一首和酒有 关的诗,这首诗叫《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我来起个头儿,看看大家初中知识掌握的质量怎么样。“弃我去者”——
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人生在世不称 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师:很好!我们同学初中知识掌握得质量很高。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李白另外一首劝酒歌、敬酒歌,这 首诗叫《将进酒》(板书:将进酒 李白)。问大家几个问题, 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将进酒”,为什么“将”这个字要念 qiāng ?
生(纷纷):因为意思是“请”。
师:是“请”的意思。很好。在这首诗歌里面,这个“将” 字出现了好多次。大家看, 诗歌里面还有一个地方:“岑夫子, 丹丘生”——怎么念?
生:qiāng(将)进酒。
师:很好。“将(qiāng)进酒, 杯莫停。”还有“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这里念什么?
生(部分):jiāng。
师:对。这是一个动词, 意思是“拿”。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李白和谁在一起喝酒?
生 1:他是和岑夫子、丹丘生,即注释上说的岑勋和元丹丘。
师:噢!岑勋和元丹丘, 是和岑勋一起到谁那儿去喝酒?
生 1:到嵩山的元丹丘家做客。
师:元丹丘是谁啊?
生 1:是当时的一个隐士。
师:就是丹丘生嘛。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也是课本上现成 的,他喝酒的这个时间大概在什么时候?
生 2:书上说大概在天宝十一年。
师:书上面还有一句话, 老师认为很重要——
生 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
师:你能为大家解释一下“赐金放还”是什么意思吗?
生 2:就是仕途遇到挫折。
师:什么叫仕途遭遇挫折?
生 2:就是被降职。
师:李白是被降职了吗?我看这边女生有话说。你跟大家 解释一下“赐金放还”。
生 3:“赐金放还”,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李白曾经当过翰 林院学士,唐玄宗当时为讨好杨贵妃,要求李白为杨贵妃作诗。李白胸怀大志不甘心做这些他认为无用的事情, 而是想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付诸实践。传闻是说他要求杨贵妃磨墨, 高力士脱靴……可他不甘于这种生活, 对仕途感到很失望,于是,他就主动向唐玄宗请辞。最后唐玄宗好像也有点讨厌他了, 就赏赐他金银让他回去了。
师(笑):很好!你把有关传说、八卦都放进去了, 很有意思。“赐金”就是皇上赏赐他一些金银、钱财;“放还”,放他从京城回去。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该干什么干什么。原来李白是很有一番志向的,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最后呢,就这么被 “赐金放还”了。好,了解了这个,我们下面就具体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
(PPT 展示竖排繁体字《将进酒》原文。)
师:《将进酒》这首诗是典型的李白诗歌风格。什么风格 呢?明朝人徐增有一句评语, 说:“太白此歌, 最为豪放, 才气千古无双。”(PPT 展示此评语)我问的是,这首诗里哪些地方 你觉得写得特别豪放?哪几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我请你起来说的时候, 你要解释一下理由, 为什么你觉得这几句最为豪放。好不好?
(生讨论。)
生 4:我觉得是开头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我觉得非常豪放。第一句里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它的气势就显得特别豪放,有那种黄河之水奔涌而来的气势, 然后“奔流到海不复回”,整个的场面描写让人想来非常宏伟, 气势宽阔。第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雪。”这里,“朝如青丝暮成雪”有一种对比的气势。而且前后两句结构类似,非常有气势。
师:非常有气势! “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是什么?知道吗?
生 4:“青丝”就是头发。
师:什么颜色的头发?
生 4:黑头发。
师:满头的乌发。“朝如青丝”,早晨时候满头的乌发,傍晚时候就满头的银发。这是气势吗?这是什么?
生 4:这是一种时间的流逝。
师:瞬间就过去了。人生短暂,“逝者如斯夫”。这个感叹非常沉重。刚才这位同学指出诗的一、二两句是非常有气势、豪放的句子,还有没有?
生 5:我觉得是最后几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首先我要解释的是“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里是说和他一起饮酒的朋友、知己来借酒消愁, 消除自己的痛苦。第二个就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里是一种反客为主,因为他是到人家家里去做客,却要求别人去把家里贵重的东西拿出来换美酒来饮。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言少钱”和“千金散尽还复来”里的“千金散尽”相对应, 表明作者在饮酒之后豪放的一种心态。
师:讲得好!体会深刻。还有哪位同学?
生 6:我觉得是前面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非常有气势。这句说的是“我”天生的才能必定是会有用的,就算是耗尽了千金也可以重新得到。“必有用”的“必” 是一种非常肯定的语气,表达的是诗人一种高度的自信和乐观的情怀。还有“千金散尽还复来”,蔑视那些财富, 对那些“千金”是不以为意的,即使全部散尽也可以重新得到,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也体现了他的豪放情怀。
师:很好!我发现我们班同学都是扣住诗里面关键的字、 关键的词,分析得非常扎实,让人感觉理由充分,有说服力。还有没有?
生 7:还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首先看 “会须一饮三百杯”的“三百杯”,“三百”应该是个虚词, 但这种大数量的虚词让人立刻感觉到一种豪放的气势油然而 生。而从前文来看的话,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直到 “朝如青丝暮成雪”,我觉得既然刚才讲是一种时间流逝,那应该就是李白对于人生、对于时间的一种悲叹,情感应该不是特别的高昂。但是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应该是李白寻 找人生欢乐的一个方式,那么这一句就有一种过渡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体现了李白的自信,然后这个情感就比前一句的“须尽欢”更高了一层。“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就有一种放下一切忧虑,痛饮三百杯的感觉。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达到了一种豪放的高潮。
师:太好了!曹老师听了你的发言,觉得特别受启发。你是结合整首诗歌脉络的展开来分析,分析得入情入理。非常好!
生 8:我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挺 豪放。这句首先是过渡,化悲为欢。诗人说得斩钉截铁,表示 自己要在感官享受中打发时间。“得意”就是指好友相聚,纵 酒狂歌;“行乐”必须要有酒,但是他没有直接写杯中之物, 而是以金樽的意象和形象的语言写出了酒的存在,比较诗意 化。而且后来又用“莫使”和“空”两个词,双重否定等于肯定, 使语气更加强烈。整句话看起来比较颓废, 但却是诗人失意时 的豪放之语。
生 9:我觉得是这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钟鼓馔玉”指的是富贵荣华的生活, 多少碌碌之辈都把这些当作一生的追求。可李白却不这么想, 说它“不足贵”。这些荣华富贵在李白眼里就像是细小的灰尘, 一弹就消失了。最后“但愿长醉不用醒”,李白以酒为友,以酒为梦,就是想把自己融入这种酒带来的愁苦但是又快乐的境界。“不用醒”, 就是再也不说什么荣华富贵了, 就想永远沉入这种美梦之中。这里还有两个字——“但愿”——平添了一种无奈、悲悯之情。
师(点头):我特别佩服大家的就是能抓住诗句里面关键 的字词分析, 分析得有理有据, 话讲得很有分寸感!
生 10:我想的也是“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是我强调的重点不在“三百杯”上,我强调的是“且”和“会 须”。“且为乐”,烹羊宰牛只为了快乐;“会须”,应当“一饮 三百杯”。我认为这更能体现李白的豪放与豪迈,豪情油然而 生。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除了前面的一、二两句是一 个阔大的场面、一个声势浩大的场景之外,剩下的地方我们说他是一种气度上的豪放,一种心态上的豪放,一种精神上 的豪放。李长之先生曾经讲:人如能以大观小,居高临下,则 必为豪放之词。大家体会一下,李白是站在什么样的视角,俯视着茫茫尘世的。李白就是这样,再往下发掘下去,似乎没有 一句不豪放。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它解读为是一种豪放, 而且是李白特有的那种招牌式的豪放。李白粗喉咙, 大嗓子, 摆脱束缚,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就是李白的豪放。来, 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诗读一下。纠正一下,刚才两个同学回答 的时候,“千金散尽”后面这个字怎么念啊?有同学念 hái,有同学念 huán,我们统一念 huán。酝酿一下,念李白的豪放诗歌,身体应该坐得更端正, 这样气才能提上来。
(生齐读。)
师:读得蛮好的。字音咬得也非常准,比如“恣欢谑”。这 说明大家预习得非常充分。不足呢?就是没什么气势,没有气 场,不像是李白的东西。(师示范) 要有这样一种气势!当然, 李白的诗歌也不是大喊大叫, 你大喊大叫, 故意把嗓门提得很高,并不能够传递出李白诗歌特有的品质。李白的诗歌,其实 是悲喜交集的, 是欢乐和痛苦交织而成的, 而且这个愁苦是他 这首诗歌的底色。来, 我们把诗歌里面表示欢乐和表示痛苦的 字圈出来。第一个在哪里?
生(齐):悲。
师:高堂明镜悲白发——悲。再往下是哪个?
生(部分):须尽欢——欢。
师:再往下——
生(部分):且为乐——乐。
师:乐出来了。再往下呢?
(生沉默。)
师:恣欢谑——欢。再往下, 就到结尾了。结尾怎么说?生(齐):万古愁。
师:这首诗的整体布局,是从愁来开题的, 又用愁来结尾。中间是欢乐,或欢或乐。我们来辨析一下,诗歌是以欢为主还 是以愁为主?是以乐为主还是以悲为主?
生 11:我觉得主要是悲。因为第一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后就是“高堂明镜悲白发”。他是先由浩荡的气势转为悲。从“人生得意须尽欢”到“空对月”, 也是由欢到悲……结尾的时候也是由饮酒到“万古愁”。所以全诗先是有饮酒的快乐, 然后是饮酒过后引发的悲愁。饮酒的快乐都是暂时的。
师:讲得好!第一个就是“高堂明镜悲白发”,感觉到人生短暂,就悲起来了,然后这个悲到后面就转为欢、转为乐, 最后诗的结尾又转为悲、转为愁, 而且是“万古愁”。那么中间的乐,我们可以认为实际是借酒浇愁,或者是想用喝酒时的 欢谑来排遣内心的愁和悲。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悲具体是什么。其实刚才同学多多少少都已经提到了。我们来看诗歌的结尾:“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根据 你对诗歌的理解, 你觉得“万古愁”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生 12:我觉得“万古愁”并不单单指李白一个人的愁。诗中也说了,“古来圣贤皆寂寞”。“寂寞”一词在文中解释为“被 世人冷落”,也就是说,古来圣贤的思想可能不被人所理解, 像李白这样有才能、有抱负的人不被君主所重用, 这是自古以来的英雄、圣贤所共有的愁。他这里的“万古愁”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共有的层面。
师:共有的层面。很好!
生 13:我觉得“万古愁”,还有前面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抒发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愁。既然岁月流逝得非常之快,自己此刻又被“赐金放还”, 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一个是人生易老、时光飞逝之悲, 一个是自己壮志难酬之悲。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看来大家对“万古愁”都有了 比较深入的理解。大家看,这首诗从悲切入,然后转为喜乐, 然后再由悲结尾。最后呢?悲喜交织。这就使得诗歌不是仅仅 很轻快地抒发了豪迈之情。不是的!这个豪迈之情里就有了一 种新的力量感,你感觉到痛苦之情郁结在心中,表达在诗句 里,有一种沉重的压抑的东西做底子, 有一种力量感、气势感。现在我们第二遍朗读诗歌,希望大家能够把这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情感读出来。读的过程中, 曹老师随时会给大家作一些指导。这次我们声音要放开。
(生齐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停。这个地方既然已经转入深沉的痛苦之中,处理的时候,声音就应该跟前面有所区别。表达痛苦之情,声音可以低缓一点,低一点,慢一点。(师示范)有一种顿挫之感, 感觉 到人生不容易, 感觉到人生痛苦的煎熬。
(师带领,生齐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何等的自信!这句话悲喜交集,应该如何读?(师示范)来,不然声音 扬起来的感觉没有。
(生齐读。“人生得意须尽欢, ……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这里有两个地方,大家体会一下。第一,“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欢谑”,快乐到了极致啊,所以 读的时候你用这样平平淡淡的声音能传递出来吗?或者说, 你这样的声音能传递出诗人那种借着酒力最后表达出的想摆 脱人世间的牢笼和束缚的心意吗?“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 十千恣欢谑。”很开心,非常忘我,这个地方可以夸张一点。 第二,“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万古愁”怎么读?应该低点,一字一顿。最后歌唱完了,人 坐在那儿,重又回到了痛苦的现实中。我们一起来试试,就从 “陈王昔时”开始。
(生齐读。“陈王昔时宴平乐……与尔同销万古愁。”)
师:“与尔同销”,停顿一下,“万——古——愁——”。大 家体会一下,就是这样的悲喜交集,忽悲忽喜,大开大合,跌 宕起伏, 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诗人痛苦挣扎的灵魂。我问大家:为什么我们喜欢读这首诗?仅仅是为了体会李白的痛苦吗?不,我们觉得这首诗很有味道,李白很可爱,他痛饮狂歌,一副醉态。诗里面哪些句子写的是李白“高阳酒徒”的醉态,是喝醉了酒的人说的话?
生 14:我觉得是这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 其名。”这句话感觉李白像是在说古代的圣贤都被忘记了一 样,只有自己留在历史上……
师:只有他这样的酒徒才享得大名。
生 14:就是那种自信到了自负的程度。
师:自信到了自负的程度。好!还有没有发现富有醉态的 诗句?
生 15:我觉得是“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意思是主人为什么要说没有钱买酒,可以用后面说的“五花 马、千金裘”等名贵之物去换酒啊。只有喝到了浑然忘我的境 界才会讲这种话吧?
师:喝高了的人常常这样说。
生 16:我觉得是“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就是李白喝酒,然后说他要唱歌,让他的朋友听。我觉得只有喝酒喝醉了才会到了要唱歌的地步。
师(笑):很好。还有没有?
生 17:我觉得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他已经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一斗酒价值十千钱,而他醉酒的程度已经到了“恣欢谑”的程度, 喝酒喝到了放纵的程度。
师:我们发现,这些句子基本上集中在那首“歌”里面。这首诗是酒歌,可是酒歌之中还有歌。“与君歌一曲,请君为 我倾耳听……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副醉态又是用什么手法表达出来的?
生 18:我觉得这里主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哪里夸张?
生 18:“斗酒十千恣欢谑。”“斗酒十千”,是指酒很名贵。他说“陈王昔时”,就是平时里的宴会,他的酒都非常名贵,是夸张的手法。“但愿长醉不用醒”,就是通过写自己的醉态, 表达不愿意醒来面对现实,也是夸张的手法。还有“古来圣贤 皆寂寞”,一个“皆”字,还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写的。
师:夸张之外还有没有?
生 19:我认为是用了长短句。
师:长短参差的句式。
生 19:比如说前面一直都是七言, 到了“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转成三言, 后面的“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 出换美酒……”,也是一种三言到七言的转化,甚至里面还有 “与君歌一曲”的五言,这就表明了那种喝酒的醉态,边喝酒 边唱歌边和大家高谈阔论的那种感觉。
师:句式长短参差不齐, 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也很好地传递出自己的醉态朦胧。还有没有?
生 19:“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是一个历 史画面,也用了想象。
师:还有内心独白。内心喃喃自语,就是一种独白。这样 我们就从这首诗歌中又读出了一层意思。第一次我们读, 试图 体会他的豪放;第二次我们读,试图体会他的悲喜交集,那样一种力量感、沉郁感。这第三次读呢,我们试图传递出,或者说更好地去体会一下里面的飘逸感。曹老师忽然想起来,《赤壁赋》里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就是 这种飘逸的感觉。我们读的时候, 看看能不能把它传递出来。我们坐在那儿会感觉到受压抑, 胸腔不能打开。我们站起来, 放开自己的喉咙。会背诵的同学尽量背诵。
(生起立。齐读。)
师:飘逸感是什么?就是人摆脱了束缚之后的那种自由感、解放感。(板书:自由感 解放感)为什么李白的诗我们特别愿意读?我们读了以后觉得特别解气、特别爽?就是因为诗歌里面有这样一种自由的精神。千百年来, 这样的自由精神 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看一看南大程千帆先生《唐诗鉴 赏辞典》序言里面的话。
PPT 展示:
这种已被现实牢笼, 却不愿意接受, 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 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程千帆
师:今天曹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将进酒》这首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大概分这么三步。我们先感其豪放,然后品其沉痛, 最后赏其飘逸。(板书:先感其豪放, 次品其沉痛, 后赏其飘逸) 我们体会到李白诗歌的豪放绝不单纯, 是由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境界、个性气质凝聚而成的,是包含着豪 放、包含着沉痛、包含着飘逸的复杂组合。我们通过朗读的方式尽可能地去触摸这多元的品质,以及这多元的品质汇聚而成的李白的这首伟大的诗歌。我们运用的这种方法就叫作因 声求气。
(板书:因声求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