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历史8上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1937年夏,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中国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派别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最终团结起来,进行了一场抗击日寇侵略的全民族抗战。面对日军的挑衅和大规模进攻,中国军队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精神。淞沪会战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战役,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4年战争,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图片和研读史料,准确说出七七事变的时间、相关人物和影响,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和识读图片,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以七七事变、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抗日的优秀品质,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
4.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列举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累累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抗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
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使用“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情境导入,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卢沟桥》,日本是如何制造卢沟桥事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淞沪会战的经过如何?你对南京大屠杀知道多少?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直接展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抗以及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罪行,给学生震撼,同时直接引入考本课,使学生对那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七七事变
1.结合地图了解日本的情况进程。
总结:1936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部署,形势十分危急,战争一触即发--
2.介绍卢沟桥:始建于金,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两侧望柱上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子,现存501个。
根据漫画,结合教材,说一说如果卢沟桥能说话,1937年7月7日他见证了什么?
学生回答:七七事变。
3.结合地图思考:为何日本全面侵华选择在卢沟桥挑起事端?
材料一:
材料二:“卢沟桥之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
总结: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平绥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中日必争的战略要地。
控制卢沟桥就切断各地对北平的支援。
4.请同学们作为战地小记者,播报七七事变概况!
七七事变 战地记者报道(包括时间、地点、过程、影响)
5.阅读材料,思考: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态度如何?
材料一:
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佟麟阁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赵登禹
材料二:
归纳:中国军队英勇抵抗。
结果: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6.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7.
归纳总结:
国共两党,都主张坚决抵抗。
第二篇章同仇敌忾逐日寇--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淞沪会战
1.阅读课本P94和材料研读,国共两党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
(1)中共努力促进两党合作的措施--改编军队
知识拓展: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名称。
(2)国民党促进两党合作的措施。
a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b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2. 合作探究:结合时间轴,说一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建立的?
3.
知识拓展: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形成标志
革命任务
建立战线
最后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背景,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意义。最后再以拓展延伸的方式比较两次国共合作,加强学生对两次国共合作的理解。
3.淞沪会战
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教材P94-95,简述淞沪会战的基本史实。
找出淞沪会战的时间和地点。
请列举会战中的主要战役及其英雄人物。
淞沪会战的结果如何?
对抗战初期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集体矫正。
教师:淞沪会战消灭日军6万多人,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史料展示中国军人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事迹,使学生对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有深刻的了解。
过渡:日军进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进犯,国民政府组织南京保卫战。最终,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第三篇章 血洒南京绝不屈--南京大屠杀
1.观看视频,说出12月13日被定为我们的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什么历史事件?
2.识读图片指出,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什么本质?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六周时间,30多万同胞遇害,以秒来计算,12秒钟一个生命被剥夺!
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过渡:80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这血泪的历史,但是……
3.合作探究: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美化侵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与日本怎样交往?
材料:当年侵华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铁证如山,但是现在的日本政府并没有认真深刻反省这段历史,没有真诚地向受害国人民,尤其是中国道歉,反而政府官员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供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新修订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竞声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材料二: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日本要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真诚道歉!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忘记大屠杀,就等于第二次屠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4.历史不容篡改,更不容遗忘
习近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讲话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习近平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讲话
教师: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当年12月13日出席了在南京举行的公祭,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此后,每年12月13日,我国都会举行公祭活动。对这段历史,中国人民永远不会遗忘。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阐述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史料,使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有深刻的体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随堂练习】
1.《灾难与转折1937》一书(如图)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忻平所著。1937年,中国的“灾难与转折”是指(B)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百团大战
2.小华为“建军90周年图片展”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其中与国共合作密切相关的是(B)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 ③④
3.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D)
A.保卫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出现了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4.下图是某校学生在阅读国家公祭日读本-《历史真相》,与此读本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C)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南京大屠杀
D.淮海战役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是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亡的生死关头,国共两党团结御侮,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淞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30万--南京成了一个惨寰的人间地狱。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愤慨。
【布置作业】
1.平津保卫战,中国将士浴血奋战;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学们课下选择几位感兴趣的英雄人物,搜集资料,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
2.有时间可以选择观看影片《南京!南京!》和《南京1937》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