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历史8上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的最后一课。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的过程,本课的文化教育事业作为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包含了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内容之间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其中,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并且中间有些内容与学生的其它学科或与学习生活相关,授课时注重与生活联系,注重学科知识的迁移,帮助重点内容的突破。
教学目标
1.通过教材和史料研读,梳理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历程,提高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在新闻出版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认识到大众媒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识读图片,归纳20世纪初以后,中国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历史想象力;认识到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教学难点】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
学生:洋务运动期间创办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戊戌变法期问建立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八单元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走进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成就。
(设计意图)从当今著名的高等学府说起,通过人人心之向往的大学切入主题,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回顾北京大学的沿革,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也可以使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挣脱黑暗-新式教育的开端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列举近代中国兴办的新式学校?
学生:完成表格。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 同文馆 福州船政学堂
甲午中日战争后 北洋西学堂(天津)南洋公学(上海)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过渡:在新式学堂内,学生学习那些学科的知识呢?一起来看材料。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时期,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只限于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教师:对比两则材料,思考新式教育新在哪里?
学生:科目丰富,切合实际
3.展示材料: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新式学堂的创办有何作用?
新式学堂的创办,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4.自主阅读教材127页第二段正文,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什么制度?
(2)结合教材说出科举制度的历程。
(3)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清朝废科举、建学制的历程:
第二篇章光明使者 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家
1.阅读教材127页最后一段和128页内容,找到近代以来在新闻出版业取得那些成就,完成表格内容。
新闻出版机构 主要代表 影响
报纸 《申报》等
刊物 《新青年》等
文化出版机构 中国人创办第一个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合作探究
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报刊的特点及其作用。
材料一:“求其纪述当今时事,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自新闻纸出,而凡可传之事无不遍播于天下矣;自新闻纸出,而讹之览者亦皆不出户庭而知天下矣。岂不善哉!” --《本馆告白》,《申报》1872年4月30日
材料二:“当续刊之第一日,尝以四事昭告国人。曰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曰不卖:不以言论做交易。曰不私: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曰不盲: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张季鸾《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
归纳:时效性、大众化、广泛性、真实性、公众喉舌。
报刊的作用:①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窗口,是人们针砭时弊的喉舌;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识读图片,了解近代文化出版机构
2.阅读教材129-130页,近代以来中国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完成表格内容。
形式 作者 作品名称 地位
文 学 鲁迅
郭沫若
矛盾
巴金
老舍
徐悲鸿
艺术 齐白石
聂耳
冼星海
电影 第一部无声电影
第一部有声电影
(1)鲁迅作品及特点
鲁迅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2)美术的成就
20世纪初以后,中国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齐白石和徐悲鸿。
教师:齐白石擅画花鸟草虫,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徐悲鸿有哪些代表作?
学生:《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
展示图片:
过渡:同学们,在艺术领域里,除了徐悲鸿用手中的画笔来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外,还有音乐领域里的聂耳和冼星海,他们用歌声来激励人们的斗志,勉励中国人民战胜困难。
(3)音乐的成就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
展示图片:
过渡:当音乐与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时产生了一种综合性艺术,那便是歌剧。歌剧被搬上荧幕,便成了电影。
(4)电影的成就
教师:什么时候电影传入中国呢?
学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教师:第一部无声电影和第一部有声电影分别是?
学生:《定军山》、《歌女红牡丹》。
展示图片:
教师:当时著名的电影明星有赵丹、周璇等,他们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涉及到文学成就、美术成就、音乐成就、电影成就。通过列表的形式让学生对主要的文学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重点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讲述艺术成就时,
通过美术作品、电影作品等图片的展示,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投入,使得教师建构的情境被强化,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
第三篇章 时代旋律--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1.以下艺术作品反映了什么时代背景?
2.感受时代精神
通过以上的学习,思考并讨论:近代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有哪些共同点?
我们不仅了解了近代中国教育方面的变革,也了解到五四运动后至解放前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正是时代特征才决定了历史赋予它们的崭新内容,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随堂练习】
1.20世纪初,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当时中国教育(B)
A.开始出现新式学校B.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
C.掀起尊孔复古思潮D.举起民主、科学旗帜
2.它创自于1872年的上海,是近代中国保存时间最长拥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文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A)
A.《申报》B.《大公报》C.《新闻报》D.《解放日报》
3.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D)
A.新华书店B.开明书店C.中华书局D.商务印书馆
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D)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5.下列作品属于鲁迅的是(D)
①《雷雨》 ②《骆驼祥子》
③《狂人日记》 ④《阿Q正传》
A. ①②③ B. ①③ C.①② D. ③④
【本课小结】
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涌入和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一批有远见卓识的文学家、艺术家,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用激情呼唤着时代的变革;新闻媒体用报纸、杂志、书籍等工具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布置作业】
中国近代涌现出了一批有远见卓识的文学家、艺术家,请同学们以“追忆文艺先辈,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一次手抄报比赛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