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绣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12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绣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12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绣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12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七上·义乌月考)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某同学根据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其中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以上步骤,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想
C.设计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2.(2023七上·义乌月考)“严守实验,规范操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固体药品 B.溶解
C.滴加试剂 D.倾倒液体
3.(2023七上·义乌月考)今年4月,调查队在金华市区首次发现珍稀兰科植物毛药卷瓣兰(如图)。正值开花期,花和叶都较小,因其药帽前端边缘具流苏状缘毛,两边形似花瓣状的侧萼片卷曲而得名。毛药卷瓣兰属于(  )
A.裸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4.(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是一块明显层状结构的岩石,内部具有砂粒和砾石。按岩石的成因来分类,应该是(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大理岩
5.(2023七上·义乌月考)“莲莲”是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代表着西湖莲花,象征着水上运动和柔美性格。如图是四种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图,其中可能为莲花的表皮细胞的是(  )
A. B. C. D.
6.(2023七上·义乌月考)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
B.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立方分米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50千克
D.义乌市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
7.(2023七上·义乌月考)下列选项中所包含的各种生物之间共同特征最多的是(  )
A.马科 B.哺乳纲 C.奇蹄目 D.脊索动物门
8.(2023七上·义乌月考)地球表面的地形各有不同,这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使地表趋于起伏。以下地形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引起的是(  )
A.义乌乡村农田 B.金华人民广场
C.义乌大寒尖 D.金华双龙洞
9.(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图,一根松松的棉线系在一个铁丝圈相对的两边上,把铁丝圈浸入肥皂液再取出来,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教材实验原理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是(  )
A. B.
C. D.
10.(2023七上·义乌月考)为落实“双减”政策,提高学生在校幸福感,义乌绣湖中学开展“悦雅快乐走班”活动。如图为“疯狂实验室”班级同学制作的一个简易温度计。瓶中装的是气体,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对于装置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温度计在使用时活塞处不能漏气
B.为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精度,可以减小玻璃管的内径
C.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测温度的
D.若气温降低,气体收缩,液体左移
11.(2023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四幅图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一幅是(  )
A. B.
C. D.
12.(2023七上·义乌月考)2020年10月,“基因剪刀”技术获诺贝尔化学奖,利用该技术能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精确地修改。“基因剪刀”技术修改的遗传物质来自(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13.(2023七上·义乌月考)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下列发现中,不能作为支持该理论的证据的是(  )
A.自大洋中脊两侧,沉积物逐渐变薄
B.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C.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发现舌羊齿植物化石
D.在北极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非发现了冰川遗留的痕迹
14.(2023七上·义乌月考)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过程中,视野中出现以下现象,通过操作可以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针对现象甲,换成高倍物镜,可使视野变明亮
B.针对现象乙,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C.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
D.针对现象丁,调用大光圈,可使黑圈消失
15.(2023七上·义乌月考)用图像能简洁直观地表达出物质的特性,下列图像反应的物质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
A.该物质的凝固点是T℃
B.a物质的密度大于b物质的密度
C.同种物质,密度与体积无关
D.a物质是非晶体,b物质是晶体
16.(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柯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把质量相同的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得到以下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质量/g 温度升高10℃所需 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所需 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所 需要的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A.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加热用的酒精灯火焰大小可以不控制
B.把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升高的温度更高
C.可以从数据中间接得出结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小
D.以上说法都错误
17.(2023七上·义乌月考)三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试根据图中液面的高低判断三个烧杯中所盛的液体(  )
A.a是甲,b是乙,c是丙 B.a是丙,b是乙,c是甲
C.a是乙,b是丙,c是甲 D.a是甲,b是丙,c是乙
18.(2023七上·义乌月考)实验室有如下一些镜头,目镜与物镜组合能使显微镜视野最亮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某液态物质放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假设每分钟物质向外放出的热量相等,且忽略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物质的固体属于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60℃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了25分钟
D.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20.(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外同学用托盘天平测一物体的质量,测量完毕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因无法重测,只能根据测量数据来定值。他记得当时用了50g、20g两个砝码,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
A.71.4g B.68.6g C.68.2g D.61.8g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20空格,每空1分,共20分)
21.(2023七上·义乌月考)规范测量和正确读数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技能。
(1)如图所示,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
(2)体温计的读数为   。
22.(2023七上·义乌月考)仙人掌科的很多植物的果实都可食用,如仙人掌果、玉龙果等,图甲是区分它们的检索表。
(1)图乙所示的果实为红龙果,根据检索表可知,红龙果具有的特征是   。
(2)红龙果的汁液呈红紫色,其来自细胞哪部分结构   。
23.(2023七上·义乌月考)北京时间2023年11月3日,尼泊尔发生强震造成多人伤亡已经巨大的经济损失。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的岩石圈分为   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和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
A.若在高层应乘电梯快速下楼
B.若在底楼,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
C.从室外跑进坚固的楼内躲避
D.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救援他人
24.(2023七上·义乌月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顶D位于山顶C的   方向
(2)地形部位名称是:E   。
25.(2023七上·义乌月考)某一木块,若把它分为体积之比为3∶1的两块,则它们的质量之比为   ,密度之比为   。
26.(2023七上·义乌月考)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g/cm3;一个最多能装5kg水的瓶子,它最多能装下   kg的酒精。(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
27.(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莉在做“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中。请你分析并回答: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用数字表示)
(2)小莉先用4×物镜找到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清晰的物像,之后转动物镜转换器,用10×物镜观察,发现视野中无光斑。此时小莉应该____(填字母编号)。
A.调节反光镜 B.继续转动物镜转换器
C.移动载玻片 D.转动遮光器调整光圈大小
28.(2023七上·义乌月考)观察下列细胞结构图,回答问题:
(1)柳树之所以长得比较高大,这与细胞结构中的   有关(填名称)。
(2)相比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   (填序号)
29.(2023七上·义乌月考)为确定某种液体的密度,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具体操作如下:
(1)实验前: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并向右调节左侧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调节平衡螺母前,左盘与右盘相对位置较高的是   盘。
(2)他们经过多次测量获得多组数据,并作出了“m﹣V”图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像信息,计算小雪实验小组测得的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30.(2023七上·义乌月考)竹生长快,适应性强,又有广泛的用途,更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
(1)如图所示表示竹的不同结构,其中属于器官   。
(2)在生物结构层次当中,人体具有而竹子没有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12空格,共24分)
31.(2023七上·义乌月考)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
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   ;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   ;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的现象是   。
32.(2023七上·义乌月考)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做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 ▲ 、初温都相同的①②两种液体,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加热时间(分) 0 2 4 6 8 10
温度(℃) ① 20 25 30 35 40 45
② 20 30 40 50 60 70
(1)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   、初温都相同的两种液体。
(2)除了天平,该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3)分析实验数据,   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该同学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表示液体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5)若要选择一种液体作为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液体   。
33.(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   (填“快”或“慢”)。
(2)实验结果验证了小明的猜想。严寒的冬天,地面上的积雪不能及时熔化,会影响交通安全。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熔化。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   (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
(3)小红也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食盐重做了一次以上实验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造成如图所示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四、解答题(本题共有3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34.(2023七上·义乌月考)现在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其中肺炎支原体、甲流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是三种易产生叠加感染的病原体。如果出现发烧持续不退或咳嗽剧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病毒属于生物,以下各项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____。
A.病毒体积微小 B.病毒能繁殖
C.病毒有各种形状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75%的酒精是常用的医用消毒剂,消毒时酒精擦拭在手上会感觉到凉爽,因为酒精蒸发时会   (填“吸热”或“放热”)。在配制酒精溶液时,将酒精和水混合,发现混合后的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小,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
35.(2023七上·义乌月考)某实验小组对铝球进行了测量,实验数据如下,请通过计算对该铝球空心实心情况进行判断,(已知ρ铝=2.7×103kg/m3)
铝球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mL 水和铝球的总体积V2/mL
27 50 65
求:
(1)如何计算判断出该铝球是空心的?
(2)若在该铝球空心部分注满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大?
36.(2023七上·义乌月考)建筑工地需要50m3的沙石,为了估测沙石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平装满一桶沙石,测得桶中的沙石的质量为52kg,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计算:
(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沙石的密度是多少?
(3)若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将所需的沙石运送到建筑工地,至少要运多少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某同学根据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其中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方案。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应该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造成试管炸裂,故A错误;
B.溶解操作不能在量筒内进行,故B错误;
C.滴加试剂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故C正确;
D.倾倒液体时,试管口略微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最高等的植物。
【解答】根据题干描述毛药卷瓣兰正值开花期,花和叶都较小,因此属于被子植物。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解答】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具有明显层状结构的岩石是沉积岩的主要特征。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分为下列几个部分(如图):
【解答】A、结构图是细菌细胞,外面有鞭毛和荚膜,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A错误。
B、结构图是口腔上皮细胞,呈球形,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B错误。
C、结构图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等,铁皮石斛是兰科草本植物,铁皮石斛的表皮细胞为植物细胞,C正确。
D、结构图是酵母菌细胞,正在进行出芽生殖,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有的需要生活经验、有的需要换算单位、有的需要简单计算,最后判断哪个选项符合实际。
【解答】 A.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V=10m×8m×3m=240m3,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50千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上虞区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在A、B、C、D中,A科最小,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因此,同科的生物的共同特征较多。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义乌乡村农田、金华人民广场是人为形成的地形,AB错误;义乌大寒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C正确;金华双龙洞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地形,D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
B.气体扩散说明分子处于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状态,故B不合题意;
C.酒精和水的混合,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不合题意;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这个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此温度计在使用时,烧瓶内封住的气体,任何位置都不能漏气,所以活塞处不能漏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为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精度,可以减小玻璃管的内径,可以增大烧瓶的容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该温度计是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测温度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当室温降低时,瓶内气体收缩,液柱向右移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A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
(2)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向东增加是东经;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向南增加是南纬。
【解答】A、该点处于西经30°和南纬30°,故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符合题意。
B、该点处于0°经线和0°纬线,故位于东半球和赤道位置,不符合题意。
C、该点处于东经30°和北纬20°,故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不符合题意。
D、该点处于西经10°和南纬40°,故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解答】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生命活动控制中心,因此,通过“基因剪刀”技术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精确地改变,修改后的遗传物质会导入细胞内某结构中,该细胞结构是细胞核。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解答】A、自大洋中脊到两侧,沉积物逐渐变薄是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故A错误;
B、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使轮廓线吻合,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故B正确;
C、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发现舌羊齿植物化石,说明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陆地曾经是一体的,古生物有亲缘关系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故C正确;
D、在北极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非发现了冰川遗迹,属于古老生物有亲缘关系和冰川运动,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4.【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调光结构有两个:反光镜和遮光器,光线亮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显微镜呈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相反;我们用粗准焦螺旋在显微镜下找像;用细准焦螺旋找清晰的像;
【解答】A. 针对现象甲,调节反光镜到凹面镜或者换用大光圈可以使视野变明亮,A错误;
B.显微镜呈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相反,所以针对现象乙,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B错误;
C. 细准焦螺旋可以使图像变清晰,所以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C错误;
D. 针对现象丁,可以重新盖片或者重新制作装片时黑眼圈消失,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对各个图片进行分析,然后与文字描述的结论进行对照,二者不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 A.该液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T℃不变,因此凝固点是T℃,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当a、b质量相同时,a的体积较大,则a的密度较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a、b两种不同物质密度不同,与体积无关,故C正确不合题意;
D.a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是非晶体;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B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我们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
①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②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解答】 A.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所以加热用的酒精灯火焰大小应该相同,故A错误;
BCD.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升高的温度更高,则水的吸热能力强,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7.【答案】B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左图确定三者的体积大小,再与图像进行对照即可。
【解答】根据左图客舟,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体积关系:Vb>Va>Vc;
根据右图可知,当质量都为4g时,三者的体积关系:V乙>V丙>V甲;
对照可知,a是丙,b是乙,c是甲。
故选B。
18.【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 使用显微镜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比较暗,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比较亮,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小,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②④是目镜,②的倍数小;①③为物镜,①的倍数小,则①②组合时放大倍数最小,而视野最亮。
故选A。
19.【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 AB.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在图象上看,有一段水平的线段;
C.在晶体凝固图象中,水平的线段表示凝固过程;
D.相同质量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比热容越大,温度升高的越慢。
【解答】 A.从图象上看,有一段水平的线段,表示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是晶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物质凝固时温度是60℃,即凝固点或熔点是60℃,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了20min-10min=10min,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整个放热过程中,由图象知,相同质量m的晶体在固态时放出相等的热量Q时温度下降的快,
在液态时放出相等的热量Q时温度下降的慢,由Q=mcΔt知,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0.【答案】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当砝码放错位置时,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砝码质量为:50g+20g=70g,游码质量为1.4g,则物体的质量为:70g-1.4g=68.6g。
故选B。
21.【答案】(1)1.75~1.78
(2)37.8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测量结果;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物体的长度为:7.78cm-6.00cm=1.78cm;
(2)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2cm,则体温计的示数为37.8℃。
22.【答案】(1)果肉呈紫红色,果皮外无刺
(2)液泡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前的数字及位置(距左边的距离)应是相同的,而且相对应的两个分支,较上一级分支均应向右退一字格,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
【解答】(1)根据检索表可知,图乙所示果实属于火龙果,红龙果具有的特征是果肉呈紫红色,果皮外无刺。
(2)红龙果的汁液呈红紫色,其来自细胞中的液泡。
23.【答案】(1)六
(2)B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解答】(1)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州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和做法中正确的是:若在底楼,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B正确;发生地震时容易停电、电梯损坏、楼梯变形等故障,高楼层的人们不能乘电梯撤离,A错误;发生地震时,室外的人不能跑到楼内躲避,要跑到比较空旷的地带,C错误;发生地震时,应迅速撒离,生命安全第一,不能再进入室内救援,D错误。
故答案为:B。
24.【答案】(1)东北
(2)鞍部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侧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侧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解答】(1)图中可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可以看出,山顶D是位于山顶C的东北方向。
(2)由图可知,图中E是位于两座山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鞍部地形。
25.【答案】3:1;1:1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的特性计算密度之比,根据m=ρV计算二者的质量之比。
【解答】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只与种类无关,
则密度之比:ρ1:ρ2=1:1;
二者的体积之比V1:V2=3:1,
根据m=ρV可知,二者的质量之比:m1:m2=ρ1V1:ρ2V2=(1×3):(1×1)=3:1。
26.【答案】2.5 *10-3;4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瓶中的氧气用掉部分之后,氧气的质量会减小,但氧气的体积不变,据此求出瓶子内剩余氧气的密度;
(2)利用求出所装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装满酒精后,酒精的体积与瓶子的容积相等,最后根据的变形式求出能装下的酒精的质量。
【解答】 (1)由于氧气的扩散性,当用去一半的质量后,氧气的体积不变,
由题意可有:ρV=2ρ'V,
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2)根据题意可知,所装水的体积为:,
即瓶子的容积为V瓶=V水=5×10-3m3,
则酒精的体积为V酒精=V瓶=5×10-3m3,
最多能装下的酒精为:m酒=ρ酒精V酒精=0.8×103kg/m3×5×10-3m3=4kg。
27.【答案】(1)②③①⑤④
(2)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倒立的图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图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解答】(1)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②滴、③刮、①涂、⑤盖、④染、吸。故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⑤④。
(2)小莉先用4×物镜找到洋葱表皮细胞清晰的物像,之后转动物镜转换器,用10×物镜观察,发现视野中无光斑是因为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应继续转动物镜转换器是物镜对准通光孔。
故选:B。
28.【答案】(1)细胞壁
(2)4、6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1是细胞膜,2是细胞质,3是细胞核,4是液泡,5是叶绿体,6是细胞壁。
【解答】(1)植物细胞中的6细胞壁的作用十分必要,由于它的支持作用,植物长得高大,因而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所以柳树长得比较高大。
(2)与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相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和液泡,洋葱表皮细胞由于不是绿色部分,因此也不含有叶绿体。
29.【答案】(1)右
(2)0.8*103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调节,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分析m-V图像是烧杯和液体总质量与液体体积的图像,从图上找到空烧杯的质量,当烧杯中装有液体时,找到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求出烧杯中液体的质量,找到对应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液体的密度。
【解答】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并向右调节左侧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说明天平调节前右端上翘,说明右盘位置偏高。
(2)由图像知,空烧杯的质量是m1=25g,
当液体体积是V=25cm3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45g,
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m2-m1=45g-25g=20g,
液体的密度:。
30.【答案】(1)丙
(2)系统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甲是植物细胞,乙是组织,丙是器官,丁是植物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图示表示竹的不同结构,甲属于细胞,乙属于组织,丙是叶,属于营养器官,丁属于植物体。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人体具有而竹子没有的是系统。
31.【答案】(1)设置对照组
(2)防止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
(3)甲中敌百虫浓度;乙中敌百虫浓度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为了防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乙组土壤中敌百虫被微生物分解了,导致敌百虫浓度降低。因此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大于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32.【答案】(1)质量
(2)秒表、温度计
(3)①
(4)A
(5)①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越大,则吸热能力越弱;
(2)根据实验过程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据此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升高值的大小即可;
(4)根据(3)中的分析解答;
(5)应该选择吸热能力强的液体作冷却液。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 、初温都相同的两种液体。
(2)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加热时间和液体的温度,因此还需要秒表和温度计;
(3)根据表格客舟,当加热2min时,二者吸收相同的热量,此时①升高5℃,②升高10℃,即①的温度变化量小于②的变化量,即①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根据(3)中分析可知,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②的温度升高值较大,则图像是A;
(5)比较可知,①的吸热能力强,则若要选择一种液体作为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液体①。
33.【答案】(1)慢
(2)降低
(3)降低水的凝固点
(4)变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根据凝固前后图像的倾斜角度分析降温快慢,即倾斜角度越大,则降温越快;
(2)熔点越低,越容易熔化而不容易凝固;
(3)液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与原来水的凝固点比较即可;
(4)晶体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该物质凝固前图像的倾斜角度小于凝固后的倾斜角度,因此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慢。
(2)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融化。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
答案
(3)根据甲图可知,加入食盐的水的凝固点为-6℃,而水的凝固点为0℃,比较可知: 降低水的凝固点 ;
(4)盐冰混合物的凝固点低于冰水混合物的凝固点,则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向外放热,可以达到凝固点还能继续吸热,因此水不断凝固成冰,即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34.【答案】(1)B
(2)吸热;分子间存在有空隙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根据病毒的形态结构和活动特点可知;
(2)根据汽化吸热和分子间结构特点可知。
【解答】(1)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只含一种核酸复制方式增殖来繁殖后代。
故选:B;
(2)消毒时酒精擦拭在手上会感觉到凉爽,因为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蒸发,酒精蒸发时要吸热;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故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35.【答案】(1)根据题意可知,铝球的体积为:V球=65mL-50mL=15mL=15cm3;
铝材料的体积:;
因为V球>V实,所以铝球是空心的。
(2)注满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1g/cm3×(15cm3-10cm3)=5g;
则装满水的球的总质量:m总=m水+m球=27g+5g=32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计算出铝的体积,再与铝球的体积进行比较即可;
(2)加水的体积等于空心的体积,根据m水=ρ水V水计算出加水的质量,再与铝球的质量相加即可。
36.【答案】(1)桶中水的质量为m水=20kg,ρ水=1.0×103kg/m3,
则桶的容积为:;
(2)解:桶中沙石的体积为:V0=V=2×10-2m3,桶中的沙石的质量m0=52kg,
沙石的密度:;
(3)沙石的总质量:m总=ρV总=2.6×103kg/m3×50m3=1.3×105kg=130t,
若用一辆载重5t的卡车将沙石运送到工地,假设运n车,
那么。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已知水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计算出桶中水的体积,即桶的容积。
(2)知道了桶的容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沙石的密度。
(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50m3的沙石的质量,根据车的载重计算至少要运多少车。
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绣湖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12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七上·义乌月考)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某同学根据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其中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以上步骤,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想
C.设计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某同学根据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取2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然后用2只胶头滴管分别向其中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方案。
故选:C。
2.(2023七上·义乌月考)“严守实验,规范操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固体药品 B.溶解
C.滴加试剂 D.倾倒液体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应该略微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造成试管炸裂,故A错误;
B.溶解操作不能在量筒内进行,故B错误;
C.滴加试剂时,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故C正确;
D.倾倒液体时,试管口略微倾斜,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故D错误。
故选C。
3.(2023七上·义乌月考)今年4月,调查队在金华市区首次发现珍稀兰科植物毛药卷瓣兰(如图)。正值开花期,花和叶都较小,因其药帽前端边缘具流苏状缘毛,两边形似花瓣状的侧萼片卷曲而得名。毛药卷瓣兰属于(  )
A.裸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答案】B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最高等的植物。
【解答】根据题干描述毛药卷瓣兰正值开花期,花和叶都较小,因此属于被子植物。
故选B。
4.(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是一块明显层状结构的岩石,内部具有砂粒和砾石。按岩石的成因来分类,应该是(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大理岩
【答案】C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分析】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解答】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具有明显层状结构的岩石是沉积岩的主要特征。
故答案为:C。
5.(2023七上·义乌月考)“莲莲”是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代表着西湖莲花,象征着水上运动和柔美性格。如图是四种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图,其中可能为莲花的表皮细胞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分为下列几个部分(如图):
【解答】A、结构图是细菌细胞,外面有鞭毛和荚膜,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A错误。
B、结构图是口腔上皮细胞,呈球形,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B错误。
C、结构图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等,铁皮石斛是兰科草本植物,铁皮石斛的表皮细胞为植物细胞,C正确。
D、结构图是酵母菌细胞,正在进行出芽生殖,D错误。
故选:C。
6.(2023七上·义乌月考)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学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估计不正确的是(  )
A.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
B.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0立方分米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50千克
D.义乌市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有的需要生活经验、有的需要换算单位、有的需要简单计算,最后判断哪个选项符合实际。
【解答】 A.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10厘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V=10m×8m×3m=240m3,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50千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上虞区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0℃,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7.(2023七上·义乌月考)下列选项中所包含的各种生物之间共同特征最多的是(  )
A.马科 B.哺乳纲 C.奇蹄目 D.脊索动物门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解答】在A、B、C、D中,A科最小,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因此,同科的生物的共同特征较多。
故选:A。
8.(2023七上·义乌月考)地球表面的地形各有不同,这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使地表趋于起伏。以下地形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引起的是(  )
A.义乌乡村农田 B.金华人民广场
C.义乌大寒尖 D.金华双龙洞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解答】义乌乡村农田、金华人民广场是人为形成的地形,AB错误;义乌大寒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C正确;金华双龙洞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地形,D错误。
故答案为:C。
9.(2023七上·义乌月考)如图,一根松松的棉线系在一个铁丝圈相对的两边上,把铁丝圈浸入肥皂液再取出来,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教材实验原理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
B.气体扩散说明分子处于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状态,故B不合题意;
C.酒精和水的混合,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不合题意;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0.(2023七上·义乌月考)为落实“双减”政策,提高学生在校幸福感,义乌绣湖中学开展“悦雅快乐走班”活动。如图为“疯狂实验室”班级同学制作的一个简易温度计。瓶中装的是气体,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对于装置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温度计在使用时活塞处不能漏气
B.为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精度,可以减小玻璃管的内径
C.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测温度的
D.若气温降低,气体收缩,液体左移
【答案】D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这个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此温度计在使用时,烧瓶内封住的气体,任何位置都不能漏气,所以活塞处不能漏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为提高气体温度计的精度,可以减小玻璃管的内径,可以增大烧瓶的容积,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该温度计是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测温度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当室温降低时,瓶内气体收缩,液柱向右移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3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四幅图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一幅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
(2)经度向西增加是西经,向东增加是东经;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向南增加是南纬。
【解答】A、该点处于西经30°和南纬30°,故位于西半球和南半球,符合题意。
B、该点处于0°经线和0°纬线,故位于东半球和赤道位置,不符合题意。
C、该点处于东经30°和北纬20°,故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不符合题意。
D、该点处于西经10°和南纬40°,故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2023七上·义乌月考)2020年10月,“基因剪刀”技术获诺贝尔化学奖,利用该技术能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精确地修改。“基因剪刀”技术修改的遗传物质来自(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解答】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生命活动控制中心,因此,通过“基因剪刀”技术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精确地改变,修改后的遗传物质会导入细胞内某结构中,该细胞结构是细胞核。
故答案为:C。
13.(2023七上·义乌月考)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下列发现中,不能作为支持该理论的证据的是(  )
A.自大洋中脊两侧,沉积物逐渐变薄
B.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C.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发现舌羊齿植物化石
D.在北极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非发现了冰川遗留的痕迹
【答案】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解答】A、自大洋中脊到两侧,沉积物逐渐变薄是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故A错误;
B、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使轮廓线吻合,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故B正确;
C、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发现舌羊齿植物化石,说明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陆地曾经是一体的,古生物有亲缘关系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故C正确;
D、在北极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非发现了冰川遗迹,属于古老生物有亲缘关系和冰川运动,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4.(2023七上·义乌月考)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过程中,视野中出现以下现象,通过操作可以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针对现象甲,换成高倍物镜,可使视野变明亮
B.针对现象乙,向左上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
C.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
D.针对现象丁,调用大光圈,可使黑圈消失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调光结构有两个:反光镜和遮光器,光线亮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显微镜呈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相反;我们用粗准焦螺旋在显微镜下找像;用细准焦螺旋找清晰的像;
【解答】A. 针对现象甲,调节反光镜到凹面镜或者换用大光圈可以使视野变明亮,A错误;
B.显微镜呈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相反,所以针对现象乙,向右下方移动装片,可使右下角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B错误;
C. 细准焦螺旋可以使图像变清晰,所以针对现象丙,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C错误;
D. 针对现象丁,可以重新盖片或者重新制作装片时黑眼圈消失,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3七上·义乌月考)用图像能简洁直观地表达出物质的特性,下列图像反应的物质特性描述错误的是(  )
A.该物质的凝固点是T℃
B.a物质的密度大于b物质的密度
C.同种物质,密度与体积无关
D.a物质是非晶体,b物质是晶体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对各个图片进行分析,然后与文字描述的结论进行对照,二者不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 A.该液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T℃不变,因此凝固点是T℃,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当a、b质量相同时,a的体积较大,则a的密度较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a、b两种不同物质密度不同,与体积无关,故C正确不合题意;
D.a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是非晶体;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6.(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柯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把质量相同的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得到以下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质量/g 温度升高10℃所需 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所需 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所 需要的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A.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加热用的酒精灯火焰大小可以不控制
B.把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沙子升高的温度更高
C.可以从数据中间接得出结论,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小
D.以上说法都错误
【答案】B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解析】【分析】我们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
①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②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解答】 A.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所以加热用的酒精灯火焰大小应该相同,故A错误;
BCD.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升高的温度更高,则水的吸热能力强,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7.(2023七上·义乌月考)三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液体,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试根据图中液面的高低判断三个烧杯中所盛的液体(  )
A.a是甲,b是乙,c是丙 B.a是丙,b是乙,c是甲
C.a是乙,b是丙,c是甲 D.a是甲,b是丙,c是乙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根据左图确定三者的体积大小,再与图像进行对照即可。
【解答】根据左图客舟,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体积关系:Vb>Va>Vc;
根据右图可知,当质量都为4g时,三者的体积关系:V乙>V丙>V甲;
对照可知,a是丙,b是乙,c是甲。
故选B。
18.(2023七上·义乌月考)实验室有如下一些镜头,目镜与物镜组合能使显微镜视野最亮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 使用显微镜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比较暗,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比较亮,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小,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②④是目镜,②的倍数小;①③为物镜,①的倍数小,则①②组合时放大倍数最小,而视野最亮。
故选A。
19.(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某液态物质放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假设每分钟物质向外放出的热量相等,且忽略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物质的固体属于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60℃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了25分钟
D.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比热容
【解析】【分析】 AB.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在图象上看,有一段水平的线段;
C.在晶体凝固图象中,水平的线段表示凝固过程;
D.相同质量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比热容越大,温度升高的越慢。
【解答】 A.从图象上看,有一段水平的线段,表示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是晶体,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该物质凝固时温度是60℃,即凝固点或熔点是60℃,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了20min-10min=10min,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整个放热过程中,由图象知,相同质量m的晶体在固态时放出相等的热量Q时温度下降的快,
在液态时放出相等的热量Q时温度下降的慢,由Q=mcΔt知,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0.(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外同学用托盘天平测一物体的质量,测量完毕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因无法重测,只能根据测量数据来定值。他记得当时用了50g、20g两个砝码,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
A.71.4g B.68.6g C.68.2g D.61.8g
【答案】B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当砝码放错位置时,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砝码质量为:50g+20g=70g,游码质量为1.4g,则物体的质量为:70g-1.4g=68.6g。
故选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20空格,每空1分,共20分)
21.(2023七上·义乌月考)规范测量和正确读数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技能。
(1)如图所示,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
(2)体温计的读数为   。
【答案】(1)1.75~1.78
(2)37.8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测量结果;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物体的长度为:7.78cm-6.00cm=1.78cm;
(2)根据图片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2cm,则体温计的示数为37.8℃。
22.(2023七上·义乌月考)仙人掌科的很多植物的果实都可食用,如仙人掌果、玉龙果等,图甲是区分它们的检索表。
(1)图乙所示的果实为红龙果,根据检索表可知,红龙果具有的特征是   。
(2)红龙果的汁液呈红紫色,其来自细胞哪部分结构   。
【答案】(1)果肉呈紫红色,果皮外无刺
(2)液泡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
【解析】【分析】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前的数字及位置(距左边的距离)应是相同的,而且相对应的两个分支,较上一级分支均应向右退一字格,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
【解答】(1)根据检索表可知,图乙所示果实属于火龙果,红龙果具有的特征是果肉呈紫红色,果皮外无刺。
(2)红龙果的汁液呈红紫色,其来自细胞中的液泡。
23.(2023七上·义乌月考)北京时间2023年11月3日,尼泊尔发生强震造成多人伤亡已经巨大的经济损失。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的岩石圈分为   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和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
A.若在高层应乘电梯快速下楼
B.若在底楼,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
C.从室外跑进坚固的楼内躲避
D.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救援他人
【答案】(1)六
(2)B
【知识点】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解答】(1)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州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和做法中正确的是:若在底楼,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B正确;发生地震时容易停电、电梯损坏、楼梯变形等故障,高楼层的人们不能乘电梯撤离,A错误;发生地震时,室外的人不能跑到楼内躲避,要跑到比较空旷的地带,C错误;发生地震时,应迅速撒离,生命安全第一,不能再进入室内救援,D错误。
故答案为:B。
24.(2023七上·义乌月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顶D位于山顶C的   方向
(2)地形部位名称是:E   。
【答案】(1)东北
(2)鞍部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侧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侧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解答】(1)图中可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可以看出,山顶D是位于山顶C的东北方向。
(2)由图可知,图中E是位于两座山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鞍部地形。
25.(2023七上·义乌月考)某一木块,若把它分为体积之比为3∶1的两块,则它们的质量之比为   ,密度之比为   。
【答案】3:1;1:1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的特性计算密度之比,根据m=ρV计算二者的质量之比。
【解答】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只与种类无关,
则密度之比:ρ1:ρ2=1:1;
二者的体积之比V1:V2=3:1,
根据m=ρV可知,二者的质量之比:m1:m2=ρ1V1:ρ2V2=(1×3):(1×1)=3:1。
26.(2023七上·义乌月考)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g/cm3;一个最多能装5kg水的瓶子,它最多能装下   kg的酒精。(ρ水=1.0×103kg/m3,ρ酒精=0.8×103kg/m3)
【答案】2.5 *10-3;4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瓶中的氧气用掉部分之后,氧气的质量会减小,但氧气的体积不变,据此求出瓶子内剩余氧气的密度;
(2)利用求出所装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装满酒精后,酒精的体积与瓶子的容积相等,最后根据的变形式求出能装下的酒精的质量。
【解答】 (1)由于氧气的扩散性,当用去一半的质量后,氧气的体积不变,
由题意可有:ρV=2ρ'V,
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2)根据题意可知,所装水的体积为:,
即瓶子的容积为V瓶=V水=5×10-3m3,
则酒精的体积为V酒精=V瓶=5×10-3m3,
最多能装下的酒精为:m酒=ρ酒精V酒精=0.8×103kg/m3×5×10-3m3=4kg。
27.(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莉在做“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过程中。请你分析并回答: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用数字表示)
(2)小莉先用4×物镜找到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清晰的物像,之后转动物镜转换器,用10×物镜观察,发现视野中无光斑。此时小莉应该____(填字母编号)。
A.调节反光镜 B.继续转动物镜转换器
C.移动载玻片 D.转动遮光器调整光圈大小
【答案】(1)②③①⑤④
(2)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倒立的图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图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解答】(1)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②滴、③刮、①涂、⑤盖、④染、吸。故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⑤④。
(2)小莉先用4×物镜找到洋葱表皮细胞清晰的物像,之后转动物镜转换器,用10×物镜观察,发现视野中无光斑是因为物镜没有对准通光孔,应继续转动物镜转换器是物镜对准通光孔。
故选:B。
28.(2023七上·义乌月考)观察下列细胞结构图,回答问题:
(1)柳树之所以长得比较高大,这与细胞结构中的   有关(填名称)。
(2)相比口腔上皮细胞,洋葱表皮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   (填序号)
【答案】(1)细胞壁
(2)4、6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1是细胞膜,2是细胞质,3是细胞核,4是液泡,5是叶绿体,6是细胞壁。
【解答】(1)植物细胞中的6细胞壁的作用十分必要,由于它的支持作用,植物长得高大,因而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进行更多的光合作用,所以柳树长得比较高大。
(2)与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相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和液泡,洋葱表皮细胞由于不是绿色部分,因此也不含有叶绿体。
29.(2023七上·义乌月考)为确定某种液体的密度,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具体操作如下:
(1)实验前: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并向右调节左侧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调节平衡螺母前,左盘与右盘相对位置较高的是   盘。
(2)他们经过多次测量获得多组数据,并作出了“m﹣V”图像,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像信息,计算小雪实验小组测得的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答案】(1)右
(2)0.8*103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调节,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分析m-V图像是烧杯和液体总质量与液体体积的图像,从图上找到空烧杯的质量,当烧杯中装有液体时,找到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求出烧杯中液体的质量,找到对应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液体的密度。
【解答】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并向右调节左侧平衡螺母,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上,说明天平调节前右端上翘,说明右盘位置偏高。
(2)由图像知,空烧杯的质量是m1=25g,
当液体体积是V=25cm3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45g,
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m2-m1=45g-25g=20g,
液体的密度:。
30.(2023七上·义乌月考)竹生长快,适应性强,又有广泛的用途,更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
(1)如图所示表示竹的不同结构,其中属于器官   。
(2)在生物结构层次当中,人体具有而竹子没有的是   。
【答案】(1)丙
(2)系统
【知识点】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甲是植物细胞,乙是组织,丙是器官,丁是植物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图示表示竹的不同结构,甲属于细胞,乙属于组织,丙是叶,属于营养器官,丁属于植物体。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人体具有而竹子没有的是系统。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12空格,共24分)
31.(2023七上·义乌月考)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留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
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   ;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   ;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的现象是   。
【答案】(1)设置对照组
(2)防止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
(3)甲中敌百虫浓度;乙中敌百虫浓度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2)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为了防止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入土壤,干扰实验。
(3)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乙组土壤中敌百虫被微生物分解了,导致敌百虫浓度降低。因此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大于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
32.(2023七上·义乌月考)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做了图甲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 ▲ 、初温都相同的①②两种液体,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加热时间(分) 0 2 4 6 8 10
温度(℃) ① 20 25 30 35 40 45
② 20 30 40 50 60 70
(1)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   、初温都相同的两种液体。
(2)除了天平,该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有   。
(3)分析实验数据,   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该同学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表示液体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5)若要选择一种液体作为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液体   。
【答案】(1)质量
(2)秒表、温度计
(3)①
(4)A
(5)①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1)根据Q=cm△t可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越大,则吸热能力越弱;
(2)根据实验过程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据此确定需要的测量工具;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升高值的大小即可;
(4)根据(3)中的分析解答;
(5)应该选择吸热能力强的液体作冷却液。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 、初温都相同的两种液体。
(2)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测量加热时间和液体的温度,因此还需要秒表和温度计;
(3)根据表格客舟,当加热2min时,二者吸收相同的热量,此时①升高5℃,②升高10℃,即①的温度变化量小于②的变化量,即①液体的吸热能力强;
(4)根据(3)中分析可知,当吸收相同的热量时,②的温度升高值较大,则图像是A;
(5)比较可知,①的吸热能力强,则若要选择一种液体作为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液体①。
33.(2023七上·义乌月考)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1)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   (填“快”或“慢”)。
(2)实验结果验证了小明的猜想。严寒的冬天,地面上的积雪不能及时熔化,会影响交通安全。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熔化。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   (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
(3)小红也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食盐重做了一次以上实验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造成如图所示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1)慢
(2)降低
(3)降低水的凝固点
(4)变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根据凝固前后图像的倾斜角度分析降温快慢,即倾斜角度越大,则降温越快;
(2)熔点越低,越容易熔化而不容易凝固;
(3)液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与原来水的凝固点比较即可;
(4)晶体凝固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该物质凝固前图像的倾斜角度小于凝固后的倾斜角度,因此该物质凝固前降温比凝固后降温慢。
(2)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融化。原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
答案
(3)根据甲图可知,加入食盐的水的凝固点为-6℃,而水的凝固点为0℃,比较可知: 降低水的凝固点 ;
(4)盐冰混合物的凝固点低于冰水混合物的凝固点,则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向外放热,可以达到凝固点还能继续吸热,因此水不断凝固成冰,即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四、解答题(本题共有3小题,每空2分,共16分)
34.(2023七上·义乌月考)现在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其中肺炎支原体、甲流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是三种易产生叠加感染的病原体。如果出现发烧持续不退或咳嗽剧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病毒属于生物,以下各项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____。
A.病毒体积微小 B.病毒能繁殖
C.病毒有各种形状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75%的酒精是常用的医用消毒剂,消毒时酒精擦拭在手上会感觉到凉爽,因为酒精蒸发时会   (填“吸热”或“放热”)。在配制酒精溶液时,将酒精和水混合,发现混合后的体积比混合前的总体积小,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
【答案】(1)B
(2)吸热;分子间存在有空隙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根据病毒的形态结构和活动特点可知;
(2)根据汽化吸热和分子间结构特点可知。
【解答】(1)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只含一种核酸复制方式增殖来繁殖后代。
故选:B;
(2)消毒时酒精擦拭在手上会感觉到凉爽,因为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蒸发,酒精蒸发时要吸热;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故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35.(2023七上·义乌月考)某实验小组对铝球进行了测量,实验数据如下,请通过计算对该铝球空心实心情况进行判断,(已知ρ铝=2.7×103kg/m3)
铝球的质量m/g 水的体积V1/mL 水和铝球的总体积V2/mL
27 50 65
求:
(1)如何计算判断出该铝球是空心的?
(2)若在该铝球空心部分注满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大?
【答案】(1)根据题意可知,铝球的体积为:V球=65mL-50mL=15mL=15cm3;
铝材料的体积:;
因为V球>V实,所以铝球是空心的。
(2)注满水的质量为:m水=ρ水V水=1g/cm3×(15cm3-10cm3)=5g;
则装满水的球的总质量:m总=m水+m球=27g+5g=32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计算出铝的体积,再与铝球的体积进行比较即可;
(2)加水的体积等于空心的体积,根据m水=ρ水V水计算出加水的质量,再与铝球的质量相加即可。
36.(2023七上·义乌月考)建筑工地需要50m3的沙石,为了估测沙石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平装满一桶沙石,测得桶中的沙石的质量为52kg,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计算:
(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沙石的密度是多少?
(3)若用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将所需的沙石运送到建筑工地,至少要运多少车?
【答案】(1)桶中水的质量为m水=20kg,ρ水=1.0×103kg/m3,
则桶的容积为:;
(2)解:桶中沙石的体积为:V0=V=2×10-2m3,桶中的沙石的质量m0=52kg,
沙石的密度:;
(3)沙石的总质量:m总=ρV总=2.6×103kg/m3×50m3=1.3×105kg=130t,
若用一辆载重5t的卡车将沙石运送到工地,假设运n车,
那么。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为20kg,已知水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计算出桶中水的体积,即桶的容积。
(2)知道了桶的容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沙石的密度。
(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50m3的沙石的质量,根据车的载重计算至少要运多少车。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