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历史8上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图片,简述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缓慢发展的原因,提升学生读图、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归纳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变化特点,用发展的眼光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提高历史归纳和分析能力。
3.认识民族企业家在命运多舛的近代中国兴办实业,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时代英雄,体会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涵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产生的历史背景;
2.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有人这样形容近代以前的中国:

教师:图片描述的符合史实吗?中国近代在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让一起走进第25课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也可以使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0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概念阐释
近代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
洋务企业 官办、带有封建性
民资企业 私人开办、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官僚资本同国家政权结合紧密,使国家政权为自己服务。
1.展示地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一步发展》
教师:民族资本主义是指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中国的中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规模较小的城乡资本主义经济,简而言之,即民办企业。
2.结合课本归纳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完成下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产生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 战争后 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状元实业家张骞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的道路
“短暂的春天” 一战期间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再度受挫 一战后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国民党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的压迫和摧残
3.根据材料回答,张謇为什么要弃官设厂,张謇为什么能在此时建厂,张謇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
材料:张謇1894年中状元,但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张謇做出一个惊世之举:下海经商。《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内地设厂的消息,使他振兴实业的精神受到极大推动。
(1)弃官设厂原因:甲午战败,民族矛盾加剧,想通过自身创办工厂的实业使中国强大富强起来。
(2)此时建厂原因:《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外国人纷纷在华办厂,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
(3)口号:实业救国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
--南京临时政府法
S山LトшASI
材料二: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出口中国产品数额变化简表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约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约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材料三:
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
-“火柴大王”刘鸿生
总结: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抵制洋货与提倡国货运动。
5.阅读教材,概括一战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挫、凋谢萎缩的原因?
学以致用
6.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华人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工厂自身技术力薄弱,很多设备都是西方淘汰产品。
分布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设备差。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总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7.根据下面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以及启示。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民族企业明显处于劣势……作为一国之政府不但不支持,反而与民争利……大生纱厂顿时转赢为亏,损失巨大,外负债多达400万两。
--《张謇和胡雪岩的人生沉浮》
材料二:
社会环境、政府政策;
根本原因: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的感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只有国家独立、民族独立,民族工业才能健康发展。今天,我们要抓住时机,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健全工业体系,提高综合国力。
02 社会生活的变化
1,快速浏览教材124-126页,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教材上完成圈点勾画。
变化的领域 出现的变化
交通方面
通讯方面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装束变化
礼节变化
称谓变化
饮食变化
婚丧变化
2.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教材,说一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交通通讯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①新式交通、通讯工具: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出现了电报、电话。
②影响:近代交通管理和通讯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教材,在风俗习惯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①原因:辛亥革命的影响。
②表现:剪辫、易服、劝禁缠足等;废除跪拜礼为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知识拓展:解读中山装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4.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教材,在生活方式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5.阅读图片和文字材料,结合教材,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呈现出的特征?
材料:然而,即使在1941年……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
-[美]罗兹·墨菲著《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总体来看,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设计意图)本目知识从图片《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入手,迅速将学生拉入教学情境。通过图片对比冲击,学生思考近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最后,又通过想一想、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史料信息归纳提取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水平。
03 感悟民族企业家精神
1.阅读教材123页,准确说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以及主要贡献?
“我从事于纺织、面粉、机器等工业近60年,历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反动统治的压迫,幸运的是赶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目睹了民族工业从恢复走向发展……国家繁荣富强,指日可待……毅仁、鸿仁要积极生产,为祖国出力,尔仁、研仁再不可滞留海外,应迅速归来,共同参加祖国建设!不要违背我的遣愿,是所至瞩。”
--荣德生遗嘱
状元实业家
人物扫描: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立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他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观看视频:张謇与他的“实业救国”
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张謇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时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感悟民族企业家精神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兴办实业的爱国主义、创新进取的精神、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
【随堂练习】
1.2020年11月,习总书记在参观南通博物苑时指出:“他在兴办实业(大生纱厂)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会公益事业,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材料中的“他”是(C)
A.张骞 B.张蹇
C.张謇 D.张蓦
2.“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是指(B)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
3.《申报》记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鞠躬,即携手而归无槟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材料反映的是(D)
A.新式教育的出现 B.文学艺术的繁荣
C.社会矛盾的尖锐 D.社会生活的变化
4.1927年,某学者描述,上海街道:“时时到街上去默察静望一下,见那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而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里跳(向前冲)。”材料反映出上海(A)
A.社会习俗新旧糅杂 B.传统习俗仍居主流
C.交通状况混乱无序 D.社会已经全盘西化
【本课小结】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基本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俗也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布置作业】
画一画: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近代中国被迫成长、探索,被强制拉入西方工业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由此引发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张謇、荣氏兄弟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这些近代民族工业虽然饱受国内外多种势力的挤压,有些也难逃破产的命运,但他们始终是以顽强的姿态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以坐标轴的形式画一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