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自主阅读,知道革命志士的奋斗: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和广州起义,了解武昌起义,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通过阅读材料,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辛亥革命内涵及历史功绩
难点: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过程:
导入:
晚清和民国时期,男子发型对比。中国男子的辫子是何时剪的?
为什么要剪?进入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一场顺应时代潮流的剪辫运动
新课:
一、留辫?剪辫?(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出示材料:
材料一:满清入关时要求剃发留“满式”辫,(以示效忠清王朝),
不从者杀无赦……不知多少汉人丧了命。-《剪辫子》
材料二:清政府成为洋人的工具漫画
材料三: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学生思考: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特点。
师生总结:清政府的专制;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工业的发展等。辫子作为清政府专制的象征,也成为社会发展和国人的改变中国现状的渴望不相符。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和漫画解读,学生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状,理解辫子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象征意义:清王朝的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及与现代世界潮流的脱节。
过渡:1906《大公报》就指出:中国之发辫有百害而无一利……海内不乏识时务之俊杰,请各抒痛切之论……俾我政府诸公知人心之所趋向。那辫子,谁来剪?
二、辫子,谁来剪?(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
为剪辫子,我们的先辈做出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42-43,根据时间,找出历史事件和领导人物,完成年代尺。
补充材料:
我此番赴死,正是为了回答革命为何事,革命是为了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秋瑾黄兴的绝命书:事冗,无暇通候,罪过,罪过!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学生思考:书本43页教材研读。
设计意图:革命志士的奋斗这一目的内容相对细碎,也不作为核心知识点,学生对这一块的内容有所了解即可,通过年代尺和四场起义发生的地点分布图,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时空观念,通过补充材料感受和教材研读,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三、闹革命,剪辫子!(武昌起义的过程)
学生活动:穿越时空:假如你是当时的战地小记者,你要如何报道武昌起义?
提示:时间 地点 经过 结果
师生总结:(10日晚)夺取(楚望台)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全城;武汉三镇取得革命胜利;(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师: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相应。呈现: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学生思考:这些宣布独立的省份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中国南方,南方革命形势高涨)
呈现:辛亥革命的内涵:1911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武昌起义的过程,学生对这一内容知道,通过学生自主梳理,培养学生史料阅读的能力。在承接上一模块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过渡:革命后,孙中山颁布了《剪发令》,人民终于能够减掉这条带有专制、愚昧色彩的辫子。
四、“辫子”,真剪?假剪?(辛亥革命的意义与评价)
出示材料:
材料一: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一律剪除(辫子)净尽。
-《改元剪辫文告》
材料二:纷纷剪辫……都督沈秉坤……明确表示:“辫发任人自由”。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
材料三:(张勋)拥戴溥仪复辟……“不剪辫子没法混,剪了辫子怕张勋。”一时间,有假辫子风行北京城。谁知,真、假辫子风行仅12天,“讨逆军”便攻入北京,宣统皇帝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剃发·蓄发·剪辫子》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概括辛亥革命的影响
师生总结:辛亥革命的影响:推翻清王朝统治,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政治)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思想)。
设计意图:辛亥革命的意义这个作为本课的核心知识,需要学生对其有一定的理解。在之间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辫子是具有自由民主阻碍的象征意义,通过三则关于剪辫的材料,辫子作为具体物品,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师:尽管新政府颁布了《剪发令》,但社会上仍有不合时宜的现象。
呈现材料:
有成立“保辫会”、“复古会”相对抗者;有将辫子盘在头上,蒙上头巾,假装已剪辫者;有被剪掉辫子后跳河寻死者。
-《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风潮”》
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人反对剪发?
呈现材料:
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两千一百三十二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近代中国社会的新城代谢》
所以说:一剪子,难剪无形辫;一剪子,告别旧王朝
学生活动:评价辛亥革命
课堂小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剪辫问题和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剪辫,成为人们精神解放的一种象征,也成为国人对改变中国现状的渴望。辛亥革命这一剪子,剪去了旧王朝,迎来了民主和自由,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潮流。
作业:查阅相关资料,评价辛亥革命,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
通过剪辫串联整堂课,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一板块中,学生通过有关辫子的材料分析,能够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背景,理解辫子的象征意义:专制野蛮。在第二板块中,虽然通过年代尺,但是没有将年代尺很好的运用,仅仅作为串联事件的发展顺序,在此处情感铺垫也不够。第三环节关于武昌起义的过程,可以结合图册帮助学生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