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3.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 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三、教学过程第一课 时(一)导入1. 同学们,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智慧和才情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一 —《咏雪》。2. 展示《世说新语》的相关介绍,引出本课的学习。(二)预习检查1. 展示下列词语,让学生朗读并注意字音:谢太傅 (fù) 柳 絮 (xù) 雪骤 (zhòu)无奕 (yì) 差 (chā) 可拟谢道韫(yùn)2.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大体。拟:相比。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子侄女(古今异义)。(三)疏通文意1. 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学生跟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与句子。 2.思考:这篇短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用自己的话讲述。(从六要素入手)明确:时间是寒雪日,人物有谢太傅、兄子(谢朗)、兄女(谢道韫),起因是谢家聚会,谢太 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经过是兄子、兄女分别咏雪,结果是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一 句话概 括就是下雪日谢家聚会,谢太傅问飘飞的大雪像什么,兄子、兄女分别咏雪。(四)内容探究1.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找出依据。明确:营造出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依据“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2. 谢太傅的提问得到两个回答,分析两个比喻句,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言之有据。(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诗句的意境等角度思考)明确:关于两个回答,我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更为出色。首先,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来看,盐粒和雪花在颜色上确实相似,都是白色。然而,“柳絮因风起”所描述的景象不仅形 似,更神似。它展现了雪花在风中轻盈飘飞的情态,将雪花的动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撒 盐空中差可拟”无法表现的。其次,从诗句的意境来看,“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诗所营造 的意境更加优美、生动,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相比之下,“撒盐空中差可拟”意境略 显平淡。3. 谢太傅对二人的回答做何反应 你如何理解他的态度 明确:对于胡儿的回答,他应该是认可的,但并没有过多赞赏。而对于兄女的回答,他则表现 出了明显的欣赏,甚至大笑起来。他的态度表明,他在赞赏孩子们聪明才智的同时,更欣赏能 够超出常规、有创新思维的孩子。他鼓励孩子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有独特的见解和想象力,不拘 泥于传统或常规的思维模式。4. 追问:有人认为“公大笑乐”的原因是胡儿诗句差强人意,兄女才思敏捷、诗句传 神。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明确:我认为“公大笑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孩子们的比喻非常贴切,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谢太傅觉得孩子们非常聪明可爱,因此“大笑乐”;谢太傅对两个孩子的回答都感 到满意,但更为赞赏谢道韫的回答,这种满意和赞赏使他“大笑乐”;和睦、融洽、欢快、 轻松的家庭氛围使他“大笑乐”。5. 为什么结尾要特别交代兄女“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明确:结尾特别交代兄女“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样的处理有其深意。 首先,它补充了兄女的身份信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完整。其次,通过提及她的身份,可以进 一步强调她的才华并非偶然,而是其深厚背景的体现,这样的处理也使得故事更具传奇色彩。(五)拓展延伸1. 谢家儿女用“盐”和“柳絮”来比喻雪,你会怎样来比喻雪呢 明确:如果我来比喻雪,我会说:“雪,宛如天使的羽毛,飘飘洒洒地降临人间,给世界带来 一片洁白和宁静。”这样的比喻旨在描绘雪花的轻盈和纯洁,同时也表达了雪给人带来的美好 感受。2.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雪”的佳句,同学们来分享一 下。明确:“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 其一》(六)课堂小结《咏雪》通过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这件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出 一 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并积累描写雪的诗句。2. 背诵课文。第二课时( 一 ) 导 入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2. 展示故事背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二)朗读课文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尊君在不 (fǒu) 非人哉 (zāi)相委(wěi) 而去 友人惭 (cán)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君与家君期日中。(君与家君/期日中。)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入门不顾。)2. 重点词翻译。 与友期行:约定。过中不至:到,到来。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去后乃至:才。门外戏:玩耍。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同“否”。 相委而去: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丢下。君与家君期日中: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则是无信:信用。下车引之:拉。(三)讲神童故事1. 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讲一讲陈元方的故事。明确: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没有到,陈太丘丢下友人离 开了。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元方这年七岁,在家门外嬉戏。朋友问他:“你的父亲 在吗 ”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 “不是人啊!和人家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了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客人很惭愧, 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四)赞神童品质1.《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 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明确:①始终用“君”来称呼对方,对对方以礼相待,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孩子。②当对方责骂自己父亲的时候,反应迅速,据理力辩,维护父亲尊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不卑不亢、品性正直的孩子。③友人“惭”“下车引之”的态度和行为,侧面写出了 元方所说的话正确、合乎道义,体现出他的“方正”。2.有人质疑: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这样的行为十分 失礼,所以他不能参与评选。请你为元方的行为进行解释。明确:我认为元方的行为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以“入门不 顾”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五)传神童家风1. 从“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陈太丘就是一个守 时守信的人,他的言行影响着陈元方。2.陈太丘并未因为友人而放弃对自己准则的坚守,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这一点也影响 着陈元方。3. 陈元方对“君”“家君”等敬辞和谦辞的正确使用,也可见陈太丘对孩子的教育有方。(六)总结归纳1.文章通过描写陈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展现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 2.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3.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七)作业布置1.续写结局:等陈太丘回来,元方把这件事告诉他,他对元方据理反击会是怎样的态度 对元方的“入门不顾”会如何看待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补写结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