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炎帝和黄帝怎样成为华夏族的始祖 ”后讲述:炎帝和黄帝是华 人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时代。那么, 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 早期国家又是怎样产生和演变呢
【课标解读思路】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让学生在地图上和教材中找出中国古文化遗存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最后归 纳出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和它们的生产方式。
2、认识中国古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中国古文化遗存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及其获得的成就, 得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核心起源的特点。
(2)在讲述“从部落到国家”这一目时,通过材料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方式,阐述私 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 源特征。
重点结合甲骨文的图片材料来讲述,帮助学生认识甲骨文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占卜, 从而反映早期国的特征是“王权和神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石器时代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让学生在地 图上找出北京人和元谋人的方位,在教材正文中找出他们生活的时间,最后归纳 出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和它们的生产方式。
2、新石器时代
此处知识点较多,而且比较凌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存分布图”,以思维导图的思路,让学生按下图阅读教材并填空,以此培 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概念 文化遗址 分布 特点 生产 方式
以打 磨结 合方 法制 作石 器的 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年 分布 广泛 并理 渐朝 着多 元一 体、中 原核 心的 方向 大量 使用 陶寄 开指 从事 原始 农业 时养 家言 修建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 上游 长江 下游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 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 化和仰韶 文化 红山 文化 良渚 文化
基本特征 彩绘陶器, 以粟为主要 栽培作物 基本特征: 种植水稻, 并且掌握了 养蚕缫丝技 被龙山文 化(黄河中 下游)所代 替,有胎壁 基本特征:精 美的玉器,并 且出现较大 规模的祭坛
术 薄如蛋壳 “蛋壳陶” 和神庙。 发展。 村溶 生活 避渐 精定。
3、总结语: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说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
很大的进步,从而也推动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生产关系都发生了什么变
化呢
【从部落到国家】
本目导入:从部落发展到早期国家的形成,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1、三 皇 时 代
通过一些图片分析传说中的三皇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神话、传
说、遗址等的史料价值,培养学生用史料实证历史事实的能力。
2、五 帝 时 代
通过一些图文材料理清五帝之间的关系,并讲清楚炎帝和黄帝成为华夏始祖的由 来和“禅让制”的内涵。
3、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思维导图的表格,梳理好三皇五帝时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 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部 落 (居于五帝之首的黄 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 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 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 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 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阶段(特征) 代表人物 制度
三皇时代(名称众说不 一,神话色彩浓厚) 伏羲氏、燧人氏、神农 氏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 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 舜继承其位。这种称为 “禅让制”。
五帝时代(五帝后期和 龙山文化时代,史称 “万邦时代”) 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帝 尧、帝舜。
国 家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 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 遗存。) 夏(约公元前2070年 一约公元前1600年; 我国最早的奴隶的制 国家) 禹建立(禅让方式一 公天下) 启继位(父死子继一 家天下) 桀亡国(约公元前 1600年) 王位世袭制; 夏王(最高统治 者),中央设有行政机 构、军事机构、司法机 构、宗教机构; 对夏部落实行直 接统治,其它部落间接 统治。
4、总结语:综上所述,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关系的主要变化有私有制、阶级和国 家产生。
【商和西周】
1、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解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商和西周兴亡的线索。
(
商朝
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
南跨江汉,
汤建立(约
公元前
160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甲骨文、青
铜器等
内外服制
重要成就
制度
时间
人物
)
(
时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武王伐纣(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 战灭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国人暴动(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周公 和召公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概况
西周灭亡(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 族攻破稿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
(
西

)平王东迁(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 功臣、前朝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 卫王室)
(
制度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是大宗和小宗关系)
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三大制 度的基础)
2、商和西周的统治
(1)对于商朝的政治制度,讲清楚内外服制度即可。
很重要的一段话: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
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2)对于西周的制度和其它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出整个
西周的知识点,然后,再结合地图或图片资料讲清几个制度。
(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武王伐纣(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
战灭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国人暴动(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周公
和召公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概况
西周灭亡(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
族攻破稿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
功臣、前朝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
卫王室)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是大宗和小宗关系)
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三大制
度的基础)
西

时间
制度
)
图解西周史一三大制度
分封制:
①目 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前朝贵族
③分封结果: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 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
的政治统治。
(
宗法制
)分封制


(
图解西周史一三大制度
宗法制:
①含义:用

缘关系的亲疏和嫡庶
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巩固国家
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
“立嫡以贵不以
长,立嫡以长不
以贤”意思是:
继承人的选择为
嫡子中年纪最大
的一个.而不是
以聪明才智来选
定。继承人由身
份高的人来继承.
而不是以年龄的
大小来选定。
天子
诸侯
·

长子
±

长子







长子
长子
)
③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 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
史论总结
)
·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庶子是妾所生之子。周天子的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诸侯与卿大夫、士依此类推。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大宗与小宗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
治上是君臣关系,因此,宗法制是“家”“国” 一体的制度。
(


西


-
-




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
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
)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说不论公田还是私田,
都属于天子。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用;公田四周土地
为私田,是分授给庶民的份田,收获归己;公田由得
到份田的庶民耕种,收获全部缴纳给贵族。务农时必
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
) (
照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私田
)
3、对于商朝的成就,要重点结合甲骨文的图片材料来讲述。帮助学生认识甲骨 文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占卜,从而反映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王权和神权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
4、对于商周的经济,最好也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
商周经济
手工业
我国奴隶制社会经
青铜铸造是
手工业生产
中的主要部
门,青铜器种
类繁多,劳动
人民创造了
灿烂的青铜
文化,夏商周
史称为“青铜
时代”。
生产工具
木、石、骨、
蚌等,青铜农
具极少。


土地制度
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的时期。
主要生产部门
地 位
历史地位
井田制
)
【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例如,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养蚕缫丝技术,成熟而又富有图案美的甲骨文,充满着政治智 慧的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等等,这些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为傲的文 明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