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一章 第2节 地球与地球仪(课时1)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学 目标 1.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地理实践力) 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难点 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举例分析、动手实践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古文明怎么想象地球的形状》 引导学生说一说所观所察。 观看视频,并能简单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1.太空看地球 互动: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人类一直以来就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吗? 2.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人类的认知水平也逐步提高,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逐步趋于科学。 (2)臆想阶段: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去认识地球的形状。 拓展视野:古与今的“天圆地方” 北京四合院、天坛、铜钱等 (3)观察推测: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补充: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4)观察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 拓展追问:①这次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什么?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 (5)科学认知: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补充:加加林——第一个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全貌的人。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 (6)学习感悟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 3.证实球体的生活实例 观察发现: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证实地球是球体? 实例(1) 海边观船 实例(2):观看月食 实例(3):登高望远 转折:地球是像篮球一样的正球体吗? (二)量算地球的大小 现在人们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1.地球到底有多大?地球的大小应该如何描述? 结合课本和多媒体标出地球的半径、周长和表面积等。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活动探究:感受地球大小 (1)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2)用大阳和月亮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仪 地球这么大,怎么让我们更方便的研究呢? 1.展示地球仪 补充:地球仪的作用——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上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2. 地球仪上的重要点和线示意 引导学生找出地球仪上的线和点。 纬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二)制作简易地球仪—实践活动 出示图片:你制作过这样的地球仪吗? 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对比展示: 1.互动交流:地球是一个球体。 2.互动交流+整理归纳: (1)从时间角度展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臆想阶段—推测阶段—验证阶段—目睹阶段。 (2)图文解说: “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古代印度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乌龟背上,大龟跨在眼镜蛇身上。 说一说,联系生活想一想。 (3)交流: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是圆形的,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 (4)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合作交流: 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南端---太平洋---菲律宾---印度洋----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西班牙 (5)说一说: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 (6)畅所欲言:我们要学习先辈们那样以严谨、执著的态度对待科学,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 我们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善于发现和掌握真理。 3.观察总结: 实例(1) 海边观船 在海边看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实例(2):观看月食 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的阴影边缘总是弧形的。 实例(3):登高望远 站的越高,看的越远。 还有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标画对比+归纳总结 2.对比计算: (1) (2) 1.说出对地球仪的认识 地球大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认识地球仪的构造和量 地轴:地球自转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球上的最北点。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地球上的最南点。 做一做,比一比: 1.如图1.5中①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②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图③中的倾斜铁丝两头,即ab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可以自由转动。 5.在图③中c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四、板书设计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六、教 学 反 思 1.提供充足的资料引导学生去发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逐步渗透人类发现一种真理的艰难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2.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表达所学、所见,并适当的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3.鼓励学生记录笔记,发现问题。 4.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