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第一章 第1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内容 地球在宇宙中 人类的太空探索
教学 目标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观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宇宙变化,了解深空奥秘。(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观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学难点 观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举例分析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一、播放视频《地球所在的宇宙什么样》 引导学生说一说 观看视频,并能说出通过视频简单了解到的宇宙环境
二、教学过程 探究一:地球在宇宙中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引导学生晴朗夜晚观察星空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每颗星星都是字宙中的一员。 (2)展示宇宙的概念: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观测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137亿光年。 2.认识宇宙的主要成员 (1)说一说: 宇宙包含哪些成员呢? 出示概念: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补充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星际探测器等。 (2)宇宙成员介绍: ①星云,是稀薄的气体或尘埃构成的天体之一。它们的主要成份是氢,其次是氦,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星云的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一个普通星云的半径一般在10光年以上,质量至少相当于上千个太阳。 ②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流星体进入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大气层之后,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则被称为流星。许多流星来自相同的方向,并在一段时间内相继出现,则称为流星雨。 ③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扫帚星(星官名)。 哈雷彗星76年绕太阳一圈。 3.认识天体系统 (1)图文结合出示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认识银河系: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在银河系中,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3)引导学生找一找: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地月系的认识。 (5)归纳总结:观察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转折:宇宙很大,但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 4.活动探究: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1)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2)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3)归纳总结: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资料拓展: 在木星的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星的土卫六、海王星的海卫一上面,都存在大量的水资源,这些天体上面的水资源可能比地球上面的水资源还要多,不过这些天体从宇宙中看上去却没有一点水资源,这是怎么回事呢? 探究二:人类的太空探索 人类自古就有飞天梦,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 1.了解人类太空探索进展 ①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飞行。 “斯普特尼克1号”在轨运行了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运转了六千万公里,最后于1958年1月4日脱离轨道坠入大气层烧毁,从此宣告人类航天时代的到来。 ②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安全降落到月球,两位人类成员第一次踏足另一颗星球的表面。他们在月球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文明迈出的一大步。 ③引导学生绘制时间轴,了解世界太空发展史: 2.我国太空探索成就 我国的太空探索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我国的太空探索取得怎样的成就? 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解说,从而认识我国探空探索的成就。 (1)东方红一号——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补充: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10月16日,在完成21小时23分的太空飞行后,在内蒙古中部返回着陆。 (3)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完成使命,撞击月球表面预定地点。 (4)“中国天眼”的学名是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不同于常见的通过可见光进行观测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通过接收宇宙中不可见的无线电波来“观测”宇宙。射电天文学的推动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生命起源。 (4)引导学生搜集我国航天发展系列。 3. 分析太空探索的意义 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列举对太空探索的意义。 补充拓展: (1)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 (2)彰显国力,提高民族自信 4. 思考探究: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哪些困难? 未来我国将有航天员登上月球。月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有很大不同。月球的重为具有地球的1/6,航天员需要克服低重为对身体的形响。月球大气十分稀薄。大空辐射面,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航天员还要面对则烈的温度变化(面向太阳100℃,背向太阳—170℃),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生存必需资源的困难。 1.观察发现+交流展示 (1)说一说:晴朗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 (2)说一说自己对宇宙的认识。 2.资料搜集+互动交流: (1)宇宙成员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属于自然天体。 (2)资料展示: ①恒星是由发光等离子体——主要是氢、氦和微量的较重元素——构成的巨型球体。天气晴好的晚上,夜幕中总镶嵌着无数的光点,这其中除了少数行星,其它的绝大多数都是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②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 一般来说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形状,太阳系内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颗行星。 3.观察发现+科学认知 (1)图文结合,科学认识天体系统。 (2)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读图认知并归纳分类: (4)资料分享:地球和月球组成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5)图示归纳: 4.合作探究: (1)分析归纳:人类生存条件:①适宜温度;②存在液态水的分布 原因:①日地距离适中 ②自转公转周期适当 (2)分析归纳: 人类生存条件③存在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厚度、成分) 原因: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 (3)记录整理。 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天体距离太阳非常遥远,表面的水资源都结冰了,有的天体表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木卫二和木卫四。 1.互动交流: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在绕地球飞行一圈,用时108分钟。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上天的航天员。 ②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发射成功。 ③199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上的光学望远镜。 ④1997年 ,人类第一台火星车 “旅居者号”登陆火星。 ⑤2010年国际空间站正式成立 画一画: 2.互动交流: (1)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太空昼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放“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进入宇宙空间。 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3)2022年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建成。2024年4月25日,国旗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搭载进入中国空间站,由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太空传递和在轨展示。 4月26日,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2024年4月28日,神十七、神十八乘组进行交接仪式,移交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4)展示交流 3.观看视频,并进行总结: (1)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 (2)促进新资源的开发 (3)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4)大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4.思考分析: (1)低重对身体的影响 (2)空气稀薄,缺氧,太阳辐射强。 (3)日温差巨大。 (4)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物资。 ……
三、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布置 教材课后作业
六、教 学 反 思 1.布置学生多进行课前的资料搜集,让学生在自主搜集的材料中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初步的认知。 2.课堂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会展示搜集资料的核心,在展示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 3.适当的点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观的培养。 4.当堂内容当堂学透,用多种评价方式落实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