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地球的圈层结构——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一、单选题2024年1月1日,日本本州西岸近海海域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9千米。读图“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2.此次地震引发的现象中,主要反映岩石圈对大气圈影响的是( )A.火山灰大量喷出 B.海洋生物死亡C.建筑倒塌并起火 D.小规模的海啸3.可为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C.数字地球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地震网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月17日16时10分,阿富汗(北纬34.90度,东经63.55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4.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5.此次地震的地震波由震源向地表传播过程中,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A.横波减慢,纵波加快 B.横波、纵波都加快C.横波加快,纵波减慢 D.横波、纵波均减慢布达拉宫是我国西藏地区著名景点。下图为小明在假期去西藏旅行时拍摄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6.从图中能直观看到的地球圈层结构有( )A.3个 B.4个 C.5个 D.2个7.图示事物位于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的是( )A.树木 B.高山 C.湖水 D.空气8.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其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二者在传播速度和传播介质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下图示意某次地震中,纵波和横波到达地表不同震中距所需的时间,W1、W2为地震波的两类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地震波( )A.W2为纵波,可在固体、液体介质中传播B.W1为横波,仅能在液态介质中传播C.W2为横波,传播速度较快D.W1为纵波,传播速度较慢10.根据所学知识,W1波和W2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程中( )A.地下4000km以下仅W2波可以传播B.至地下80~400km软流层时均消失C.至地下2900km处W2波传播速度变快D.至地下33km处传播速度迅速降低地球表层四个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为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生物圈 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C.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12.图中③圈层( )A.随着高度的增加,密度迅速减小B.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C.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D.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2023年9月8日,摩洛哥阿塔拉斯山区发生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①~④表示各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圈层( )A.① B.② C.③ D.④1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描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古登堡面是①②圈层的分界 B.①圈层是由岩石组成C.纵波在④圈层速度变慢 D.③圈层的物质呈固态15.影响本次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震震级②山体滑坡③房屋倒塌④震源深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022年9月5日12点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时,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A.莫霍界面以上 B.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C.莫霍界面以下 D.古登堡界面以下17.与“黄金12秒”的确定有关的是( )A.人的生理反应能力差异 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C.建筑物抗震系数的差异 D.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差异珍珠滩瀑布海拔2443米,瀑布高21米,宽162米,是九寨沟内一个典型的组合景观,是电视剧《西游记》片头中唐僧师徒牵马涉水的地方。下图为珍珠滩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18.景观图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19.景观图中( )A.涉及的各圈层间存在着物质迁移 B.植被所属圈层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C.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 D.水流所属圈层是非常活跃的圈层下图示意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据此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上图中的X处即为( )A.古登堡界面 B.莫霍界面C.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处 D.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一地壳,②一地幔,③一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总体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下图为5°S某大陆西部板块边界附近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2.构成岩石圈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23.若某年W处水温异常偏高,则我国最可能( )A.登陆大陆台风频率增大 B.冬季平均气温降低C.冬季极端低温概率增加 D.东部夏季北涝南旱北京时间2023年9月9日6时10分,摩洛哥马拉喀什西南88千米处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千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右图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圈层① B.圈层② C.圈层③ D.圈层④25.监测震后受灾范围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 B.RS C.GIS D.VR26.以下有关地球内部圈层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是岩石圈 B.①③圈层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C.③④圈层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 D.③④圈层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27.下列关于地震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后横波先到达地表 B.地震一定会引起海啸C.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D.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南设得兰群岛是南极洲的火山群岛,它处于一个岛孤的地质环境,早期基本上和南极半岛连在一起,后来群岛逐渐与半岛分离,形成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下图为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的等值线分布图(单位:千米)。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确定图示区域莫霍界面深度的主要依据是( )A.海底地貌类型 B.深海钻探探测C.潜水实地观测 D.地震波速度变化29.图中四地( )A.①处为海底盆地 B.②处海平面较高C.③处大洋地壳较②处薄 D.④处海水深度最大2024年1月1日,日本本州西岸近海海域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9千米。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0.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31.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的震感是( )A.乙地先感知到左右摇晃,后感知到上下颠簸B.乙地只感知到左右摇晃C.甲地先感知到上下颠簸,后感知到左右摇晃D.甲地只感知到上下颠簸32.可为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数字地球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从当地时间2022年8月3日开始,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法格拉达尔火山持续喷发,硝烟弥漫,熔岩不断从火山周围的地裂缝中流出,同时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下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3.此次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来自( )A. 甲层 B. 乙层 C. 丙层 D. 丁层34.火山喷发后该地区对流层( )A. 厚度变薄 B. 臭氧含量增加 C. 大气成分改变 D. 对流运动旺盛35.火山喷发后,当地( )A. 太阳辐射增强 B. 大气逆辐射减弱 C. 大气反射减弱 D. 昼夜温差减小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多地震感明显。预警系统在6.2级地震发生时提前发出预警,西安市不少市民的华为和小米手机收到地震预警信息:“震中距你569公里,预估烈度2.5,地震横波将在107秒后到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37.此次地震能够向西安提前发布预警主要依据是( )A.纵波比横波快 B.华为和小米手机先进C.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快 D.横波比纵波快38.近年来,我国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寻找大油田,地震波在通过油气层时( )A.纵波消失,横波速度减小 B.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小C.纵波消失,横波速度增大 D.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增大二、材料分析题39.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A代表圈、B代表圈,图中C、D、E代表地球的内部结构,其中C为、E为。(2)当前人类主要利用探索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各圈层对地球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分别说明A圈层和B圈层对地球生命形成的作用。4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当地一所幼儿园收到20秒地震预警后,老师在1分57秒内安全撤离了127名孩子。地震台能够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数十秒进行预警,但是却不能预报地震的发生。左图示意四川泸定地震发生时某地震台接收到的地震波,右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及不同圈层结构示意图,人们一般认为M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1)据图指出地震波向地震台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并说明理由。(2)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请说出横波和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3)推测地球内部M层的特征。(4)结合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征,说明地震台能够提前进行地震预警的主要依据。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出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下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1)“月面微型生态圈”模拟地球外部圈层中的________________圈。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2)材料中提到的被子植物,主要盛行于________________(填写地质年代)。这个地质年代________________纪(填写地质年代)出现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3)与地球相比,简述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的原因。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读题干“日本本州西岸近海海域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9千米”可知,①为地壳,平均深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A错误。读图可知,②位于33-60千米处的上地幔顶部,B正确。③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④为地核,深度都远远大于59千米,CD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此次地震引发的现象中,主要反映岩石圈对大气圈影响的是火山灰大量喷出,导致大气圈浓烟弥漫,并随风扩散,A正确。海洋生物死亡是对生物圈的影响,B错误。建筑倒塌并起火跟大气圈无关,C错误。小规模的海啸是对水圈的影响,D错误。故选A。3.答案:B解析: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分析等,可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B正确。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收集地理信息,AD错误;数字地球是地球的数字化模型,C错误。故选B。4.答案:A解析: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和地核,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km,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位于大陆,震源深度16km,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5.答案:D解析:地震波从外向里传播,在地壳到地幔传播的过程中,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加快。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因此由震源向地表传播过程中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均变慢,D正确、ABC错误;故选D。6.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图片显示有高山、湖泊、云和树木等景观,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四个圈层,B正确,排除ACD。故选B。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树木属于生物圈,高山属于岩石圈,湖水属于水圈,空气属于大气圈,A正确,排除BCD。故选A。8.答案:B解析:图中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只有水圈才是连续但不规则,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C错误;岩石圈的运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D错误。故选B。9.答案:A解析:结合图示地震波相同震中距传播所用的时间可知,W1是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仅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W2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其可以在固体、液体介质中传播。故A选项正确。10.答案:A解析:横波和纵波在地下33km处,传播速度都明显变快;地下80~400km处的软流层横波和纵波都能穿过;地下2900km处,横波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变慢;地下2900km以下仅纵波可以传播。故A选项正确。11.答案: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能够提供水蒸气和水,应是水圈;②是水蒸气和氧等气体进入的圈层,且提供降水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属于大气圈;③提供氧气和有机物,应是生物圈;④向生物圈提供无机盐,向水圈提供矿物质,向大气圈输入尘埃,而生物圈向④输入有机物,说明④为岩石圈。由此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12.答案:C解析:据上题可知,③为生物圈,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C正确;随着高度的增加,密度迅速减小的是大气圈,A错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是岩石圈,B错误;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D错误。故选C。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地震发生在陆地,震源深度为10公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地壳的平均深度为39-41千米,说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地壳,对应图中①,A正确;图中②为地幔,其深度在约41千米-2900千米之间,B错误;横波无法到达③处,说明③为外核,其深度在2900千米以下,C错误;④为内核,位于地球内部最深处,其深度在约5000千米以下,D错误。故选A。14.答案:B解析:据题分析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两者之间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A错误;①圈层为地壳,而地壳主要是坚硬的岩石构成的,B正确;④为内核,图中显示纵波在内核传播的速度并没有变慢,C错误;③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物质呈液态,D错误。故选B。1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震级越大,烈度越大,①正确;山体滑坡发生在地表,而地震发生在地下,故山体滑坡并不会影响地震烈度,②错误;房屋倒塌是地震造成的破坏,并不会影响地震烈度,③错误;震源深度越浅,则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深,烈度越小,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答案:A解析:莫霍面为地壳和地慢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震源深度为16干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应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17.答案:B解析: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地震纵波传播速度快,纵波先到达地表会使得地面物体上下波动,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此时容易逃生和救援;横波传播速度慢,横波后到达地表时,会使得地面物体水平摇晃,建筑物容易倒塌,此时不容易逃生和救援,因此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正确;A、C、D错误。故选B。18.答案: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瀑布属于水圈、森林属于生物圈、河谷底部或图中露出水面的地表属于岩石圈,蓝天属于大气圈。因此景观图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19.答案:A解析:涉及的各圈层间通过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进行着物质和能量迁移,A正确;植被所属圈层是生物圈,不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B错误;物质运动的能量既有来自地球内部的,也有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如在地球重力能影响下形成的瀑布,C错误;水流所属圈层是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D错误。故选A。20.答案:A解析:甲为纵波,乙为横波。从图中看,X处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横波消失,为古登堡界面,A正确,B错误;内、外核的分界面,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C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千米之间,D错误。故选A。21.答案:B解析:①位于2900千米以上,在X处横波消失,为古登堡界面,故①为地壳和地幔,②③为地核,A错误;在①层中的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B正确;甲波由①处进入②时,经过X界面,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读图可知,甲波传播速度快,为纵波;乙波传播速度慢,为横波。地幔是从莫霍面到深度2900千米的地方,从图上来看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B。22.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为陆壳,②为洋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地慢部分,④为软流层,岩石圈是由软流层以上的地慢部分和地壳构成的,所以构成岩石圈的是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2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为5°S某大陆西部板块边界附近剖面示意图,该大陆西部无大陆架,则W处为南美洲西部海域,该处水温异常偏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频率减少,A错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会升高,B错误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冬季出现极端低温的概率增加,C正确;夏季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登陆北方时间偏晚、停留时间偏短,出现北旱南涝,D错误。所以选C。24.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圈层①是地壳、圈层②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圈层③是地幔,圈层④是地核。由材料可知,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陆地部分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圈层①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25.答案:B解析: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对比灾前和灾后景象以估算受损情况,不需要用到GPS,A错误。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获取灾前和灾后景象需要用到RS,B正确;GIS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估算受损情况需要用到GIS,C错误。VR是虚拟现实,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故选B。26.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①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故①圈层为地壳,A错误;图中①圈层为地壳,③圈层为地幔,二者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B错误;④圈层为地核,③④圈层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D正确,C错误。故选D。27.答案:D解析:纵波的传播速度要快于横波,故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表,A错误;海底地震有可能引发海啸,但发生在内陆的地震不会引发海啸,B错误;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来确定的,并且一次地震的能量是固定的,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C错误;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在同一个地震中,不同地点的烈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D正确。故选D。28.答案:D解析:莫霍界面距离地表平均深度约33km,以人类目前的技术尚不能通过钻探获取其位置,也不能通过海底地貌确定其深度,海底潜水更是不能到达莫霍界面处,人类目前确定莫霍界面的深度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判断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29.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等值线可知,①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30,32),①处莫霍界面深度较大,但根据莫霍界面深度难以判断海底地形,A错误;图示区域海平面是相同的,B错误;②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36,38),③处等深线数值范围是(28,30),③处较②处莫霍界面深度浅,说明③处大洋地壳较薄,C正确;由莫霍界面的深度不能判断海水的深度,D错误。故选C。3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莫雀面是地壳和地慢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是地慢和地核的分界面,因此图中①为地壳,②和③在莫雀而和古登堡而之间属于地幔,②为软流层以上的地慢,③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④为地核。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海洋地壳平均$—10千米。由材料可知,本次地震发生在海洋上,震源深度为59千米,震源位于②上地漫处,B正确,排除ACD;故选B。31.答案:D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描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指速度慢,只能在園体中传 。地磯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上下颠簸,由图可知,甲位于海洋,乙在陆地上,因此甲地只能纵波传攝,只感知到上下颠簸,C错误,D正确;乙地横波、纵波都可以传播,纵波传快,因此乙地先感知到上下颠,后感知到左右摇晃,AB错误;故选D。32.答案:A解析: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主要是定位技术,可以获取位置的相关信息,遥感技术(RS)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数字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计算机中,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分析等,可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A正确,排除BCD;故选A。33.答案: B解析: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乙层是位于地壳之下的圈层的上部,为软流层,B 正确;甲层是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圈层,为地壳,A错误;内层是位于外核之上的圈层,为下地幔,C错误;丁层是位于外核之下的圈层,为内核,D错误。所以选B。34.答案: C解析:35.答案: D解析:3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临夏位于我国甘肃省的西南部,海拔较高,地壳更厚。而此次临夏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位于地壳内,属于浅源地震,A正确;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17千米深度处(陆地部分约39~41千米,最深可达60多千米),BC错误;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深度处,D错误。故选A。37.答案:A解析:发布地震预警的主要依据是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一般认为横波产生的水平晃动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坏更大。当地震发生时,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地震预报台收到纵波时及时发布预警,从而快速做出应急反应,A正确,D错误;与手机的品牌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无关,BC错误。故选A。38.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慢。油气层的物质状态是液体或气体,纵波可以通过,横波不能通过。因此地震波通过油气层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小,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39.答案:(1)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核(2)地震波波速的传输变化;大气圈为地球生命提供了所需的大气(氧气),水圈为地球提供适宜生命生存的液态水,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解析:40.答案:(1)速度变慢。理由: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中;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向地震台传播的过程即从地壳向地表传播,速度变慢。(2)不同点: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相同点: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因介质不同而变化。(3)呈熔融态,能缓慢流动;高温高压。(4)地震发生时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速度较快的纵波先到达地震台,传播速度较慢的横波后到达地震台;对地面的破坏主要是横波造成的,地震台就是根据纵波与横波之间的时间差进行预警的。解析:(1)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震源深度16千米,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壳根据图可知,地震波由地壳向地表的传播速度不断减慢。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由震源向地震台传播的过程即由地壳向地表传播,速度变慢。(2)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横波和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相同点: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变化(3)结合图文材料可知,M层是软流层,其物质形态呈熔融态,能缓慢流动,且位于上地慢顶部,有高温高压的特征。(4)结合所学知识,地震发生时传播速度较快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震台,而对地面造成破坏的主要是横波,:地震台就根据纵波与横波之间的时间差进行预警。41.答案:(1)生物;太阳辐射(或太阳能)(2)新生代;第四;人类(3)没有液态水;昼夜温差大;没有适宜的温度;没有大气。解析:(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2)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灭绝,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3)是否适宜生物生存的应从温度、大气、水等方面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