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风成地貌——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风成地貌——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解析版)

资源简介

2.2 风成地貌——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1.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
2.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
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
3.我国西北地区多流动沙丘地貌,若沙丘所在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地沙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以下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 )
A.圆锥 B.洼地 C.蘑菇状 D.柱状
5.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6.该地区气候特征表现为(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B.光照充足,温差大
C.降水丰富 D.气候海洋性强
7.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40°N.93°E)拥有典型的雅丹地貌景观。下图为雅丹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下列排序与雅丹地貌发育过程一致的是( )
①新沟槽切断旧沟槽,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
②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
③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④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8.读沙粒粒径与起动风速的关系(离地面2m高处)表,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沙粒粒径(mm) 0.10~0.25 0.25~0.50 0.50~1.0 >1.0
起动风速(m·s-1) 4.0 5.6 6.7 7.1
(1)风挟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位移,这一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2)当风速为7m/s时,风挟带的沙粒中已沉积的粒径(mm)是( )
A.0.10~0.25 B.0.25~0.50 C.0.50~1.0 D.>1.0
9.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11m/s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2)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10.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1)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海滨的沙滩 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
(2)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水堆积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11.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12.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1)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2)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原 D.江南丘陵
13.鄱阳湖地区的沙岭沙山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 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 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 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14.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地排列,形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奇特景观。读我国北疆地区魔鬼城分布图,完成以下三题。
(1)形成雅丹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风力搬运作用 D. 风力堆积作用
(2)这里的小丘有规律延伸的方向是( )
A. 东西向 B. 南北向 C. 西北—东南向 D. 东北—西南向
(3)北疆地区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其形成原因是准噶尔盆地( )
A.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 B.沙粒较大,风力搬运不动
C.地势较低,地形起伏大 D.降水较多,水源较丰富,植被覆盖较好
15.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图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下列选项中,与形成图④所示的上大下小的特殊地貌不相关的是( )
A. 岩性的软硬 B. 风力大小和风向
C. 地表松散碎屑物的多少 D. 河流的水量大小
16.下图为一组景观照片。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四种地貌中,因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7.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风力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18.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以下两题。
(1)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腾格里沙漠的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非常严重,下列有关其造成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损坏铁路交通信号 B. 影响铁路行车安全 C. 掩埋路基和轨道 D. 减少钢轨等设备的磨损
(2)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该沙障( )
A.增加了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了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 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 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
材料二: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
19.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或风力沉积作用)。
20.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
21.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通过降水方式,含盐溶液从岩石表面通过碎屑岩颗粒之间的孔隙向岩石内部渗透,然后从岩块四周的下方渗出,并在岩块的某一侧下部因水分蒸发而盐类结晶,结晶体产生的张力将靠近表面的碎屑颗粒撑开、脱落,逐渐形成凹槽,被称为盐风化穴。
材料二:左图为盐风化景观示意图,右图为我国西北砂岩盐风化机理示意图。
22.概述我国西北地区盐风化的有利条件____。
23.说出图中易形成盐风化穴景观的坡向____,并分析原因____。
24.简述风在盐风化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____。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是河湖相沉积岩经风化、间歇性流水冲刷、风蚀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部仅有15mm,多荒漠景观,盛行西北风、最高风速可达40m/s;多砂岩、页岩等岩层,雅丹地貌分布面积大。其中冷湖地区的背斜褶皱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风蚀雅丹地貌。左图为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图,右图为冷湖垄岗状雅丹地貌景观图。
25.简述柴达木盆地雅丹地貌分布面积大的自然条件。
26.简析冷湖雅丹地貌广泛发育于背斜褶皱构造的原因。
27.说明冷湖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项叙述正确。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弱,B项叙述错误。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项叙述正确。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项叙述正确。
2.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A项叙述正确、B项叙述错误。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改变,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C项叙述正确。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D项叙述正确。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若沙丘所在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沙丘迎风一侧为缓坡,背风一侧为陡坡,因此B正确。故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从右侧图俛可以看出,该地貌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在海拔1000~1006m处等卨线不连续,说明该地貌存在镂空处,从顶部向下坡度先平缓再陡峭再平缓,从侧接近聛菇状。故C项正确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从图像可以看出,该地貌体积变小.地势及坡度有所变化,且海拔在1000米以上.应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主要应由风力侵蚀而成。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地理特征。由上题结论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地貌形态为风侵蚀菇,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温差大。故B项正确;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描述的是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故A项错误:“降水丰富”及“气候海洋性强”描述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征,故C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幼年期需要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抬升,故最先发生的是②过;青年期流水、风力在平坦的地表侵蚀,使沟槽加宽加深,其次发生的是④过程;壮年期新沟槽切断旧沟槽,形成雅丹体,再次发生的是①过程;消亡期雅丹体逐渐消失,大部分形成戈壁面,最后发生的是③过程。
8.答案:(1)C;(2)D
解析:(1)风挟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位移,其外力作用是搬运。
(2)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过程。依据表格信息,对比可知D选项正确。
9.答案:(1)B; (2)D
解析:(1)读图可知,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对。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增加了地表粗糙度,C错。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错。
(2)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但石方格沙障在稳固沙土、削减风力、减少水分蒸发方面,不如林木效果好,据此分析选D。
10.答案:(1)B;(2)D
解析:(1)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如果此沙丘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也应该位于入海口附近;由材料中提及此处是巨大沙丘,该沙丘地势较高,不可能是河流搬运。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结合前面信息——风力大、岛、临海,沙丘形成应为风力将海边沙搬运至此堆积而成。
(2)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遇到君山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原地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
11.答案:C
解析:图中显示高空西风在①区域吹起沙尘,并把沙尘带到②区域降尘,则①②分别是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作用。③④区域接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使其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③对应区域地势较高且落差较大,流水主要表现的是侵蚀作用;④地势低平,流水主要表现的是沉积作用。
12.答案:(1)C;(2)A
解析:(1)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根据地貌特点可知应为风力侵蚀形成的。
(2)该地貌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殊地貌,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13.答案:(1)D;(2)B
解析:(1)鄱阳湖位于湿润地区,沙山的沙源是赣江挟带沉积而成的。沙山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一系列沙垄(脊),初步判断该地应该多西南风或东北风。鄱阳湖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但由于沙山北部赣江河道呈东北—西南走向,河道狭管效应导致该地多东北风。
(2)由于长江的流水堆积作用,在凸岸堆积形成沙山,后又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在沙山上形成垄槽相间地形。
14.答案:(1)B;(2)C;(3)D
解析:(1)准噶尔盆地地处欧亚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选B。
(2)准噶尔盆地受西风带影响大,常年吹西北风,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小丘呈现西北—东南走向。选C。
(3)准噶尔盆地南北分别有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西部地势较低,西风将水汽带入盆地,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该地区降水较多,地表水和地下水相对较多,地面沙粒不易被搬运走;地表植被覆盖率较高,地面粗糙程度增加,风力减弱,搬运能力下降,选D。
15.答案:(1)C;(2)D
解析:(1)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是我国四种典型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其中①代表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②代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③代表沙漠中最为常见的由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④代表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2)风蚀蘑菇往往是由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风力吹扬地表的沙土对岩石打击、磨蚀而成,其形态也可能与岩石的上硬下软有关。但与河流流量大小无关。
16.答案:(1)D;(2)A
解析:(1)图中①为三角洲地貌、②为沙丘地貌、③为峡谷地貌、④为雅丹地貌,即①为流水堆积地貌、②为风力堆积地貌、③为流水侵蚀地貌、④为风力侵蚀地貌。
17.答案:(1)A; (2)C
解析:(1)石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造成的。
(2)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18.答案:(1)D;(2)B
解析:(1)风沙侵袭会加快铁路钢轨的磨损。
(2)采用麦草方格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轻沙丘面风沙侵蚀。
19.答案: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风力沉积作用。
解析:由图片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层。
20.答案: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
解析:土高原是在冬季风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高原,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颗粒后堆积,故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21.答案:流水侵蚀作用。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
解析:黄土高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筑淤地坝、鱼鳞坑、平整土地。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环牧。
22.答案:可溶性盐类物质;含有孔隙的岩石;干湿交替的环境(或者长时间蒸发强烈)
解析:根据材料“含盐溶液从岩石表面通过碎屑岩颗粒之间的孔隙向岩石内部渗透,”可知,盐风化穴形成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和含有孔隙的岩石;根据材料“在岩块的某一侧下部因水分蒸发而盐类结晶”可知,盐风化穴形成需要长时间蒸发强烈,或者干湿交替的环境。
23.答案:东南;该山体东南坡为背风坡,相对干燥;东南坡为阳坡,光照强,蒸发量大,盐分易结晶,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强,盐风穴发育
解析:读图可知,该山体西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可将含盐溶液从岩石表面通过砂岩颗粒之间的空隙渗入岩石内部,然后从岩块四周下方渗出;该山体东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相对干燥;且东南坡为阳坡,光照强,蒸发量大,盐分易结晶,进而产生张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强,盐风化穴发育。
24.答案:风携带盐类粉尘和水汽;加速岩石表面水分蒸发,促进盐类结晶;吹走盐风化脱落的粉末
解析:风,即大气水平运动,可以携带盐类粉尘和水汽,为盐风化穴提供物质基础;风力大可以加速岩石表面水分蒸发,促进盐类结晶;风可以吹走盐风化脱落的粉末,起到侵蚀作用,形成凹槽。
25.答案:沉积岩分布广泛;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外力(风力、流水)侵蚀作用强;荒漠广布(或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地貌形成一般从物质基础、动力机制分析。材料“多砂岩、页岩等岩层”,说明沉积岩分布广泛;材料“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部仅有15mm”,说明气候干旱,晴天多,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材料“间歇性流水冲刷、盛行西北风、最高风速可达40m/s”,说明外力(风力、流水)侵蚀作用强;材料“多荒漠景观”,说明荒漠广布(或植被覆盖率低)。
26.答案:背斜构造分布广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解析:材料“其中冷湖地区的背斜褶皱构造上广泛分布着垄岗和沟槽整齐排列的垄岗状风蚀雅丹地貌”,说明此处背斜构造分布广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风化和侵蚀,因此雅丹地貌广泛发育。
27.答案: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弱;该地盛行西北风(风速大(风频高);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及与盛行风向一致。
解析:材料“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mm,西北部仅有15mm”,说明冷湖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弱;材料“盛行西北风、最高风速可达40m/s”,说明该地盛行西北风,风速大(风频高);读图分析可知,雅丹地貌垄槽的延伸方向及与盛行风向一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