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整体设计思路本课在立德树人基本理念和五大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进行设计。本课设计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重视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理论建构中的共同参与,通过课堂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习效果。二、学情分析已有基础:通过义务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应有相关基础知识储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需要提升:内容上需要加深南方经济开发对民族交融的影响,思维上需要加深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地位,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所学的影响,理解其对中华民族概念更深层的扩大。三、教材分析在课文结构上,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第1课。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内容涵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叙述这段时期政权分合演变、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情况。第一子目简介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暂统一。三国是社会大众比较熟悉的一段历史,高中生也会有一定基础(包括初中历史教科书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语文教科书中的有关课文),因此本目讲授起来比较简单。第二子目简介东晋和南朝的概况。分三个部分:①前两段讲东晋、南朝的政权沿革,其中出现并解释了士族和六朝的概念。②第三段对应课标要求,讲北方人口大批南迁背景下的南方区域开发,也提到南方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的问题。③第四段讲东晋南朝疆域的变化,重点叙述南朝北边疆界逐步退缩,为后面隋朝的统一进行铺垫。第三子目简介十六国和北朝的概况。也分三个部分:①简述十六国概况,其中重点讲述民族关系问题。②简述北朝第一个王朝、也是最主要的王朝——北魏的情况。具体主要叙述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重要历史事件。③简述北朝后面几个王朝,以隋朝统一全国结束。在单元结构上,本单元属于中国古代史。一共有四课,本节课为此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以第一单元的历史内容为背景,上承汉末以来的分裂趋势,代表着进入历史波谷,下启隋唐盛世,进入下一个波峰。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1、教学目标:(1)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和经济变化,能够在了解南方经济开发的基础上认识经济发展对后来隋朝统一的铺垫,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在长河中的“波谷”,但也是民族交融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史料分析,学生能够解读、利用文字史料、表格数据解释南方区域经济开发、民族交融、等现象。梳理和概括政权更迭的特点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学生能利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民族交融的原因,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运用时空定位,解读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朝代的地图,并做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判断和评价。学生能科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理解国家统一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形成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家国情怀、时空观念)确立依据:(1)基于学生欠缺线索意识的学情,强调对知识的整合与归纳。(2)符合课标要求。(3)最终指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高。2、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确立依据:基于课程标准。3、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政权发展趋势确立依据:基于学生认知结构。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波峰与波谷”大致符合秦汉魏晋南北朝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它的一个波峰,其帝国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晋南北朝则陷入波谷帝国面临着动荡、分裂、在体制上也出现了变态、扭曲。 ——阎步克著,《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引导同学们思考:魏晋南北朝为什么会被称为“波谷”呢? 过渡:走进历史长河,体验历史的“波谷”。 根据学者的论述,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有总体认识。 思考问题,做好新课学习准备。 以学者观点引入,引出本课主线。讲授新课 一、跌入波谷—混乱 变态 【展示时间轴】 过渡:短短六百年时间,朝代更迭的数量之多,更迭时间之快,国家分裂之散,历史似乎迭进了波谷。 【阅读教材】 阅读教科书有关内容,梳理“三国-西晋”形势发展过程,完成表格。 时间国号都城被谁灭220年曹魏洛阳西晋221年蜀汉成都曹魏229年吴建业西晋280年,西晋完成统一【展示史料】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汤)?”——《晋书·惠帝纪》 “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晋)江统《徒戎论》 【教师讲授】史料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皇帝在位不问百姓,关中少数民族数量很多,与秦汉社会非常不同,那么西晋灭亡的原因似乎比较明显了。 【设问】根据史料,结合教材,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 ①西晋统治集团非常腐败,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盛行。 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 ③内迁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首领借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的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该何去何从呢? 【展示史料】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结合课本P30的历史纵横栏目,说明“变态”是一种皇权政治的变态。 【教师讲授】“门阀政治”与常态的不同:常态-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而“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同治理,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二、走出波谷——回归 常态 过渡:刚刚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的分裂动荡深受贵族专权与士族门阀的影响。也就是说,士族与皇权共治,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但是,在“波谷”的冰山之下,是否也蕴含着“常态-回归”的潜在暗流呢? 【展示史料和地图】 材料一: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二:(东晋时南方)荆州“田土肥美”,交州一年两熟,“恒为丰国”……豫章一带的妇女,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首都建康中“贡使商旅,方舟万计”。——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暗流1】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过渡:那么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材料一:丹阳湖地区范围十分宽广,是一片广阔的湖沼洼地。由于洼地平坦,土质肥沃,又有江湖浸润之利,水土资源十分优厚。 ——汪家伦《东晋南朝江南农田水利的发展》 材料二:在农业上,北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复合式传播。 ——范依畴《衣冠南渡与南北融合》 【暗流2】根据教材30页第三段正文,结合材料。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信息?1.南方先对和平。2.江南自然条件优越。3.人口南迁。 过渡:那么这个时候的北方有什么变化呢? 【展示史料和时空图】 材料:聪以刘易为太尉。……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 ——《晋书 卷一百二 载记第二》 【教师讲授】可以看得出政权名称和都城中有中华经典,继承了中原模式,说明当时已经存在“汉化”行为,而且都是内迁少数民族轮番掌权,以及出现了第二个“变态”—胡汉分治。 【设问】根据图片和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并结合教材,可以得出十六国时期的哪些政治特点? 过渡:那么如此严峻的现实摆在胡族统治者的面前,他该如何在统一的国体下,包容不同民族,跨越波谷,走向波峰呢? 【展示地图、表格和史料】 暗流3:结合教材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结汉亲。 意义:①改说汉话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语言的统一,为以后隋唐大一统奠定了语言基础。②与汉族通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血缘上的相通,使新生儿既有汉族人的儒雅,又具备了少数民族的彪悍。这都无形地丰富了民族融合的内涵。 过渡:对于民族交融,理解似乎还是有点抽象,我们眼见为实。 【“眼见为实”】 从农耕、生活和思想礼仪几个方面展现当时各民族交融的情况。 耕耘土地是中原农耕文化中的关键,大家可以发现这两幅图的主人公大不相同,但他们却在从事着同一生产活动,这说明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先进的农耕技术,发展农业。从考古成果和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往往凭几而坐。随着少数民族陆续进入中原,胡床、椅子、方凳、圆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与中原家具相融合,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为后代垂足而坐起居方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制度礼仪的图片出自于北魏鲜卑贵族司马金龙墓,展现了鲜卑贵族学习了中原文化。说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儒学礼仪得到认可和全面推广。 过渡:孝文帝改革不仅发展了汉族先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中国人”这一民族共同体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丰富与发展。 【深化拓展】 中华族群的扩大? 材料一:汉代“中国人”观念的出现,标志着中原诸夏与进入中原的部分夷、狄、蛮、戎诸人群融合成了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材料二:到了隋唐,匈奴、鲜卑、羌、氐、羯已渐渐与汉族交融,“中国人”这一民族共同体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丰富与发展。 过渡:那么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认同魏晋南北朝仅仅是个“波谷”吗? 展示时空轴,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更迭特征。 回归教材,熟悉三国-西晋时期的历史脉络。 结合史料分析,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西晋灭亡的原因。 学生根据教材和史料,说明原因。 学生结合史料和课本,理解教师提出的“变态”。 学生根据史料、地图和课本三者结合自行概括和总结相关信息。 学生自行总结相关特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思考改革的必要性和对民族交融的意义。 学生根据考古成果进一步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和对隋唐波峰的沉淀意义。 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扩大。 运用直观形象的时空轴,直接将时间量化在学生眼前,具有较强的冲击感,引发学生思考。 秉持着不脱离教材的原则,引导学生分析文字史料,形成有效信息,有利于培育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培育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和提高解读地图的能力。 能够认识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史学界的相关理论。 突破教学重点,增强自主归纳和概括能力。 突破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增加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小结与作业布置: 【小结】 不经“波谷”中政治格局的代谢与积淀,何来隋唐中央集权的强化创新呢? 不经“波谷”中农牧民族的相混与相融,何来隋唐开放包容的雄浑气象呢? 不经“波谷”中南北经济的开发与恢复,何来隋唐南北共荣的经济腾飞呢? 不经“波谷”中多元文化的激荡与交织,何来隋唐文艺领域的瑰丽绚烂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隋唐的盛世“波峰”恰恰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波谷”中孕育的。 【作业布置】 自由选择阅读书目:《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李贞德著,三联书店,2008年版。通过贵族女性这种微观视角去探索不一样的历史。 教师照应开头设问,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再认识“波谷” 完成作业,用多元的视角再认识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设置思辨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扩展历史视野,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例突出了对多种类型史料的分析处理,但同时也出现了史料数量相对较多的现象。如何把握好史料的多元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合理分配教学实践,对本课的部分内容展开不足;再次,尽管使用了核心概念、重要问题和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但是与学生互动经验不足,缺少互动环节。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