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丁香结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丁香结教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缀、窥”等14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说出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缀、窥”等14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
3.学习描写丁香花的部分,品读优美、生动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 学 过 程
板块一 图片导入 师:仔细观察图片(展示丁香骨朵的图片),你发现了吗?丁香花未开时,它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多像一个个结啊!作者由丁香结多角度想开去,有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走进课文,随作者一起领悟丁香结给我们的启发。。(板书:丁香结) 板块二 走近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课的作者宗璞,相信同学们课前预习过。有没有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宗璞?(生说,师出示课件) 宗璞 原名冯钟璞,当代作家,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意,常从细小的生活琐事、平凡的自然景物中体验、感受人生,而后将深沉的思索诉之于笔端,素朴无华却又感人至深。其著名的散文篇目有《紫藤萝瀑布》《废墟的召唤》等,作品集有《霞落燕园》《宗璞小说散文选》等。 板块三 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听课文朗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对照课文,认真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播放课文朗读) 2.自读课文 师:课文听完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板书)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难读的词语,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3.读准字音 师: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板书) 满 视 伏 笨 眼 单 模 花 如 衣 然 愁 4.学习多音字 师:这篇课文中还有两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cēn 参差不齐 cī 参差 参 shēn 人参 差 chā 差别 cān 参加 chà 差不多 chāi 出差 这些人参(shēn)质量参(cēn)差不齐。 爸爸出差(chāi)了,差(chà)不多还要一周才回来。 5.指导书写 师:本课还有几个难写的字,书写时需要注意: (1)“幽”字是半包围结构,先写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竖。 (2)“案”字是上下结构,上部“女”的横要写长,以盖下。 (3)“薄”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艹”,下部是“溥”,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幽”“案”“薄”的笔顺动画。(播放笔顺动画) 6.听写词语。 师:请同学们听写下面的词语。(出示课件) 宅院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文思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恰如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7.词语解释 读音和字形大家都掌握了,那么下列词语的意思你们弄明白了吗?把下面的词语和意思连起来吧。 妩媚 (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幽雅 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潇洒 笨;不聪明;不灵巧。文中指思路不清晰。 伏案 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笨拙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参差 幽静而雅致。 板块四 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生:主要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 板块四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掌握了字词。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作者描写的是丁香的不同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 学 过 程
板块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板书:丁香结) 板块二 精读“赏花”,想象画面 【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1.学习第1~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第1~3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花?用笔圈出来。 生:分别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斗室外这些地方的丁香花。 师:在这些描写丁香花的句子中,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旁边空白处作批注。 (1)交流第1自然段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师:请同学们说说第1自然段中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3句话,“探出”“窥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伸出墙外的丁香花如孩童般活泼、灵动的特点。“星星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枝头的丁香花比作“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茂密、色泽明亮。 师:你体会得真好。 (2)交流第2自然段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句。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3句,我读到“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时,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在白纱一般的月色下,白丁香更富光彩,紫丁香更加柔和。 师:的确,作者将丁香花置于迷蒙的月色下,营造出一种幽静、典雅的氛围,使画面具有诗意的美感,这就是月光下的白丁香和紫丁香。作者写出了月色下丁香的颜色美。 (3)交流第3自然段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句。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5句,这句话依次写了花的“莹白”,叶子的“绿”,窗的“红”。几种不同的颜色次第展现在我们眼前,很有层次,像一幅铺展开的动态的画卷,很有美感。 师:你说得真好。这句话是从颜色的角度来写丁香的。课文第1~3自然段抓住丁香花的颜色、形状、香味进行细致的描摹,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满心的喜悦,多么让人喜爱呀!而且透过这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花的赞美,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作借景抒情。 2.学习第4、5自然段写花的句子 师: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说说作者笔下的雨中丁香又具有怎样的美。 生1:第4自然段中的第3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形态模糊、色彩朦胧的美。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先来看看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课件出示图片) 师:再来看看雨中丁香的照片——线条模糊。(课件出示图片)作者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雨中丁香花的那种朦胧妩媚的美。“渗”来形容雨中紫丁香花因线条模糊而与白丁香花相互交融的状态,还具有一种动态美。雨中的丁香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2:第5自然段中的第3句是从丁香花苞的样子的角度来写的,作者使用一个比喻句,把小小的花苞比作衣襟上的盘花扣,十分形象贴切且。 师:丁香花苞和盘花扣还真有相似之处呢(课件出示图片),古人就给丁香花苞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丁香结。这两句话是从丁香花的形状来写花苞的美。 板块三 悟花谈花 师:第4、5自然段不仅写了丁香结的样子,还写了作者由此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请大家将表现作者联想和感悟的语句勾画下来。(生勾画语句) 生:我发现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写作者的联想。 师:你找得十分准确。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生:细雨的滋润衬托出丁香的朦胧之美,细雨的多愁与丁香花象征着的愁怨交相辉映,所以作者才不由得发出感叹“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你体会得真好。你还找到了哪些描写作者联想的句子呢? 生:我找的是第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师:你怎样理解宗璞的感悟? 生: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姿多彩。 师:这句哈表现了宗璞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豁达的人生态度。 师:在古人的眼中,丁香结象征着哀怨,而在宗璞的眼中却代表着豁达的人生态度。既然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那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这样的生命历程,才会多姿多彩!作者借助丁香结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托物言志。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块四 课文主题 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板块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对于讨论重点的把握不到位,没有充分体现讨论的作用;在交流自己的不顺心的事时,由于课堂时长的限制无法做到畅所欲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