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思维确定性要求矛盾律:思维一致性要求排中律:思维明确性要求议题一、同一律:思维确定性要求探究与分享思考:上述对话没有没逻辑问题?这给我们什么样的逻辑启示?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什么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除打牌者以外的所有人除打牌者和甲以外的所有人偷换概念思维应遵循同一律的要求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2)要正确反应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2. 同一律常用的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的公式:“A是A”。(必须前后一致,不能把A换成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归纳整合思考下列对话中的角色犯了什么错误?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了:“你感冒了,干嘛要吃掉我呢?老虎说:“广告上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解读:一方面是熊猫的外形特征,一方面指的是“白加黑”感冒药,老虎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白加黑”有不同的含义。这个故事中老虎把“白加黑”这种感冒药偷换成了“白加黑”颜色。偷换概念甲:“你怎么每天都喝奶茶?”乙:“你不也天天喝咖啡嘛。”解读:在这个例子中甲希望乙回答的是她为什么每天喝奶茶这个问题,但是乙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转移了话题。偷换论题3. 遵循同一律的要求(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2)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做“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①“概念”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否则就是“偷换概念”)②“判断”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判断断定了什么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更改。(否则就是“偷换论题”)归纳整合从逻辑的角度,思考以下案例是否犯逻辑错误1.政治课上老师向甲提出一个问题:“你怎样认识张桂梅校长的?”甲居然回答说:“我根本不认识张桂梅。”2.甲问道:“你这有好茶吗?”乙回答到:“我这全是好茶,从不卖变质的茶。”3.甲对乙说:“你那么有钱,居然能在路边吃麻辣烫。”乙疑惑的说到:“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4.甲说:“好烦呀,我想静静。”乙很疑惑的问道:“静静是谁,你和静静有什么样的关系吗?”5.张三去年还是大学生,现在已经是高中老师了。偷换概念偷换概念偷换论题偷换概念√4. 同一律的条件性(应用条件)(1)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2)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它不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3)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极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4)这里“同一”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正确认识存在),也不是矛盾基本属性中的“同一性”(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更不是“对立统一”。归纳整合议题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探究与分享《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思考: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这位楚人“弗能应” 的原因是:问话者的问题揭露了其论断中的逻辑矛盾。论断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论断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自相矛盾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2)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 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不是非A”(A且非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 ”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归纳整合3. 矛盾律的要求(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时都成立。(2)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做“自相矛盾”。(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例如:她的意见完全正确,必须指出一点她的小错误。我们一定能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水既是物质的又不是物质的。归纳整合4. 逻辑矛盾VS辩证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客观矛盾(辩证矛盾)。(1)对同一论断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是对客观实际错误的反映,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2)是指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统一 ,相反相成的属性。判断下面语句哪些是属于自相矛盾,哪些是辩证矛盾:1.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2.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的过去了。3.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辩证矛盾辩证矛盾归纳整合5.矛盾律的应用条件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这个橘子非常的甜,但是刚长出来的时候比较酸。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归纳整合及时训练某珠宝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 孙:钱是罪犯。 李:不是我偷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谁是罪犯?为什么?罪犯是钱。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它们两之间的口供是相互矛盾的,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又根据题意,四人个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假话,就说明钱和李中必有一人是说了假话的,那么赵和孙说的就是真话,又根据孙的口供“钱是罪犯”,那就说明罪犯就是钱。议题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的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的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探究与分享思考: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符合逻辑,为什么?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主持人对两种态度都加以否认,持“两不可”的态度主持人违反的是排中律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2)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2. 排中律的公式和基本内容(1)基本公式:“A或者非A”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示例: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不好。归纳整合3. 排中律的要求(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2)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3)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叫做:“两不可”。(就是对A和非A的同时否定)(4)排中律不要求人们对任何存在矛盾观点的问题都作出明确表态。例如人们对某些问题可能尚未深入了解,对其是非界限还不清楚,因而不便表态,这是允许的。如:“鬼是红头发吗”,不简单地作出“是”或“否”的回答,也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如果时间、关系、对象发生了变化,排中律也就不适用了。归纳整合归纳整合4. 矛盾律和排中律之间的区别矛盾律: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所犯的逻辑错误就是承认两个相矛盾的事物同时存在,也叫自相矛盾。(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排中律:论断“A”和“非A”必有一真,所犯的逻辑错误是对于两个相矛盾的事物都不承认它们存在,也叫两不可。(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甲:我认为这个电影好看,也认为这个电影不好看。乙:我不想花钱买电影票,也不想不花钱买电影票。矛盾律排中律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骑墙居中”( “两不可”)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一致性、明确性)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四、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要求1.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2.基本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3.来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事物自身的规律。4.重要性: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知识整合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故意)偷换论题(故意)混淆概念(无意)混淆论题(无意)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本框小结一、同一律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2.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3.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4.条件性二、矛盾律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2.常用的公式和基本内容3.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4.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5.条件性三、排中律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2.常用的公式和基本内容3.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4.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四、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1基本规律2.基本要求3.来源4.重要性牛刀小试1.金代文学家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 曰:无。又问无体乎 曰:有。然则果如何 曰: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王若虚的论断A.违反了同一律,转移了论题B.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C.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D.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D牛刀小试2. 同学们在课间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甲同学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甲同学的观点A.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属于合乎逻辑和具有确定性的思维B.违反了排中律的明确性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C.违反矛盾律具有一致性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D.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