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件(共24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课件(共24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
人,论力气比不上野牛大象;论奔跑比不上羚羊斑马;论攀登比不上敏捷的猿猴……然而,通过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看似生灵中弱者的人却成了万物之灵!
(1)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
(2)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1.人类与思维
(1)广义的思维:意识
意识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狭义的思维:理性认识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狭义思维
《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即理性认识)
2.思维的含义
(1)当我们接触到火苗,第一反应是烫。这就是感性认识。
(2)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想,不能碰火,碰火会烫伤自己,我们要合理利用火,辩证的看待火,这时就上升到理性认识。
(1)当苹果砸中我们,首先会感觉到疼,这就是感性认识。
(2)当我们冷静下来,会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经过探究会发现,苹果会落地时因为万有引力,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注意: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思考:感性认识=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正确的认识?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容
形式
阶段
特点
联系 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更需要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认识“大变局”,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习近平
3.思维方式及意义
(1)类型: 战略思维、 历史思维、 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2)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历史思维: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辩证思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创新思维: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底线思维: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1.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
2.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指导现实工作。
3.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4.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5.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底线思维
战略思维
历史思维
辩证思维
创新思维
下列属于哪类思维方式?
1.思维具有个体差异性
观看下图,你看到了什么?
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思考:“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二、思维的特征
依据科学知识就会知道
速度为11km/s
人们同时看到一流星和一艘宇宙飞船,能直接感知谁的速度快吗?
速度为11.2km/s
思考: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不同于感觉,强调由已知—未知;感性—理性)
①原因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②含义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
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正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
③作用
④启示
2.思维的共同特征
多积累知识和经验,加强记忆能力。
水果
苹果
水蜜桃
菠萝
寓于
寓于
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含果酸,糖类,多汁,味甜等)
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共性
个性
2.思维的共同特征
(2)思维具有概括性(舍去现象,把握本质;强调由具体——抽象)
①含义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②作用
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说一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幅图案会被解读
出多种含义?
猜猜他(她)是谁?
图中既有少女的形象,也有老妪的形象。
思维具有能动性。思维受主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同,对被观察的对象的加工就会不同,因而形成的认识也会不同。
2.思维的共同特征
(3)思维具有能动性(双重性)——再加工、再创造
①含义: 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②表现: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认识对象
(感性材料)
思维能动的加工
理性认识
(正确和错误之分)
特征 间接性(强调由已知—未知;感性—理性) 概括性(强调由具体—— 抽象,即总结) 能动性(强调再加工,再创造)
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
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知识整合】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实践
基础、决定
认识
正确的认识
促进
实践
错误的认识
实践
阻碍
反作用于
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毛泽东
思考:结合这段名言,谈谈如何理解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3.实践与思维的关系
(1)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2)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本框小结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的含义
思维的特征
思维与人
思维的含义
思维风格的差异
思维的共同特征
广义和狭义之分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思维的方式
类型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意义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思维和实践的关系
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 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主要是指( )
A.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B.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C.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D.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B
达标训练
2.《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意为观察屋堂下的太阳和月亮的影子),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体现了思维的( )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③能动性 ④艺术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达标训练
3.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而思维却可以帮助人们突破这一天然界限。这种观点表明思维具有 ( )
A.概括性 B.能动性 C.间接性 D.预见性
C
4.锯刀锯木,其温度在升高;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在这些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大量物质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这说明 ( )
A.不同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
B.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一定相同
C.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D.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D
达标训练
5.环顾世界,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透过形形色色的国家现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国家的本质: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一思维过程表明( )
①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②思维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③这里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是指感性认识
④这里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是人们认识的高级阶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达标训练
6.古代没有照相机,当捉拿一个犯人时,只能请画师画出犯人的画像。画师会依据目击者回忆的犯人的体貌特征加以揣摩,画出犯人的画像。因此,很容易出现犯人的画像与其真实样貌差别甚大的情况。这体现出( )
①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②人的思维具有能动性的特征
③人的思维活动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④人的思维活动能够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达标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