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新课导入
这是山东嘉祥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局部)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学习目标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及其思想和教育成就。
知道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
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dān)
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
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相关著作:
  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爱戴。
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政治思想:
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
他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成就: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学说与《论语》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他的思想被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代表人物: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他的思想被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墨家
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的思想集中保留在《墨子》一书中。
提倡节俭
道家
代表人物:庄子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著有《庄子》一书。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
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非
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兵家
代表人物: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
《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提倡“仁”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节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
庄子 战国 人应该顺其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建立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兵家 孙武 春秋 《孙子兵法》;军事理论
课后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春秋无义战 D.仁政
B
2.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B
3.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 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B
4.以下几种主张,属于老子的思想是( )
A.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B.主张“春秋无义战”
C.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
互转化
D.提出“仁”的学说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