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教案)

资源简介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书的重要意义,提高阅读兴趣。
2.学会有选择地读书,提高对书籍的辨别能力,提高阅读的品位。
3.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和读书方法。
4.学会和他人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感受,提高读书水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你换阅读吗?你看过这些书吗?
你喜欢读哪些类型的书籍?
课外阅读时,你会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爱读书,了解国民阅读状况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相关专业机构在这一天会发布上一季度的国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阅读“资料一”“资料二”,根据其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1.仔细阅读“资料一”,尝试用三段文字分别表述每个图表所包含的内容,注意用语准确、简明扼要、层次清晰。
写好后,组内交流,修改完善,形成一份比较完善的文字稿,在班上展示。
知识链接:如何分析图表数据
(1)理解图表类型
条形图:用于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
折线图:显示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趋势。
饼状图:显示各部分占整体的比例。
散点图:用于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观察图表元素
标题:明确图表的主题。
轴标签:了解横轴和纵轴代表的数据。
图例:理解不同颜色或形状代表的类别。
数据点:直接从图表中获取的数据。
(3)分析图表内容
数据趋势:观察数据随时间或类别的变化趋势。
数据分布: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数据关系: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
预设:
(1)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增幅稍高于纸质图书阅读率。
(2)年国民阅读量保持总体稳定,通过“听书”和“视频讲书”方式读书成为新的阅读选择。
(3)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手机移动阅读成为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别设计“2021、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和“2022年我国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的图表,准确、直观地呈现资料中的文字信息。
资料链接:
2022年我国0至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4.2%,较2021年的83.9%提高了0.3个百分点。2022年我国0至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14本,比2021年的10.93本增加了0.21本。
从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来看,2022年0至8周岁儿童图书阅读率为73.5%,较2021年的72.1%提高了1.4个百分点;9至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为99.2%,较2021年的99.1%提高了0.1个百分点;14至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90.4%,较2021年的90.1%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从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量来看,2022年我国14至17周岁青少年课外图书的人均阅读量最大,为13.15本,高于2021年的13.10本;0至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56本,高于2021年的10.33本;9至13周岁少年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32本,高于2021年的10.21本。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2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预设:
3.阅读“资料一”和“资料二”,你能从中看出规律或问题吗?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预设:
数字化阅读倾向进一步增强,听书习惯逐渐养成。
纸质图书仍然是最受欢迎的阅读形式,超过四成的国民想读纸质图书。
0—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能力平稳提升,阅读率和阅读量均较往年有所增加,青少年人均阅读课外书超过13本。
手机阅读等“轻阅读”占用阅读时间越来越长,深度阅读有待加强。
第2课时
活动二:读好书,分析自身阅读实际
青少年时期是阅读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阅读将为你的一生奠定基础。2023年,相关部门颁布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这份方案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在这些方面,你和你的同学做得怎样呢?
1.开展问卷调查。
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仔细阅读“资料三”,看看你们小组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补充在问卷中。
亲爱的同学:
基本信息
你所在的年级……
你的性别……
1.你平均每天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是……
2.你每年的阅读量是……
3.你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
……
11.你选择读物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全班汇总、讨论新补充的问题,最后统一制订一份完整的调查问卷。把问卷打印出来,或利用网络问卷调研平台,做成电子问卷。
第三步: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分别在初中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相同比例的同学,邀请他们填写问卷。
2.分析调查数据
预设:
阅读态度与习惯、阅读内容、阅读方法……
3.制定读书计划。
制定一份自己未来一年的读书计划。
注意:包含阅读量、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方式等要素。
预设:
阅读量
1.年度阅读总量:15本书
2.每月阅读量:至少1本书
3.每学期阅读量:至少7-8本书
阅读时间
1.每天阅读时间:至少20分钟
2.每周阅读时间:至少2.5小时
3.每月阅读时间:至少10小时
阅读内容
1.经典文学作品:5本,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2.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3本,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资治通鉴》。
3.科普读物:3本。如《昆虫记》等。
4.成长励志书籍:2本,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5.古诗文选读:1本,如《唐诗三百首》。
6.其他:1本
阅读方式
1.纸质书籍:主要阅读方式,保护视力,便于做笔记。
2.电子书:辅助阅读,适合查找资料和阅读短篇文章。
3.听书:在适当场合,如休息时,听一些有声读物。
实施策略
1.制定每月阅读计划,明确阅读书目和时间安排。
2.每本书阅读完成后,撰写简单的读后感或书评。
3.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分享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4.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读书活动,拓展阅读视野。
5.定期检查阅读进度,必要时调整阅读计划。
活动三:善读书,共同研讨促进阅读
1.各小组将本组发现的阅读方面的共性问题提交给老师,师生合作从中选择两三个,在全班召开一次讨论会。大家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
预设:
缺乏阅读的兴趣或动力、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不集中、阅读习惯不良、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或习惯、阅读后记不住内容,或不擅长做笔记、阅读材料选择不当、阅读焦虑、阅读资源获取困难、阅读反馈缺失。
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想一想,你是否存在这些阅读问题?
2.有许多名家对于读书发表过精彩的论述。阅读“资料四”,并自主搜集其他有关阅读的论述,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理解,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反思、改进自己的阅读。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读书杂谈》
3.名人读书经验
韩愈的“提要钩玄”读书法: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陆游的有的放矢法:
“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不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朱熹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毛泽东的四多法: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
例如,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毛泽东先后读了十七八遍。在读《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及唐宋诗词的时候,常常要求自己要达到背诵的程度,并且要精深了解,透彻领悟。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读了至少四五遍。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哲学和党史类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像《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10遍以上。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他还跟人说,《红楼梦》要读过5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
华罗庚的“厚薄”法:“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4.基于以上活动,结合“资料夹”中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400字。以下题目可供参考。
我的读书计划、一种值得提倡的阅读方法、怎样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这种阅读习惯要不得、营造良好阅读风气的几点建议、谈谈读书之乐。
三、活动小结
在这次活动中,我想大家应该都有所收获,老师也收获不少。请大家结合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谈谈自己的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