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梅岭三章》(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梅岭三章》(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资源简介

15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诗的小序和正文,理解并概括诗歌内容。
2.品析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体会诗歌中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难点:品析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师问:同学们,你们是否听过“绝命诗”?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将军也写过一组绝命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梅岭三章》。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元帅诗人】
《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幽兰》: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理解题意
(1)理解标题
预设:
“梅岭”,即大庾岭,是诗人当时被围困之地。
“章”字,原意是乐曲告一段落。三章,就是三首,并且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整体。
(2)齐读序言,说一说你从小序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
时间:一九三六年冬
地点:梅山
缘由: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导入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4)《长征》
最终制定的那份“走留”名单是一个永远的悲剧话题。其悲剧性在于,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知道,留下来便意味着九死一生。——王树增《长征》
这位后来成为新中国外交部部长的红军将领能够生存下来,无论在革命者的意志上,还是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上,都是一个奇迹。——王树增《长征》
目标导学二:初读诗歌
(一)齐读。注意节奏,读好韵脚。
1.范读音频展示。
朗读指导:
(1)四三停顿,平长仄短,韵脚读音拖长。
(2)第一章押uo韵,音调高亢开阔。第二章押an韵,音调高平昂扬。第三章押a韵,音调沉稳坚定。
(3)读重要意象时,可以适当重音或者略微停顿。
(二)自由朗读三首诗,试着读出节奏。
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其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其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第2课时
目标导学三:品读诗歌
(一)品读第一章
1.借助注释,说一说第一章的大意。
预设: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
2.诗中的哪些意象让你印象深刻?请你圈出来。
预设:
泉台: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旌旗:旗帜的总称,借指军士。
阎罗:阎罗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借指凶恶残暴的敌人。
3.从这几个意象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或形象?
按格式回答:从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的形象。
预设:从中,我读出了一个至死不渝、血战到底的形象。
4.请你从字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诗。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预设:
①“招”:招集,表现出把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的气概,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②“斩”: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强烈表现了诗人对“阎罗”的憎恨。
5.小结
利用以上方法,分析第二、第三章!
品读温馨提示:
①本章节的大意是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意象用得精妙?妙在哪里?
③用以下句式说话:从_____中,我读出一个_____的形象!
(二)品读第二章
1.内容
预设: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2.意象
预设:
捷报:胜利的消息。
纸钱:冥币。
这是诗人对战友们的嘱咐。
3.形象
预设:从中,我读出一个乐观、坚信革命终将胜利的形象!
3.炼字
请你选择诗中任意一个词语进行赏析。
预设:
①“正”从时间和程度上反映了往日斗争的漫长、艰苦,也流露出一个革命者回顾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
②“须”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即使牺牲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也丝毫不会改变。
③“多”表达了对同志、战友的无限希望。
④“飞”想象捷报的多与快,描绘出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期盼与坚信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和“飘”“传”替换比较)
4.手法
“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头悬国门”的典故】
(伍子胥)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到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
预设:用典,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 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借伍子胥忠于国家,至死不渝的典故,以此自比,展现甘为革命牺牲,坚信革命必胜的情怀。
(三)品读第三章
1.内容
预设: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2.意象
预设:自由花——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3.形象
预设:从中,我读出一个献身革命,不怕牺牲的形象!
4.炼字
“人间遍种自由花。”的“遍”字妙在哪?
预设:“遍”表示到处都有。处处开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的境界,也是诗人最终希望达到的革命胜利的愿景。
遍种的“自由花”这个意象,更是反映出了诗人内心对战争必胜的信念,也体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目标导学四:思考探究
1.对比阅读这三章诗,分析作者这样排序的妙处。
预设:
第一章: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至死不渝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给同志。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2.作者笔下的意象充满鬼神之说,违法了生活常识和理性逻辑,应该如何理解“无理而妙”的抒情?
预设:陈毅是一名唯物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对于鬼神之说并不信服。但是文章中的“泉台”“阎罗”等意向,以及“捷报飞来当纸钱”等句,都是作者坚定信念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是面临生死抉择时,豪迈的抒情表达。
目标导学五:写作特色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章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章、第三章联想“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
如:第三章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
“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原是古代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四、课堂小结
此诗以“旧体”写“新意”,展现了一个革命者身陷绝境时从容镇定的英雄本色,表达了诗人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这组诗歌,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上则文白相间,一向被看作以旧诗形式抒写革命情怀的成功之作。我们在体会诗人崇高的精神的同时,也应以实际行动回应诗中的爱国主义感召,坚定理想和信念,不断前进,奋发向前!
五、课后作业
1.背诵三首诗。
2.拓展阅读:课下阅读鲁迅的《自嘲》《自题小像》,郭沫若《赠陈毅同志》等诗。
(1)基础作业:摘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诗句,并做批注。
(2)综合演练:结合几首诗歌及创作背景、时代背景,自选角度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赠陈毅同志
郭沫若
一柱南天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
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
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六、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一、回首征程 革命到底的凛冽正气
二、勉励战友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三、展望未来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这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三首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
不足之处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进行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