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 诫子书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重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难点: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提升古典文学素养。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1.导入在浩如烟海的综艺节目中,老师唯独对黑龙江卫视推出的《见字如面》情有独钟。这一档以明星读信为形式的朗读节目如一泓清泉,汩汩的流淌于听众的心田。如果老师能有幸站在这个舞台上,我会选择读哪一封信呢?预设:生:《诫子书》。师: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封信?生:“书”是“信”的意思。2.引入标题(1)齐读标题,说说哪个字能体现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2)“诫”是什么意思?“言”者,用语言来表达;“戒”,双手执戈,保持警惕,“警惕”是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保持警觉。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惕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学习之后,回答问题。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2.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3.写作背景诸葛亮的《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享年54岁。北伐前的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北伐中,54岁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词谆谆的《诫子书》。写《诫子书》之前,他在征伐武功县时给兄长诸葛瑾《与兄瑾言子瞻书》中可以看出些端倪:“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诵读家书之情韵1.认真聆听范读,注意生字词和节奏。2.有情韵地诵读课文感受浓浓父爱!诵读锦囊:①弄准字音,划好节奏。②关注特殊句式及标点,把握重音与语调。③揣摩情感,融情于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目标导学二:译读家书之深意1.请小组合作,结合课本注释,解释信的内容,体悟父亲殷殷教诲。译读锦囊:①圈点重要(“”表示)和不认识或不理解(“ ”表示)的词语。②组长收集疑难词语,分工查找,标记词意。③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2.结合注释,疏通大意。(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①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②静: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③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①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②明志:明确志向。③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④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①广: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励精:振奋精神。④险躁:轻薄浮躁。⑤冶性:修养性情。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①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②意:意志。③去:丧失、消失。④遂:于是。⑤枯落:凋零,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⑥接世:对社会有贡献。⑦复:又。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目标导学三:解读家书之智慧1.书信是传递情感的最好载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除了告诫和劝勉,你还读出了诸葛亮对儿子的什么情感?预设:齐读课本“预习”。——“期望”。2.诸葛亮期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词来回答。预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德才兼备的人。3.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怎么做,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结合原文探求君子之道。预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以广才。①如何养德?怎样理解“静”和“俭”的含义?预设: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②以静修身,以俭养德,那才干又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找到与“才”相关的语句,并分析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预设: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志(静)——学(静)——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的是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双重否定,强调了“静”的价值。③除了立志和学习两个条件外,成才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预设: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说一说,在成才的三个条件中,哪一个对你最重要?预设:自由回答。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立志,之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目标导学四:怀读家书承家风1.诸葛亮谆谆教诲,告诉儿子如何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殷殷期盼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最能体现他期盼之情的是哪几句?怎么读?预设:“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这个句子中,我们能否发现诸葛亮期望儿子成为君子的最终目的?预设:“接世”——贡献社会。2.诸葛瞻最终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没有如父亲所愿?知识链接:诸葛瞻成年后,官至尚书,加军师将军,他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公元263年魏国魏国攻打蜀国,魏将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若降者必为琅琊王”,诸葛瞻怒斩来使,其子诸葛尚和他一同为国捐躯,战死沙场。3.代代相传的君子之范,志存高远,高傲气节,一门忠孝。他们究竟在传承什么呢 预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君子之风啊!4.读了诸葛亮这封家书,你也一定有许多的收获,试着说一说。预设: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小结:诸葛亮不仅是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同时他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慈父。诸葛家族三代忠臣,正是源于对良好家风的传承。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慈父形象。四、思考探究1.本文篇幅短小,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说理完备。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述的?预设: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阐发“静”的价值。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先正后反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面论述“淫慢”险躁”的害处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反面论述,勤奋惜时,奉献社会。2.诸葛亮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怎样理解文中的“静”?预设:①“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②“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专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五、课堂小结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并珍惜时间,字里行间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五、推荐阅读书信都是有情物,化为声音最动人。如果有一天,你也站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你会选择读那一封信?“云中谁寄锦书来”,老师推荐大家课后阅读两本书,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触动心灵的那一封信,站在属于你的舞台上,做一个最棒的朗读者!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2.诸葛瞻读完父亲的信后,作何感想,请代他给父亲写一封回信。七、板书设计诫子书静 俭君子 接世立志 学习 惜时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还缺乏法文言文知识,先让学生自主翻译,老师再引领强调的教学思路是可取的。分析文章时结合内容详细设置问题,带动学生理解,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不足之处 为了增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最好把文章的重要词语做一下分类整理。最后如果让学生谈谈对惜时勤学的认识,是否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