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结合地形观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与相对高度。2.结合地形观察,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平原、高原、盆地等陆地基本类型的图片。设问: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新知讲解】等高线地形图过渡:有一种地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等高线地形图,它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各地地形,海拔高低、面积大小非常清楚。学习等高线地图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什么是等高线。板书:1.等高线和等深线讲述: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定义。播放:视频《何为等高线地形图》辅助学生理解。提问:等高线有哪些的特点?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学生:读教材图3-31,分组讨论。明确:①同图等距,同线等高;③等高线都闭合,除陡崖外,不相交,不重叠。③线密坡陡,线稀坡缓。过渡: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有很多,可以判断地表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判断山体的部位。其中,掌握判断山体部位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接下来,我们就逐一来学习这些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状特征。板书:3.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讲述并展示图片:山顶(山峰)——等高线闭合分布,中间高,四周低。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活动:读图3-33,完成教材中相关任务。过渡:等高线地形图存在自己的不足,那就是高低起伏不够直观;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等。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给它来“化个妆”,上个色,这就变成了另一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图。二、分层设色地形图展示:分层地形图。提问:请你找一找着色规律。绿色,黄、褐色,白色,蓝色分别表示什么地形?请你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学生自由发言。板书:着色规律、优缺点等讲述: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着色规律及优缺点。 【课堂练习】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1.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 A.457米 B.400米 C.531米 D.398米2.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谷 B.鞍部 C.山顶 D.山脊3.图中序号所在地坡度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4.2023年国庆期间,老君山景区迎来八方游客,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下图为老君 山等高线示意图与金顶景观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图中等高线图的等高距是___________。(2)到达老君山乘坐索道上山,从“上行”处乘索道到达“下行”处,计算索道爬行的高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等高线图中山顶和鞍部的位置,分别用R和S表示。(4)估算出“金顶”位置的海拔高度?(5)若甲、乙两条线路是从老君山攀登到金顶的线路,其中视野较好,适合欣赏美丽山色的是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6)当地政府计划在老君山开发漂流项目,你认为图中甲、乙两段哪段较适合,并说明原因。(7)图2为金顶景观图,游客也可选择沿景区道路攀登到金顶,景区道路多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型迂回,请说明这样修建的原因。(8)绘制老君山景点A到B的地形剖面图,并描述景点A到B沿线地形的起伏状况为 。答案:1.A 2.D 3.D4.(1)200米 (2)800—1000米 (3)略 (4)2000—2200米。 (5)乙 乙处为山脊,中间高,两侧低,视野好。 (6)甲处,甲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易发育河流,便于开发漂流项目。 (7)道路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或穿越等高线较少),坡度缓,修建难度小且行进更安全。 (8)先升高后降低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要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运用,提高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板书设计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一、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和等深线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3.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二、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规律、优缺点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