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课时设计课题 敬畏生命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依据2022版课程标准“健全人格”核心素养中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要求,以及“责任意识”核心素养中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的意识与能力的要求,以上依据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敬畏生命。学习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本节课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和他人、社会和人类生命的关系,培养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进一步激发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学习目标确定 政治认同:懂得生命的特点,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树立正确生命观。 健全人格:学会善待身边的人,培育珍爱生命、友爱互助的人格。 道德修养:能以恰当的方式珍爱他人生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修养。 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评价设计 在核心价值引领方面:以情境为统领,以问题为引领,在交流体验中凝聚核心价值。如“你的内心有何感受”“他们的做法是不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他们对待生命是怎样的态度?这种态度来源于哪里”。 在关键能力培养方面,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觉悟入手,通过“引悟结”探究式教学逻辑,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情境中的事件,有效引领学生体会生命是脆弱、艰难的,又是坚强的、有力量的、崇高的、神圣的,感受对生命的敬畏。 在必备品质锤炼方面:通过体验活动感悟知识,如向乘务员赵阳、落坡岭居民、武警学习敬畏生命的做法,提升品质,通过“三行情书”等方式拓展认识、检验品质。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期待已久的北京研学之旅终于来啦!在老师的带领下,班级49名学生组成研学团,准备前往北京开展为期五天的研学活动。下午17:09我们一起乘坐上由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k396次列车,全程耗时16小时21分钟,到达时间为隔天早上9:30,列车共有976名旅客和24名铁路工作人员。 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即将开展的研学活动都非常激动兴奋。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列车进站播报,让学生仿佛置身在列车上;通过欢快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情境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此趟研学之旅。环节二:讲授新课请课代表担任小小导游:介绍研学之旅的行程 【教师提醒】要文明乘车,不得大声喧哗,观看影音视频时请佩戴耳机或者调整手机至合适音量,注意不能踩踏座椅和乱扔垃圾。 教师观察学生在列车上干什么 课代表上台介绍活动意图说明:抓住教育契机,将“文明乘车”的意识渗透到学生心中,适时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第一目:《遇险停车》 多媒体展示情境:由于暴雨影响,此时洪水湍急、山体坍塌、铁轨枕木破碎、道砟散落,列车停运,物资紧缺、通讯工具断网。 【教师提问】 此时大家的心情如何? 【教师提问】我们在紧张害怕些什么? 【教师归纳】从同学们中的担心,我们可以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这时候生命无比脆弱、艰难。 学生交流与分享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描述所处环境的恶劣,营造紧张的氛围,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紧张害怕,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在老师的安抚下,研学团孩子渐渐入睡···在同学们入睡的时候,清晨5点乘务组冒着大雨,踩着泥泞,小心翼翼地避开塌方地段,来回多次,前往站内采买并搬运回了食品饮水1200余件。 不知睡了多久,同学们被一阵骚动吵醒,只听见一个声音哽咽喊话: 多媒体播放视频:乘务员赵阳列车上的喊话 思考: 1、听完乘务员的话,你的内心有何感受?(用一个词描述) 你认为喊话的乘务员内心害怕吗? 乘务人员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安抚乘客、搬运物资呢? 多媒体播放视频:乘务员赵阳的采访 4、冲锋在前是不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 观看视频,思考归纳并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分析乘务员赵阳的喊话和采访,紧扣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自己和他人生命同样重要。第二目:《安置落坡岭》 第三天中午12时许,由于落坡岭水库水位上涨,我们被疏散至落坡岭社区避险。从K396次列车转移到安置点的那段路程特别难走:暴雨不断,路又漫长,遇到上坡,水一直往下流,淤泥也特别多。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难走的路,你想走吗? 【教师归纳】不想走,但为了摆脱这个困境也不得不走,老师肯定了大家的表现:大家都咬咬牙,互相鼓气加油。 走到了社区的图书馆,没有床,大家在桌上或打地铺休息。 分配食物时,同学们帮助老师管理队伍,吃过饭,抢着收碗筷、整垃圾、铺毯子。 【教师提问】这时候同学们的表现可以体现出生命有什么特点? 【教师归纳】生命这时候已经不是脆弱的、艰难的,而是坚强的,充满力量的。 笔记区: 1、为什么要敬畏生命?/为什么生命至上? 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③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学生交流分享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学生自己面对困境坚强的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多媒体播放视频:落坡岭社区书记的发言 【教师提问】视频哪一句话让你印象最深刻? 【教师提问】 1、落坡岭居民是如何保护旅客的? 2、我们想对居民说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师归纳】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第四天下午,武警40名突击队员经过4小时徒步到达落坡岭车站,将救援物资送到乘客手中。 【教师提问】武警的到来你的内心感受如何? 观看视频进行探究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活动设计意图:分析落坡岭社区居民的感人之举,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生命与他人休戚与共,要关怀他人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第三目:《走出安置点》 第五天,研学团在武警的带领下,从落坡岭安置点徒步12公里,向外转移。 【教师过渡】在走出安置点的路上,我们面临了一个个又黑积水又多的隧道,也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悬空轨道,只有枕木和铁轨,下面是空的,四五米高,但这一路始终有武警官兵的鼓励和护送。这些是我们所经历的,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救援转运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武警尽全力保护旅客,他们对待生命是什么样的态度?这种态度来源于哪里? 【教师归纳】武警敬畏、珍视生命。他们选择了这份职业,就选择了这份职业背后肩负的责任——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来源于内心自愿的选择。 思考并回答问题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向武警学习,立志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并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敬畏生命的理念落到实处,过道德的生活。第四目:《脱困,再启程》 徒步十几公里后,研学团时隔四天的意外旅程终于到站了。被救后,我们都特别激动,“这是一场冒险精神的研学”“感受到了来自特别多的温暖”。家长们都十分着急,早早地来到车站等我们。我们见到了爸爸妈妈,搂抱着爸爸妈妈宣泄着这几天堆积的情绪。 【教师提问】 1、你想要继续玩还是和爸爸妈妈回家? 2、我们经历了未知、恐慌之后,为什么选择继续研学旅行? 3、重新出发的我们还是当初的我们吗? 学生交流与分享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和体会,让学生更全面地感悟生命的意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角色扮演:我们乘坐了另外一趟到达北京丰台的列车,在到达北京的那天晚上,我们去逛了北京的古城,在古城街头我们看到了一位琴师正在拉二胡,旁边放着一个供人打赏的箱子,周围人来人往。行人欣赏完表演,有不同的做法。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学生上台表演,表演完询问几位扮演者和观看者的感受。 【教师引导】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无论是对待街头的琴师还是对待同学,我们都要尊重、关注、关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因为他是街头表演者就漠视他人生命,要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 笔记区: 2、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①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②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 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学生模拟情境并思考不同行人的做法带来的不同感受活动设计意图:既能考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要尊重、关爱、善待身边的人。环节三:课堂小结本次研学之旅给我们上了生命之课,边走边看,边看边学,我们学会了敬畏生命。在这趟旅程中我们秉持生命至上理念,知道了为什么要敬畏生命,懂得要与周围生命休戚与共。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研学任务:这一路我们感受到了特别多的温暖,请你写一封“三行情书”,以表谢意。 (教师提供两个示例)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以真实的案例——K396次列车停运研学团的105个小时为情境,以“情”感染学生,以“境”激发学生。带领全班学生组成研学团,乘上此趟列车开启研学之旅。让学生走进此趟列车获救过程的情境之中,获救过程中乘务组、落坡岭居民、武警给予研学团的孩子许多帮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上了生命之课。研学团的孩子平安脱险后,继续乘坐上另外一辆开往北京的列车,在研学之旅中看到了不同人对待街头艺人的不同做法,由此引发学生对待他人生命态度和做法的思考。这节课按照灌输式和启发式相统一的原则,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主动思考领会敬畏生命的原因和做法。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不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采用情境教学法,带领学生置换到真实发生的案例中。上课方式较为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和领会,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注重捕捉回收学生生成性资源,使更多学生有所收获与成长。 改进:中学生讨论生命话题本身就有点沉重,今后应在问题的设置上更细致化、深刻化,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上应再多样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