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气温和降水 教案 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气温和降水 教案 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
1.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3.判读等降水量分布图。
4.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3.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
4.依据图示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展示图片:东北地区雾凇、海南岛椰风海韵。
提问:你能说这些地区有什么特点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哈尔滨是寒冷的气候;海南岛是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这些不同的景观是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新知讲解】
一、气温
展示图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
提问:什么是气温?用什么来表示?用什么来测量?
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 C)来表示,用温度计测量。
学生:阅读教材P87 气温的测定。
提问: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几次?分别在哪个时间段测量?
学生代表回答。(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分别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
提问: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学生回答并计算)
明确:该将一天中4次测得的气温累加起来,除以4,得到的值就是日平均气温。
引导学生思考: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呢?(学生回答)
明确: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得到日平均气温;一个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到月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到年平均气温。
展示:某地气温曲线日变化图
提问:该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几时?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几时?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是多少?(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该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是29.7度,出现在14时;最低值是24.5度,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是5.2度。
引出概念: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气温月较差——一月中最高日均温与最低日均温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之差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什么是等温线?世界上最热的大洲是?最冷的大洲是?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
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等温线是指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世界上最热的大洲是非洲;最冷的大洲是南极洲;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亚洲。
读图活动1:
提问:等温线的数值,从赤道到两极是如何变化的?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读图活动2:
提问:同纬度的陆地,A和B哪个气温高?哪个气温低 为什么?(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同纬度情况下,B气温高;A气温低。
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到A地区是青藏高原。
明确: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导致气温低。
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冬季,陆地上等温线向哪儿凸出?海洋上向哪儿凸出?陆地和海洋比较气温有何不同?(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冬季,陆地上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海洋上向高纬凸出。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展示: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夏季,陆地上等温线向哪儿凸出?海洋上向哪儿凸出?陆地和海洋比较气温有何不同?(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夏季,陆地上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上向低纬凸出。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总结:
规律一: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规律二: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规律三: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相同。夏季,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于陆地。
降水
展示:降雨、降雪、冰雹图片
提问:什么是降水?
学生代表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播放:《降水的形成》视频
提问:降水的形成条件。
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并形成降水。
提问:你知道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吗?(学生回答)
明确:降水的主要类型有三种: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展示:对流雨的形成过程动画
讲解:对流雨的形成: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其特点为:一般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雷电。
展示:地形雨的形成动画
讲解:地形雨的形成: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其特点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拓展延伸:
提问:拉萨和乞拉朋齐只有一山之隔,乞拉朋齐是世界雨极,可拉萨的降水却并不多,为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明确:乞拉朋齐位于迎风坡,降水多;拉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展示:锋面雨的形成动画
讲解:锋面雨的形成: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其特点为一般强度小、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总结:
降水类型 成因 分布地区
对流雨 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赤道地区
地形雨 湿润空气沿山坡爬升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被抬升 沿海地区(我国东部)
提问:降水量是怎样测定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用雨量器测量,单位是毫米(mm)。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
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提问:了解了等温线,你知道什么是等降水量线吗?(学生回答)
明确:等降水量线就是地图上将年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读图活动1:
提问: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 (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读图活动2:
提问: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和西岸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读图活动3:
提问:中纬度的亚欧大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哪里降水多?哪里降水少?(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总结: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纬度位置
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海陆位置
回归线穿过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风向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地形因素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气温和降水是影响气候的两大要素,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将气候资料通过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直观的形式来表示。
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下面重点学习我们最常见的气候资料图——坐标图
读图:乌兰巴托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昆明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
观察: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曲线和柱状图分别表示什么?(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横坐标表示12个月份,纵坐标左侧表示气温刻度,右侧表示降水刻度。曲线表示各月气温的变化,柱状表示各月的降水量。
绘图:
1.标记月份
2.标记气温数值和单位
3.标记降水数值和单位
4.描点
5.描气温曲线
6.绘降水柱状图
学生按照步骤开始绘图。
析图:
气温曲线:一是月均温:大于20℃为炎热;0℃至20℃为温和或凉爽;0℃以下为寒冷。二是看曲线弯曲程度,曲线弯曲程度的大小表示温差的大小。
逐月降水量:分析降水的时间分配。分为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少雨或均匀。(判断多雨或少雨的标准:大于100毫米为多雨、50至100毫米为湿润少雨、50毫米以下为干燥)
提问:试分析乌兰巴托和昆明的气候特点。(学生分析并回答)
明确:乌兰巴托: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
昆明: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四季如春),降水集中在夏季。
提问:你会分析气候特征了吗?(学生回答)
明确:分析气候特征主要是三方面:气温、降水和二者的配合情况。
【课堂练习】
1.一天中, 陆地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 )
A.2时左右 B.正午12时 C.下午1时左右 D.14时左右
2.重庆海拔约260米,7月平均气温为28℃,峨眉山海拔约3000米,计算峨眉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约为多少度?( )
A.11.5℃ B.44.4℃
C.26.3℃ D.29.6℃
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纬度,高山高原的气温高于平原
B. 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C. 夏季,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地区
D. 世界年平均气温是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当地某月全部六次降水过程,当地全年平均降水量约530mm,并记录了降水量,如下表。据此回答4~5题。
日期 3日 5日~6日 10日 21日 24~25日 29日
降水量 15mm 21mm 25mm 13mm 35mm 41mm
4.该地当月降水量为 ( )
  A.150mm B.25mm C.5mm    D.530mm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兴趣小组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温度计和气压计
  B.相对全年平均来说,该地当月降水量较少
  C.该地当月下旬降水较多、强度较大
  D.该地当月降水分配很均匀
6.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极地区降水多 B.赤道地区降水多
C.回归线附近降水多 D.内陆地区降水多
7.某山区设立了四个降水测量站,其中所测年降水量数据最大的是( )
① B.② C.③ D.④
某地7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位于____(南/北)半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南北方向温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方面的差别。
(3)A、B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地。由此判断A、B两地哪一个是海洋____。
(4)若A、B均在陆地上,则两地温度的不同是由于_______方面存在差别。若A、B一个在海洋、一个在陆地,则____地位于陆地。
答案:
1.D 2.A 3.D 4.A 5.C 6.B 7.B
8.(1)北 气温向北逐渐降低 (2)纬度 (3)A B (4)地形 A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方面的内容。包括气温的测定、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的主要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通过读图、绘图、析图,学会描述各地的气候特征,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概念、观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1)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2)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于陆地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气温低
三、降水:概念、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类型、降水量的测量
四、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