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孔子的智慧,人生的指引——《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一】《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导入设计二】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任务驱动1.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2.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3.解题《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4.层次结构全文有十二章: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理论论证)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理论论证)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理论论证)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对比论证)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对比论证)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对比、理论论证)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理论论证)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比喻论证)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举例论证)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理论论证)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理论论证)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用。(举例论证)(三)通读全文,梳理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敏于事而慎于言【解析】敏:古义,勤勉;今义,敏捷请事斯语矣【解析】事:古义,实践;今义,事情质胜文则野【解析】文:古义,华美、文采;今义,文章、文字文胜质则史【解析】史:古义,浮夸、虚饰;今义,历史小子何莫学夫《诗》【解析】小子:古义,学生;今义,男孩譬如平地【解析】平地:古义,填平土地;今义,平坦的地面2.通假字知者不惑【解析】知:通“智”,智慧3.词类活用就有道而正焉【解析】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见贤思齐焉【解析】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解析】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中天下归仁焉【解析】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譬如平地【解析】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4.虚词(1)而连词,表并列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承接 就有道而正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示假设,如果 人而不仁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反问,难道 而由人乎哉 助词,相当于“的”,用在定语后置句中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2)焉语气词,置于句末,表示肯定、陈述语气 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见贤思齐焉(3) 已语气词,置于句末,相当于“矣” 可谓好学也已动词,停止 死而后已(4)如奈,怎么 如礼何动词,像 譬如为山(5)何疑问代词,怎么办 如礼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小子何莫学夫《诗》(6)以介词,把 仁以为己任(7)为动词,当作 仁以为己任动词,做 譬如为山,此处代指堆土成山动词,是,表示判断 克己复礼为仁(8)也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判断语气可谓好学也已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止,吾止也(9)其代词,它的请问其目副词,表示揣测,大概其恕乎(10)之代词,它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助词,补足语气,无义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5.句式(1)状语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勿施于人(2)宾语前置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判断句止,吾止也往,吾往也克己复礼为仁(4)定语后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5)省略句可谓好学也已黼黻直道最寂寥二、点津导学(一)巴黎盛会尊儒家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那么,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十二章》。(二)花开两朵表一枝1.研习“学习”专题(1)提问:孔子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他会告诉我们应当该如何“学习”?“学习”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为了更方便地找到相关内容,请同学们先给各章标上序号。)(2)依次学习第5、4、7、9、11、12章学习第5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提问: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习要注意什么呢 明确:“罔”是“迷惑”的意思;“殆”有两个意义,一个是“疑惑”,一个是“危险”,这里解释成“危险”似乎更好。这一章告诉我们,学习是要思考的。思考是学习的孪生兄弟,如果没有思考,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学习第4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提问:这一章从哪个角度讲学习的 明确:“故”是指旧的知识,“新”是指新的理解、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一章是从学习方法(温习)的角度讲学习的。追问:温故知新就可以当老师,当老师哪有那么容易啊?【投影】温习过去,以知道未来,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李泽厚《论语今读》)小结:从小的方面讲,我们每天做到温故知新,就可以当学习的主人,也就是当小老师了;从大的方面讲,温习历史,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3)学习第7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提问:这一章主要讲学习哪三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是“知之”,第二层是“好之”,第三层是“乐之”。追问:“知之”“好之”“乐之”有什么区别 【投影】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朱熹《论语集注》)教师翻译后小结:只有到了“乐之”这个层次,学习才变得轻松有趣、欲罢不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第9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学生补出“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的“择”字)提问:这一章是从哪个角度讲学习的 明确:学习的态度。追问:不善者哪有可学之处 【投影】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明确:即便是不善之人,也是一面镜子,我们要看出他身上的缺点而加以改正。学习第11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提问:这是从哪个方面说学习 明确:志向。追问:这一章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方面说明匹夫之志比三军之帅还要重要,另一方面说明学习也要一个统帅,那就是志向。学习第12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提问:你觉得子夏是孔子的好学生吗 明确:从内容看,子夏是孔子的好学生。因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内容,孔子都讲过了。“博学”对应于第4章的“温故而知新”,“笃志”对应于第11章的“匹夫不可夺志也”,“切问”大体对应于第9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近思”对应于第5章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内容简直是对前面四章内容的总括。当然,也可以说是子夏跟随孔子学习的心得体会。提问:为什么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就在其中了 【投影】苏氏曰: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朱熹《论语集注》)明确:苏东坡说如果一个人博学而志向不笃定,就会大而无成;如果一个人泛泛而问,思想玄远,就会劳而无功。这从反面说明了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重要。仁者爱人,如果做到了知识的广博、志向的笃定、态度的诚恳、思考的切近,那么“仁”就在其中了。(三)儒学精华照五洲孔子很重视学习,这种崇尚学习的风气,经历两千多年而未衰。不仅中国如此,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也是如此。如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基本都是儒家社会,难怪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三、合作共学(一)道冠古今垂百世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近代学者辜鸿铭说得更夸张:“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论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 (二)话分两头说一方1.研习“修身”专题(1)提问:孔子是圣人,《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修身"之道,那么修身要注意什么呢 (2)依次学习第1、2、10、6、8、3章学习第1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提问:“说”“乐”的意思一样吗 “有朋自远方来”是来喝酒聊天吗 你能从“愠”的结构猜出它的意思吗 朋友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的人算君子吗 (学生解释“说”“乐”“愠”的意思,积累文言句式“不亦……乎 ”)【投影】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刘宝楠《论语正义》)明确:“说”是高兴的意思,心里高兴,而“乐”是快乐的意思,笑容洋溢在脸上。“乐”的程度比“说”更高。“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为的是切磋学问。从心从昷,“昷”意为“热”“暖”,本义是“心燥,不冷静”,引申为“含怒,生气”。“人”是指当权者,“知”是指赏识。那些不受当权者重用却不生气的饱学之士,当然算得上君子。追问:这三个问句揭示了修身的哪三个境界 明确: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这里的三个问句揭示了学习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 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学习第2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提问:“传不习乎 ”有两种不同的翻译,你赞成哪一种 为什么 甲: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杨伯峻)乙: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吗 (李泽厚)【投影】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郭翼《雪履斋笔记》)明确:答案不求唯一, 学生自圆其说即可。譬如:李泽厚的翻译更合理一些。因为三省的对象是“吾身”,如果自省的内容都是指施加于别人的行为,指向就更加清楚。追问:曾子是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的 明确:工作(忠)、交友(信)、学习(习)。这三个方面真是反思到家了,难怪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名字、暨南大学的校训“忠信笃敬”均出自此处。学习第10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提问:这一章写河水流逝,与修身有什么关系呢?【投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明确:同样面对河水,孔子和老子的态度是不同的。老子认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消极无为。而孔子认为消逝的光阴就像河水一样永不复返,因此要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这一章讲的是修身的积极态度。(4)学习第6章与第8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提问:如果分别给这两章取一个小标题,可以取什么 明确:颜回之乐、孔子之乐。追问:古语云“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孔颜乐”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个性 明确:孔颜乐的共性是安贫乐道。区别在于,颜回之乐更多的是强调箪食瓢饮,慎于治身,而孔子之乐更多的是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5)学习第3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提问:我们可以给这一章冠一个什么名字 明确:孔子小传。追问:这一章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你对哪一句不太理解 明确:学生可能对以下两处不太理解:①三十而立:按照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的理解,是指三十岁的时候,所读的书(当时是竹简)堆起来大约有人站起来那么高了,极言读书之多。②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按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理解,孔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可见并非易事。因为“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两个方面同时做到了,就是道德家的极境。追问:这里的“矩”究竟是指什么 明确:法度、标准、准则。儒家以君子作为修身的目标,“矩”可以理解成君子的行为准则。2.总结“修身”专题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包括修身的境界、手段、态度、高标、底线,以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境。不管哪一章,都是围绕第1章的“君子”来展开的。(三)双江汇流润九州(1)提问:通过“学习”“修身”专题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明确:在儒家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修身的过程。(2)追问:从哪几章可以看出这一点 明确:每一章几乎都是重叠的。典型的如第1章,“学而时习之”是关于学习的内容,“人不知而不愠”是关于修身的内容。第2章里反思修身的三个方面,其实也是反思学习的三个方面。第3章孔子概括自己为学一生,与年俱进,其实就是自道修养经验。第9章中,“我”师法别人的东西既可以是学问方面,也可以是修身方面,所谓“转益多师是汝师”。第10章,学习和修身都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第11章,学习要立志,修身也要立志。第12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不管是学习还是修身,“仁”都在其中。(3)在你看来,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学问的老师,也是一位有境界的的圣人。他十分重视学习,也非常重视修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是教书育人的典范,是万世师表,正可谓“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四)圣人功德传四海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进阶路径。即便身在现代,我们仍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明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同学们读一读鲍鹏山的《孔子传》,以更全面地走进孔子的世界。四、拓展迁移1.在《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质好文美,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2.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3.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诗》的社会功能是兴、观、群、怨,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认为它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五、总结悟学艺术手法(1)简洁凝练、含义深远语言简约而含义深远,是《论语》的一大语言特点。《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辑录,重在记言,一般只说自己的观点,不会充分展开与论证。鲁迅也曾评价“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言简意赅却富有哲理,准确地传达了孔子对这一种人的认识。(2)浅近易懂、亲切自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有关言论的记实性语录体散文,它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有关文献资料的编撰,而是孔子和弟子之间教学,谈论的片断。因此,书中多使用生活化语言,让说理更直白易懂。读来颇感亲切自然,令人感到古人并不遥远,圣人并不神秘。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用“食”“饱”“居”“安”此类口语,但语言酣畅,似行云流水,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不损语言的典雅凝练。(3)善用手法、生动形象《论语》的语言优雅而含蓄,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美。这得益于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论语》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反问、映衬、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说理生动活泼。如:“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在学习方面坚持不懈的精神。再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排比的手法,烘托了《诗》的力量,表达孔子对《诗》的赞美,极力倡导人们学习《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