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温故知新:回顾哲学相关知识意识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初级阶段)(高级阶段)广义意识理性认识思维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逻辑学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狭义广义狭义逻辑学科学思维第一单元:总论二三单元:分论逻辑思维规则辩证思维方法方法创新思维能力运用第四单元:运用《逻辑与思维》本册主线本书主要关注思维方法狭义1.一个含义;正确认识广义和狭义思维。2.三个特征: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3.两对关系:思维与人的关系、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学 习 目 标从前,有位教书先生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第二天,有的学生买来了稻草,有的买来了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没把屋子装满。思考1:为什么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一个叫韩愈的学生走进书房,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把它点燃。烛光立刻照亮了整个屋子。先生见了,高兴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环节一:思维的含义思维,就像阳光、空气和食物一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在思维。论力气,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论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马;论攀爬,人比不上猿猴和壁虎,那么为什么人可以成为万物之灵呢?注意: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社会实践,动物没有思维。(1)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2)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一、思维的含义1、人类与思维有这样一道推理能力测试题。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商人,将前来应聘的A、B两人带进办公室,向他们展示了两顶红色、三顶黑色的帽子。然后,他关掉灯,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要求A和B各摸一顶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顶,并将其余两顶藏了起来。开灯后,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色帽子。”商人询问了A的推理后,决定录用A。A是如何得出他的结论的?在相同的条件下,A为什么表现得比B好?23已知:B 红 B 黑A ? A ?商人戴的是红色帽子商人要A、B尽快说出各自头上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过了一会儿,A喊道:“我戴的是黑色帽子。”A 黑 A 黑/红如果对方戴着红帽子,则可以马上推出答案,自己帽子肯定是黑色的。而两人都没有马上做出结论,由此可以推断,对方看到的也是黑帽子(两个人面对的条件完全相同)合作探究A的推理过程:如果我戴着红帽子,则B能马上说出他帽子的颜色,B没有能够马上说出,则我戴的不是红帽子,因此,我戴的是黑帽子。这是一个典型的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的否定后件式,A之所以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就在于他正确地构造和运用了逻辑学推理。【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思维呢?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看到帽子是什么颜色A对帽子颜色的推理过程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2、思维的含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思维的含义狭义思维:即本书中的“思维”广义思维感性认识:感觉 知觉 表象理性认识:概念 判断 推理认识=广义的思维一、思维的含义(1)当我们接触到火苗,第一反应是烫。这就是感性认识。(2)当我们冷静下来就会想,不能碰火,碰火会烫伤自己,我们要合理利用火,辩证的看待火,这时就上升到理性认识。(1)当苹果砸中我们,首先会感觉到疼,这就是感性认识。(2)当我们冷静下来,会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经过探究会发现,苹果会落地时因为万有引力,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人的认识按阶段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 别 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联 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知识回顾: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注意: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指导现实工作。◎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思考2:概括上述语言总结了哪些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有何重要意义?3、思维的类型一、思维的含义3、思维的类型(1)内容: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2)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思维的含义即时训练1.关于思维的形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B.有些较高级的动物尽管没有人脑,但也有思维C.人之外的动物可以形成思维,但不能离开认识对象D.形成思维离不开人脑这一生理基础,但可以离开认识对象即时训练2.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下列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A.司机见到红灯马上停车 B.舌头品尝出柠檬的酸涩味道C.工人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D.用动物的异常行为预测地震AB一、思维的含义环节二:思维的特征 在一列火车的一个车厢里有3个人,他们分别是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种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日本人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1、思维风格的差异:A、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B、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针对同样的认识对象,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认识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C、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思考3:为什么对于同一种鱼,中国人、德国人和日本人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二、思维的特征两个分别以3×10千米/秒和5×10千米/秒的读序运动的物体,人们很难凭感官直接感知其速度上的差别。然而,人们依据科学知识却能够理解这样的问题,假设有星际飞船以5×10千米/秒的速度飞向某一遥远星球,它的速度比光速慢了多少 思考4:人们依据科学知识能理解光速,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人们依据已有知识,以抽象思维的比较、分析、推理等方式推断出相关新的认识等。反映出思维具有间接性。二、思维的特征2、思维的特征②含义: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①原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③积极作用: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正确、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启示:a.多积累知识和经验。b.加强记忆能力。(1)具有间接性(强调推断)二、思维的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判断标准)(1)人们可以通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其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由表面现象“推断”出内在实质。比如,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的外在手段,推测、诊断出病人内部器官的病变。(2)人们可以通过某一事物认识其他事物。比如,在珠穆朗玛峰40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海洋生物化石,由此“推断”珠峰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树木,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落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绿……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思考5:上述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树具有多样化的个别特征,从中揭示出一切树的共同属性是“木本植物”。在认识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中,思维具有舍弃认识对象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其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这反映出思维具有概括性。二、思维的特征2、思维的特征(2)思维具有概括性(强调总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①含义: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③启示:A.概括能力 B.知识迁移②作用: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思维的特征具体体现在:(1)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比如,台灯、吊灯、壁灯、支架灯、吸顶灯等,其本质都是为了照明,我们将其统称为“灯”.(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比如,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柱子的基石“潮湿”就要“下雨”,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①思维的间接性体现为由表及里,有一个推测的过程;②概括性是把握某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常见信息是“多次经历之后,得出某一结论”。注意: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区分比如,单纯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但是如果这一结论是通过很多次观察获得的,则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二、思维的特征二、思维的特征思考6:以上材料,反映了思维具有什么特征?感性认识:获取一手材料理性认识:对一手材料进行加工思维具有能动性(3)思维具有能动性(强调加工、有计划、有目的、主动的)①含义: 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②表现: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说明思维并不是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2、思维的特征二、思维的特征借鉴哲学上的意识认识对象(感性材料)思维能动的加工认识(正确和错误之分)【知识整合】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区别 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作用 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 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 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 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 联系 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 (1)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顶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2)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3)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衣服等,都称它们“商品”。(4)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举一反三。即时训练间接性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二、思维的特征问题:上述现象反映了思维的何种特征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毛泽东思考:结合这段名言,谈谈如何理解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3. 实践与思维的关系①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②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实践产生认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认识实践反作用于二、思维的特征【特别提示】思维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从根本意义上看,思维依赖于实践。只有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本框小结思维的含义与特征思维的含义思维的特征思维的重要性思维的含义思维风格的差异思维的共同特征广义和狭义之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思维的方式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意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间接性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概括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能动性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1)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把握而且应当把握”。(2)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认识。(3)有个人的母亲,笃信佛,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于是有一天,这个人一早起来便喊:“妈!”母亲答应了他。过一会他又喊:“妈!”母亲又答应了他。可这个人还是没完没了地喊。母亲终于被喊烦了,便没好气地说:“不在!不在!你烦呀不烦?”这个人笑着说:“我才喊了您几声,您就不高兴了。那阿弥陀佛每天不知被您喊多少遍,不知他该怎样发脾气呢!”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周雯的妈妈是豫林水泥厂的化验员。一天,周雯来到化验室做作业,做完后想出去玩。“等等,妈妈还要考你一个题目”,她接着说,“你看这6只做化验用的玻璃杯,前面3只盛满了水,后面3只是空的。你能只动1只玻璃杯,就使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吗?”爱动脑筋的周雯,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机灵”,她只想了一会就做到了。请你想想,“小机灵”是怎样做到的?这其中反映了思维的什么特征?提示:(1) 将第二个杯子中的水倒入第五个空杯中,并放回原处。(2) ①思维具有间接性。周雯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透过事物现象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体现这一点。②思维具有概括性。周雯没有从表面上去思考,而是抓住了题目的本质要求,保证“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③思维具有能动性。周雯积极开动脑筋,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