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一、课标要求
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制度、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教材通过具体的数据、事例和政策解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三、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理解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取得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新时代的一系列政策和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时空观念:明确新时代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与以往时期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性。在时间轴上准确把握新时代各项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和阶段性发展。从全球视角看待中国在新时代的地位变化和国际影响力提升。
史料实证: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重大事件、政策文件等史料,实证新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伟大成就。运用真实可靠的史料来论证新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历史解释:深入解释新时代伟大成就的内涵、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对各项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进行清晰阐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准确解读。
家国情怀: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中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幸福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积极投身新时代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决心。
四、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新时代的重要政策和发展方向。对近年来中国在各领域的突出成果有一定的耳闻,但缺乏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但在分析复杂问题、构建知识体系方面能力尚显不足。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讨论和交流,但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直观的历史现象能够理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和深层次的历史意义理解存在难度。
兴趣点: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如航天工程、高铁技术等充满好奇和兴趣。关注新时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成就较为关心。
认知特点:思维较为活跃,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能够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观念,但在辨别和筛选信息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但观点可能较为片面和主观。
生活经验:生活在新时代,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如网络普及、移动支付等。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但对信息的整合和运用能力有限。对身边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能够将个人生活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五、教学重点
新时代中国在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的重大成就。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意义。
六、教学难点
理解新时代成就背后的政策和战略支撑。
认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及相关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剖析各项成就的特点和影响。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时代成就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习近平 【讲授新课】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其中“小康”和“全面”分别强调的是什么? 1、内涵 “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 材料:党带领人民经过多年奋斗,终于保证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这代表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范围更加广阔,消费层次也不再是最初的为了生存而消费,已经逐步朝着精神文明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重视文化教育。但是就实际情况来说,总体小康的水平较低,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变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失业率上升,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恶化,再加上居民整体素质较低等,这些现象容易造成诸多隐患的出现,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潘青、张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回眸、理论表达和价值实现》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2002年基本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后,我国社会出现了哪些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案? 2、精准扶贫 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2020年11月,我国最后九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这标志着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打赢脱贫攻坚战”经历了哪些重要的阶段? 材料:中共十六大对“三步走”战略前两步所实现的小康水平作出了客观判断,在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的同时,强调必须看到中国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郑有贵《中共十六大至中共十八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和成就》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什么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我们党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1.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依据表格可推知,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升,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2010—2020年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年份2010年2015年2020年数额4 524美元8 166美元10 839美元排名94位74位59位
材料:从公元1世纪到15世纪……中国人总体上遥遥领先于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晚期发生科学革命,欧洲才迅速领先……那么,为什么与古代和中世纪科学相对的现代科学只能在西方世界发展起来呢? ——[英]李约瑟《文明的滴定: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列举近十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哪些重大突破。 国产自研机器人、中国天眼、蓝鲸一号、世界最先进核电机组、“蛟龙”号、复兴号 列车组、世界规模最大基因库、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等。 材料: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毕。中国空间站……由我国自主建造,实现了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李国钊、黎云《中国开启建造空间站的新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空间站的特点,并说明其反映的实质。 特点:自主建造、全部国产化;实质:中国科技的部分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2、教育事业显著进步 2017年7月30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 3、军队改革成效显著 ①我国已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③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哪位同学介绍一下现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哪些武器装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运-20,191突击步枪,东风系列导弹,歼-20等。 (三)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1、反对美国单方面挑起中美经贸摩擦 美国利用不断加征关税等手段,采取极限施压的方法,将自身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强加于中国,基于单边主义不断制造经贸摩擦,其目的是打乱中国平稳向好的和平发展进程,最终遏制中国的复兴。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维护中美共同利益和世界贸易秩序大局出发,抱着最大的诚意,同美国开展了多轮对话磋商,希望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然而,美国出尔反尔、不顾信义、不断发难,导致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 中国的回答: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 2、推动香港走向稳定 2019年6月,香港爆发“修例风波”。 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存在的制度漏洞,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 2020年6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并将该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明确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在 当地公布实施,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作出法律化、规范化、明晰化的具 体安排。 这一重大举措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全面贯彻“爱国者治港”原则,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 3、推动两岸走向交流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请阅读教材,思考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两岸间出现了哪些新动向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两岸合作交流日益广泛;有关部门出台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来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分享大陆发展的机会。 当前“台独”势力勾结外国势力谋“独”急“独”的投机性、冒险性愈发抬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最大的现实威胁。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中共十九大鲜明地提出,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中共二十大重申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 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 4、领导科学抗疫 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的材料,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面对全球疫情的来势汹汹,中国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 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中国政府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卓越贡献以及大国担当。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什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什么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使中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2、什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思考中国崛起是否会加剧文明的冲突,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呢? 不会,因为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 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发布了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外国科学家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事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和联合国外空司推进落实第一批实验项目,也和多个国家、地区的航天机构有合作协议。 中国态度:“我们欢迎国外科学家参与空间站科学合作。” 课堂小结 回顾新时代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总结这些成就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和责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成就展示全面:在教学中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有了宏观的认识。
案例生动具体:引用了许多具体而生动的案例,如脱贫攻坚的典型事迹、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成就的来之不易和巨大意义。
激发学生情感:通过对伟大成就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伟大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努力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学生自主探究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占据主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在举例说明成就时,更多地关注了全国性的案例,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对身边的变化感受不深。
对国际影响的阐述不够: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国际影响分析不够深入,学生在全球视野下对中国发展的认识不够全面。
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教学方法相对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如在运用多媒体、开展角色扮演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改进措施
增加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设计更多的探究性问题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来解决,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加强与本地实际的联系:收集本地在新时代取得的发展成就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深入分析国际影响:补充更多关于中国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等方面影响的资料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模拟联合国等活动,丰富教学形式。
四、未来教学展望
开展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校际交流:与其他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引入前沿科技: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资源,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