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诗既有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有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的深刻见解;既有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的热情颂扬,又有对将领奢靡生活的强烈不满;既有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又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愧为“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边塞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意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二)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知人论世,明边塞诗1.作者简介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播放视频《高适:唐代唯一封侯的诗人》(《长安三万里》)2.解说标题“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歌行”即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本诗属于边塞诗。3.认识边塞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燕歌行》,看看诗人高适又是如何描绘边塞的战争、将士和风光的呢?(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播放音频,读准字音——思考:本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结合学习提示)2.析小序·明背景——思考: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但他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守珪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高适作此诗之前不久,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但是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三)深入研读,仔细品味1.大军出征图(1-8)2.轻敌战败图(9-16)(1)人、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手法,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手法)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体现)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尖锐地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作用)“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运用对比手法,将战士的力尽关山和将领的恩遇轻敌对照来写。(手法)将领受朝廷恩遇,肆无忌惮,冒进贪功导致战争连连失利,而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体现)对战士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赞颂,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为下文写战事失利作铺垫。蕴含诗人愤慨之情。(作用)(2)景——“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们作战条件恶劣——“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凶猛善战;“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描写了一幅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边塞战场图。遥远、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营造了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3.被围不归图(17-24)(1)人、事——“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思离别。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思妇。两面对照——把征人和思妇对照着写,哀情离恨,征夫思妇,两地相望,虚实相生,离别之苦,逐步加深。(2)景——“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疆荒凉、战事惨烈的戍边之苦:战争的残酷、无休无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4.效命死节图(25-28)(1)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用典,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帅。李广将军是个怎样的将军?(爱兵如子、用兵如神)链接资料:(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对比。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赞美士兵视死如归、奋力迎敌;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2)事——“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运用反问,有力地讥刺了冒进贪功轻敌的将军,也道出战士们保家卫国多么质朴、善良、勇敢,然可悲、可泣、可歌,他们之间形成鲜明对比。5.小结(1)诗歌主旨(2)艺术手法:(四)拓展延伸,对接高考理解性默写1.《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是: , 。2.《燕歌行》中, , 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3.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 , ”。4.《燕歌行》中, , 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5. 《燕歌行》中, , 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6.《燕歌行》中, , 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7.《燕歌行》中, , 两句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8.《燕歌行》中, , 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9.《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 , 。10.《燕歌行》中,描写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极其不利的两个因素是: , 。11.在《燕歌行》中, , ,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12.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 , 的凄凉与悲壮。13.《燕歌行》中,“ ”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从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14.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15.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参考答案:1.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2.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4.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5.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6.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8.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9.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10.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1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1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13.单于猎火照狼山 胡骑凭陵杂风雨14.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15.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