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1.(2024五下·封丘期末)下列几个环境因素中,对蚕豆种子萌发有较大影响的是(  )。
A.光照的强弱 B.土壤的肥沃程度 C.温度的高低
【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还需要种子是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且不处在休眠期。下列几个环境因素中,对于蚕豆种子萌发有较大影响的是温度的高低,所以C符合题意。
2.(2024五下·封丘期末)把两组绿豆苗放在同一地方,同时加适量的水。将其中一组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另一组用不透明的塑料袋罩住,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  )。
A.光 B.温度 C.水
【答案】A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把两组绿豆芽放在同一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将其中一组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另一组用不透明的塑料袋罩住。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光照,通过塑料袋的透明与否来实现。
3.(2024五下·封丘期末)下列不属于我们选用透明瓶子来制作生态瓶原因的是(  )。
A.使瓶子里的水保持较高的温度
B.有利于我们观察生态瓶
C.让光能照进瓶内,使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A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用透明的瓶子来制作生态瓶是因为既让植物见光,使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又便于观察。故A符合题意。
4.(2024五下·封丘期末)市区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后,许多市民不开汽车而骑自行车上班。从环保角度看,这有利于减少(  )。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土壤污染.
【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以骑自行车代替汽车,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故B符合题意。
5.(2024五下·封丘期末)根据驻马店市最新的垃圾分类标准,中午食堂的剩菜剩饭应该投放进印着下列哪种标志的垃圾桶内 (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剩菜剩饭属于易腐垃圾,这类垃圾主要包括食物残渣、果皮、蔬菜叶等有机物质。根据不同的城市垃圾分类标准,剩菜剩饭通常被归类为厨余垃圾,投放到C选项垃圾桶标识内。
6.(2024五下·封丘期末)大自然中许多植物的种子成熟后会落在泥土中,一般要等到来年的春天才能发芽,这说明了种子发芽需要(  )。
A.大量的水分 B.适宜的温度 C.漫长的时间
【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认识,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7.(2024五下·封丘期末)香蕉、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的叶子形状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物的根系不同 B.土壤中的养料不同 C.生长的环境不同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香蕉树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环境湿热;松树生长在较为寒冷的山上;仙人掌则生活在干旱地区。这些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适应各自特定的生存条件,进化出了不同的叶子形状。例如,香蕉树的叶子较为宽大,有利于在湿热环境中散热;松树的针状叶子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寒冷环境;而仙人掌的厚实多肉叶片则有助于储存水分,适应干旱条件。这些适应性的叶子形态变化,都是植物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行的自然选择结果 。
8.(2024五下·封丘期末)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把它切去一部分,再放入水中是(  )。
A.沉的 B.浮的 C.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解答】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体积和质量无关,所以将马铃薯切去一部分,在放入水中是沉的。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2024五下·封丘期末)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下列哪种气体不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
A.氮气 B.氧气 C.氢气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而二氧化碳约占0.03%。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成分中,氢气并不属于空气的主要成分。
10.(2024五下·封丘期末)下列选项中,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是(  )。
A.石油 B.玻璃 C.塑料
【答案】A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 像煤、石油、天然气,其储量是有限的,这些能源被消耗掉不能在短时间内再次产生出来,因此称为不可再生能源。人们对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资源回收再利用,使一些废弃物变废为宝,是可再生资源,如塑料、玻璃是可再生资源。
11.(2024五下·封丘期末)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是(  )。
A.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
B.减少垃圾的数量
C.及时将垃圾放入垃圾桶
【答案】B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根据对垃圾处理的认识,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是减少垃圾数量。
12.(2024五下·封丘期末)树蛙的肤色和周围的环境非常接近,这是(  )的结果。
A.动物适应环境 B.动物影响环境 C.两者之间没有关联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树蛙的肤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非常接近,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3.(2024五下·封丘期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  )。
A.非生物 B.生产者 C.消费者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的源头在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螳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生产者。
14.(2024五下·封丘期末)夏日清晨,小草上形成露水的过程中会(  )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收热量也不放出热量
【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水在凝结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15.(2024五下·封丘期末)冬天的时候,我们用手摸铁棒和木棒,会感觉铁棒比木棒冷,这是因为铁棒是(  )。
A.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热的良导体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冬天的时候,我们用手摸铁棒和木棒,会感觉铁棒比木棒冷,这是因为铁棒是热的良导体。
16.(2024五下·封丘期末)双体船是一种带有两个平行船体的小船,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小水的阻力,使船行驶得更快
B.提高船的稳定性
C.美观
【答案】B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船的类型很多,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双体船是将两个大小相同的单体船用同一个甲板和上层建筑联接成一个整体。双体船甲板极宽阔,它的船身宽,所以稳定性好,在风浪中航行安全、舒适,不会有翻船的危险。
17.(2024五下·封丘期末)小明制作的竹筏容易侧翻,下列改进方案正确的是(  )。
A.增加竹筏的长度 B.增加竹筏的宽度 C.给竹筏增加舵
【答案】B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在制作和测试竹筏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竹筏容易侧翻,这通常意味着竹筏的稳定性不足。为了增加竹筏的稳定性,可以从增加其长度和宽度两个方面入手。增加竹筏的长度和宽度不仅可以提高其浮力,还能增加竹筏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侧翻的可能性。
18.(2024五下·封丘期末)被称为“白色污染”的是(  )。
A.铁制品 B.塑料制品 C.纸制品
【答案】B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塑料袋是白色污染。
19.(2024五下·封丘期末)有一种鸟的生活习性是:白天休息,夜晚觅食;秋天时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影响鸟的这两种习性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温度、光照 B.温度、水分 C.光照、温度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导致鸟白天休息、晚上觅食的因素是光照,影响鸟秋天飞往南方的因素是温度。
20.(2024五下·封丘期末)玉苍山地处平阳县和苍南县的交界处,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了维护玉苍山的生态平衡,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捕猎野生动物
C.开垦树林后种植庄稼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它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我们要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节省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1、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2、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3、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4.保护草原,合理放牧。5.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所以A符合题意。
21.(2024五下·封丘期末)减少生态瓶中的植物会让生态瓶中的小鱼上浮次数增加。(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在生态瓶中,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的是植物。减少生态瓶中的植物会让生态瓶中的小鱼因为缺氧上浮次数增加。
22.(2024五下·封丘期末)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用增加船底宽度的方法增加船的稳定性。(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开或增加船的底面积。
23.(2024五下·封丘期末)潜艇靠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 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是因为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让潜水艇上浮的方法是排空压载舱,让潜水艇下沉的方法是用水灌满压载舱。这是因为当物体的体积不变时,物体越轻,越容易上浮;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可知潜水艇是通过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的。
24.(2024五下·封丘期末)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海洋资源
【解析】【分析】海洋中有海洋生物、海底矿产、海底石油。
25.(2024五下·封丘期末)铜、铝、铁三种金属中,铁的导热性能最好。(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铜、铝、铁这三种材料都是热的良导体,根据铜、铁和铝这三种金属做传热实验时,金属条上的火柴棒掉落顺序是铜、铝、铁这一实验结果说明:铜的导热性最好,其次是铝、铁。
26.(2024五下·封丘期末)植树种草,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有效防止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等多种环境问题。(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 植物的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尘土等;根系可以涵养水源,防止土地沙漠化,作用很大,因此我们要多植树造林,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植树种草,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有效防止“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酸雨等多种环境问题,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27.(2024五下·封丘期末)衣服能产生热量,因此冬天我们要多穿几件衣服。(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衣服只能保温,不能产热。
28.(2024五下·封丘期末)船的发展中动力的变化:人力→自然力→机械动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船的动力经历了从人力、风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的过程,在人力风力时代,我国造船、航海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9.(2024五下·封丘期末)“毛毛虫被小鸟吃”是一条食物链。(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由食物链的概念可知:即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毛毛虫被小鸟吃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没有生产者作为起点,题目说法错误。
30.(2024五下·封丘期末)在生态瓶中,植物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放得越多越好。(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最好的状态是保持平衡,生态瓶中的植物,白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但是到了晚上就开始吸氧气。放的过多,容易导致植物缺少营养而死亡。
31.(2024五下·封丘期末)铁会沉入水中,无论我们怎么改变它的形状,它也不会浮在水面上。(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 如果我们将铁制成一个具有空腔或空气填充的结构,使整体密度降低到接近或低于水的密度,那么它就能够浮在水面上。这就是为什么船舶可以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的结构中包含了空腔和浮力较大的物质。
32.(2024五下·封丘期末)用布袋取代塑料袋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减量化: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有效解决垃圾减量化问题。题干说法正确。
33.(2024五下·封丘期末)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了刺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叶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仙人掌的叶子星针状刺,这样既减少了植株的蒸腾面,又减少水分蒸发,可以更好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题目观点正确。
34.(2024五下·封丘期末)目前,我国还没有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2019年12月17日下午4时许,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国产航空母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交付海军入列仪式。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5.(2024五下·封丘期末)热总是从质量大的物体传向质量小的物体。(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故说法错误。
36.(2024五下·封丘期末)连一连
吃剩的青菜 矿泉水瓶
废旧杂志 可回收物 果皮
破瓦片 厨余垃圾 过期药品
废日光灯管 有害垃圾 用过的卫生纸
碎砖头 其他垃圾 废铁钉
【答案】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生活中我们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厨余垃圾四类,吃剩的饭菜、果皮属于厨余垃圾;喝过的酒瓶、废铁钉和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破瓦片、碎砖头、用过的卫生纸属于其他垃圾;废日光灯管、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
37.(2024五下·封丘期末)我们常用热水瓶来储存烧开的热水,它的构造如图所示,最外面是一层薄的塑料壳或外壳,里面有一个内胆,由两层玻璃组成,玻璃层中间是真空的。
(1)热水瓶能较好地保温,主要是因为(  )。
A.塑料材料传热能力好
B.内胆真空,保温效果好
C.外壳坚硬,热量不易散失
(2)小明口渴了,现有同样大小、形状、厚薄的三种杯子,要想热水凉得最快,应该把热水倒入(  )。
A.不锈钢杯 B.塑料杯 C.瓷杯
(3)小明倒出一部分热水后,塞上塞子,过了一会儿,塞子突然自动“跳”了出来。这是因为(  )导致的。
A.瓶内空气受热膨胀 B.瓶内的水受热膨胀 C.瓶塞受热膨胀
(4)热水瓶的塞子一般是软木塞,它是(  )。
A.热的不良导体 B.热的良导体 C.无法确定
(5)玻璃内壳的内壁上还进行了镀银处理,镀银主要是为了减少(  )。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
(6)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主要是(  )。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
【答案】(1)B
(2)A
(3)A
(4)A
(5)C
(6)A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热水瓶内胆能较好的保温,主要原因是双层内胆的内外层之间是根本不传热的真空。热水瓶能较好的保温,主要是因为内胆真空,保温效果好,所以B符合题意。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小明口渴了,现有同样大小、形状、颜色、厚薄的三种杯子,要想热水凉得最快,应该把热水倒入不锈钢杯,因为它属于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所以A符合题意。
(3)空气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空气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小明倒出一部分热水后,塞上塞子,过了一会儿,塞子突然自动“跳”了出来。这是因为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了,所以A符合题意。
(4)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我推测软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A符合题意。
(5)玻璃内壳的内壁上进行的镀银处理主要是为了减少热辐射。热辐射是一种热量传递的方式,其中物体通过电磁波的形式释放热量。在保温容器如保温杯、保温瓶或热水瓶中,内壁镀银的目的在于减少内部热量的辐射损失,从而保持容器内部温度的稳定。
(6)热传递是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热量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在水中,热量主要通过热对流的形式传递。
38.(2024五下·封丘期末)某科学实验小组模拟温室效应实验。取1个透明的塑料密封袋和两支型号相同的温度计,将一支温度计装入密封袋内封好,另一支不做处理。
(1)他们采用透明密封袋模拟了   。
(2)实验中,需要把装入密封袋的温度计和另一支温度计并排同时放在(  )。
A.树荫下 B.阳光下 C.教室里
(3)实验中,用   记录时间。
(4)一段时间后,密封袋内的温度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密封袋外的温度。
(5)这个实验既是一个   实验,也是一个   实验。
【答案】(1)大气层
(2)B
(3)秒表
(4)高于
(5)对比;模拟
【知识点】对比实验;设计、制作模型;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1)他们采用透明密封袋模拟了地球大气层。
(2)实验中,需要把装入密封袋的温度计和另一支温度计并排放在阳光下,使温度计吸收热量。
(3)工具能够帮助人类做许多人类不能做的事情,扩大了人的视野,延伸了人的肢体,增强了人的力量。我们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实验中,用秒表记录时间。
(4)根据实验现象可知,一段时间后,密封袋内的温度高于密封袋外的温度,
(5)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只控制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只有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都不变,才能找到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这个实验既是一个对比实验,也是一个模拟实验,
1 / 11.(2024五下·封丘期末)下列几个环境因素中,对蚕豆种子萌发有较大影响的是(  )。
A.光照的强弱 B.土壤的肥沃程度 C.温度的高低
2.(2024五下·封丘期末)把两组绿豆苗放在同一地方,同时加适量的水。将其中一组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另一组用不透明的塑料袋罩住,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  )。
A.光 B.温度 C.水
3.(2024五下·封丘期末)下列不属于我们选用透明瓶子来制作生态瓶原因的是(  )。
A.使瓶子里的水保持较高的温度
B.有利于我们观察生态瓶
C.让光能照进瓶内,使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4.(2024五下·封丘期末)市区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后,许多市民不开汽车而骑自行车上班。从环保角度看,这有利于减少(  )。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土壤污染.
5.(2024五下·封丘期末)根据驻马店市最新的垃圾分类标准,中午食堂的剩菜剩饭应该投放进印着下列哪种标志的垃圾桶内 (  )
A. B. C.
6.(2024五下·封丘期末)大自然中许多植物的种子成熟后会落在泥土中,一般要等到来年的春天才能发芽,这说明了种子发芽需要(  )。
A.大量的水分 B.适宜的温度 C.漫长的时间
7.(2024五下·封丘期末)香蕉、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的叶子形状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物的根系不同 B.土壤中的养料不同 C.生长的环境不同
8.(2024五下·封丘期末)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把它切去一部分,再放入水中是(  )。
A.沉的 B.浮的 C.无法判断
9.(2024五下·封丘期末)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下列哪种气体不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
A.氮气 B.氧气 C.氢气
10.(2024五下·封丘期末)下列选项中,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是(  )。
A.石油 B.玻璃 C.塑料
11.(2024五下·封丘期末)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是(  )。
A.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
B.减少垃圾的数量
C.及时将垃圾放入垃圾桶
12.(2024五下·封丘期末)树蛙的肤色和周围的环境非常接近,这是(  )的结果。
A.动物适应环境 B.动物影响环境 C.两者之间没有关联
13.(2024五下·封丘期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  )。
A.非生物 B.生产者 C.消费者
14.(2024五下·封丘期末)夏日清晨,小草上形成露水的过程中会(  )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收热量也不放出热量
15.(2024五下·封丘期末)冬天的时候,我们用手摸铁棒和木棒,会感觉铁棒比木棒冷,这是因为铁棒是(  )。
A.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热的良导体
16.(2024五下·封丘期末)双体船是一种带有两个平行船体的小船,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
A.减小水的阻力,使船行驶得更快
B.提高船的稳定性
C.美观
17.(2024五下·封丘期末)小明制作的竹筏容易侧翻,下列改进方案正确的是(  )。
A.增加竹筏的长度 B.增加竹筏的宽度 C.给竹筏增加舵
18.(2024五下·封丘期末)被称为“白色污染”的是(  )。
A.铁制品 B.塑料制品 C.纸制品
19.(2024五下·封丘期末)有一种鸟的生活习性是:白天休息,夜晚觅食;秋天时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影响鸟的这两种习性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温度、光照 B.温度、水分 C.光照、温度
20.(2024五下·封丘期末)玉苍山地处平阳县和苍南县的交界处,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了维护玉苍山的生态平衡,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捕猎野生动物
C.开垦树林后种植庄稼
21.(2024五下·封丘期末)减少生态瓶中的植物会让生态瓶中的小鱼上浮次数增加。(  )
22.(2024五下·封丘期末)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用增加船底宽度的方法增加船的稳定性。(  )
23.(2024五下·封丘期末)潜艇靠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  )
24.(2024五下·封丘期末)海洋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矿产、能源等多种资源。(  )
25.(2024五下·封丘期末)铜、铝、铁三种金属中,铁的导热性能最好。(  )
26.(2024五下·封丘期末)植树种草,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有效防止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等多种环境问题。(  )
27.(2024五下·封丘期末)衣服能产生热量,因此冬天我们要多穿几件衣服。(  )
28.(2024五下·封丘期末)船的发展中动力的变化:人力→自然力→机械动力。(  )
29.(2024五下·封丘期末)“毛毛虫被小鸟吃”是一条食物链。(  )
30.(2024五下·封丘期末)在生态瓶中,植物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放得越多越好。(  )
31.(2024五下·封丘期末)铁会沉入水中,无论我们怎么改变它的形状,它也不会浮在水面上。(  )
32.(2024五下·封丘期末)用布袋取代塑料袋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
33.(2024五下·封丘期末)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了刺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  )
34.(2024五下·封丘期末)目前,我国还没有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  )
35.(2024五下·封丘期末)热总是从质量大的物体传向质量小的物体。(  )
36.(2024五下·封丘期末)连一连
吃剩的青菜 矿泉水瓶
废旧杂志 可回收物 果皮
破瓦片 厨余垃圾 过期药品
废日光灯管 有害垃圾 用过的卫生纸
碎砖头 其他垃圾 废铁钉
37.(2024五下·封丘期末)我们常用热水瓶来储存烧开的热水,它的构造如图所示,最外面是一层薄的塑料壳或外壳,里面有一个内胆,由两层玻璃组成,玻璃层中间是真空的。
(1)热水瓶能较好地保温,主要是因为(  )。
A.塑料材料传热能力好
B.内胆真空,保温效果好
C.外壳坚硬,热量不易散失
(2)小明口渴了,现有同样大小、形状、厚薄的三种杯子,要想热水凉得最快,应该把热水倒入(  )。
A.不锈钢杯 B.塑料杯 C.瓷杯
(3)小明倒出一部分热水后,塞上塞子,过了一会儿,塞子突然自动“跳”了出来。这是因为(  )导致的。
A.瓶内空气受热膨胀 B.瓶内的水受热膨胀 C.瓶塞受热膨胀
(4)热水瓶的塞子一般是软木塞,它是(  )。
A.热的不良导体 B.热的良导体 C.无法确定
(5)玻璃内壳的内壁上还进行了镀银处理,镀银主要是为了减少(  )。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
(6)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主要是(  )。
A.热对流 B.热传导 C.热辐射
38.(2024五下·封丘期末)某科学实验小组模拟温室效应实验。取1个透明的塑料密封袋和两支型号相同的温度计,将一支温度计装入密封袋内封好,另一支不做处理。
(1)他们采用透明密封袋模拟了   。
(2)实验中,需要把装入密封袋的温度计和另一支温度计并排同时放在(  )。
A.树荫下 B.阳光下 C.教室里
(3)实验中,用   记录时间。
(4)一段时间后,密封袋内的温度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密封袋外的温度。
(5)这个实验既是一个   实验,也是一个   实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还需要种子是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且不处在休眠期。下列几个环境因素中,对于蚕豆种子萌发有较大影响的是温度的高低,所以C符合题意。
2.【答案】A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把两组绿豆芽放在同一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将其中一组用透明的塑料袋罩住,另一组用不透明的塑料袋罩住。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光照,通过塑料袋的透明与否来实现。
3.【答案】A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就是“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光口瓶中,形成的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用透明的瓶子来制作生态瓶是因为既让植物见光,使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又便于观察。故A符合题意。
4.【答案】B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以骑自行车代替汽车,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故B符合题意。
5.【答案】C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剩菜剩饭属于易腐垃圾,这类垃圾主要包括食物残渣、果皮、蔬菜叶等有机物质。根据不同的城市垃圾分类标准,剩菜剩饭通常被归类为厨余垃圾,投放到C选项垃圾桶标识内。
6.【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认识,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7.【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香蕉树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环境湿热;松树生长在较为寒冷的山上;仙人掌则生活在干旱地区。这些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适应各自特定的生存条件,进化出了不同的叶子形状。例如,香蕉树的叶子较为宽大,有利于在湿热环境中散热;松树的针状叶子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寒冷环境;而仙人掌的厚实多肉叶片则有助于储存水分,适应干旱条件。这些适应性的叶子形态变化,都是植物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行的自然选择结果 。
8.【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解答】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体积和质量无关,所以将马铃薯切去一部分,在放入水中是沉的。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组成。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而二氧化碳约占0.03%。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成分中,氢气并不属于空气的主要成分。
10.【答案】A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 像煤、石油、天然气,其储量是有限的,这些能源被消耗掉不能在短时间内再次产生出来,因此称为不可再生能源。人们对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资源回收再利用,使一些废弃物变废为宝,是可再生资源,如塑料、玻璃是可再生资源。
11.【答案】B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根据对垃圾处理的认识,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是减少垃圾数量。
12.【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树蛙的肤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非常接近,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3.【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的源头在绿色植物,终点是凶猛的肉食动物。“螳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生产者。
14.【答案】B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水在凝结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15.【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冬天的时候,我们用手摸铁棒和木棒,会感觉铁棒比木棒冷,这是因为铁棒是热的良导体。
16.【答案】B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船的类型很多,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双体船是将两个大小相同的单体船用同一个甲板和上层建筑联接成一个整体。双体船甲板极宽阔,它的船身宽,所以稳定性好,在风浪中航行安全、舒适,不会有翻船的危险。
17.【答案】B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在制作和测试竹筏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竹筏容易侧翻,这通常意味着竹筏的稳定性不足。为了增加竹筏的稳定性,可以从增加其长度和宽度两个方面入手。增加竹筏的长度和宽度不仅可以提高其浮力,还能增加竹筏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侧翻的可能性。
18.【答案】B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塑料袋是白色污染。
19.【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导致鸟白天休息、晚上觅食的因素是光照,影响鸟秋天飞往南方的因素是温度。
20.【答案】A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平衡它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我们要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节省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1、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2、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3、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4.保护草原,合理放牧。5.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所以A符合题意。
21.【答案】正确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在生态瓶中,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的是植物。减少生态瓶中的植物会让生态瓶中的小鱼因为缺氧上浮次数增加。
22.【答案】正确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开或增加船的底面积。
23.【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 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是因为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让潜水艇上浮的方法是排空压载舱,让潜水艇下沉的方法是用水灌满压载舱。这是因为当物体的体积不变时,物体越轻,越容易上浮;物体越重,越容易下沉,可知潜水艇是通过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的。
24.【答案】正确
【知识点】海洋资源
【解析】【分析】海洋中有海洋生物、海底矿产、海底石油。
25.【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铜、铝、铁这三种材料都是热的良导体,根据铜、铁和铝这三种金属做传热实验时,金属条上的火柴棒掉落顺序是铜、铝、铁这一实验结果说明:铜的导热性最好,其次是铝、铁。
26.【答案】正确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 植物的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尘土等;根系可以涵养水源,防止土地沙漠化,作用很大,因此我们要多植树造林,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植树种草,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有效防止“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酸雨等多种环境问题,所以题干中说法是正确的。
27.【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衣服只能保温,不能产热。
28.【答案】正确
【知识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船的动力经历了从人力、风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的过程,在人力风力时代,我国造船、航海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9.【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由食物链的概念可知:即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毛毛虫被小鸟吃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没有生产者作为起点,题目说法错误。
30.【答案】错误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最好的状态是保持平衡,生态瓶中的植物,白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但是到了晚上就开始吸氧气。放的过多,容易导致植物缺少营养而死亡。
31.【答案】错误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 如果我们将铁制成一个具有空腔或空气填充的结构,使整体密度降低到接近或低于水的密度,那么它就能够浮在水面上。这就是为什么船舶可以浮在水面上,因为它们的结构中包含了空腔和浮力较大的物质。
32.【答案】正确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减量化: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有效解决垃圾减量化问题。题干说法正确。
33.【答案】正确
【知识点】叶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仙人掌的叶子星针状刺,这样既减少了植株的蒸腾面,又减少水分蒸发,可以更好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题目观点正确。
34.【答案】错误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2019年12月17日下午4时许,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国产航空母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交付海军入列仪式。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舷号为“17”。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5.【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故说法错误。
36.【答案】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生活中我们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厨余垃圾四类,吃剩的饭菜、果皮属于厨余垃圾;喝过的酒瓶、废铁钉和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破瓦片、碎砖头、用过的卫生纸属于其他垃圾;废日光灯管、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
37.【答案】(1)B
(2)A
(3)A
(4)A
(5)C
(6)A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热水瓶内胆能较好的保温,主要原因是双层内胆的内外层之间是根本不传热的真空。热水瓶能较好的保温,主要是因为内胆真空,保温效果好,所以B符合题意。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小明口渴了,现有同样大小、形状、颜色、厚薄的三种杯子,要想热水凉得最快,应该把热水倒入不锈钢杯,因为它属于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所以A符合题意。
(3)空气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空气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小明倒出一部分热水后,塞上塞子,过了一会儿,塞子突然自动“跳”了出来。这是因为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了,所以A符合题意。
(4)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我推测软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A符合题意。
(5)玻璃内壳的内壁上进行的镀银处理主要是为了减少热辐射。热辐射是一种热量传递的方式,其中物体通过电磁波的形式释放热量。在保温容器如保温杯、保温瓶或热水瓶中,内壁镀银的目的在于减少内部热量的辐射损失,从而保持容器内部温度的稳定。
(6)热传递是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热量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在水中,热量主要通过热对流的形式传递。
38.【答案】(1)大气层
(2)B
(3)秒表
(4)高于
(5)对比;模拟
【知识点】对比实验;设计、制作模型;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1)他们采用透明密封袋模拟了地球大气层。
(2)实验中,需要把装入密封袋的温度计和另一支温度计并排放在阳光下,使温度计吸收热量。
(3)工具能够帮助人类做许多人类不能做的事情,扩大了人的视野,延伸了人的肢体,增强了人的力量。我们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实验中,用秒表记录时间。
(4)根据实验现象可知,一段时间后,密封袋内的温度高于密封袋外的温度,
(5)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只控制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只有一个条件变化,其他条件都不变,才能找到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这个实验既是一个对比实验,也是一个模拟实验,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