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解读思路】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1)三国和西晋的更迭以思维导图关系图,讲清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背景;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理清三国鼎 立的空间关系,梳理好三个政权存在的起止时间、开国者、都城所在地,以培养学生的时空 观念;以思维导图逻辑关系图,简明扼要地归纳西晋的兴亡史。(2)东晋与南朝政权的更迭东晋与南朝政权是南方汉族建立的政权。由于政权多而且凌乱,可以用思维导图解读的方式, 结构性地展示政权更迭的概况。(3)十六国与北朝政权的更迭十六国与北朝政权主要是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帮助学生理清政权更迭的先后及其 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此处可以用思维导图解读、表格归纳法、同类归 纳法等方式,梳理这些政权更迭的情况。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1)民族交融要讲清“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三件大事。(2)一定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要受到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且对政治、经济格 局的发展又有反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江南的开发等重大事件讲 述,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内在关系的能力。(3)创设情境材料,以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方式,讲清民族交融、江南开发的新成就。【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孔明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后讲述:刘备三 顾茅庐到第三次时,诸葛亮深受感动,为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向刘备和盘托出谋定天下的 《隆中对》,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成就了明君 礼遇人才的一段佳话,同时,也揭开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序幕。【三国与西晋】此处教材表述简短,但蕴含的知识量不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处理:1、三国(1)导入新课后,教师先以思维导图方式,理清本课线索,解决好学生认知上可能的障碍。(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理清线索魏蜀 吴 220-280年十六国304-436年东晋317-420年西晋266-316年北朝386-581年南朝420-589年民族融合五族内迁北民南迁孝文帝汉化(江南开发)史论总结:政权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另一重要特征是民族融合。(2)三国鼎立背景:东汉的衰亡补充一个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方便学生对本目知识的理解。(外戚审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觉锢之祸东汉后期政治更加腐朽黑暗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过渡语:教师指出,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221年刘 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中国历史进入三国鼎立时期。(3)三国鼎立概况:教师可以在此处作文章,落实核心素养要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①利用“三国鼎立形势图”,简单描述三国统治的概况,指出此图反映的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中原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中国开发区域向边疆扩展。②结合三国的开国者、建国时间、都城所在地,讲述三国鼎立的空间关系。(魏)曹丕(洛阳) (220年)阶段特征:中原政权与边疆少 数民族政权并立;中国开发区域向边疆扩展。(蜀)刘备(孙权建业) (221年)成都吴229年③教师勾画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查阅三个政权存在的起止时间,讲述三国鼎立的时间关系。(220年-265年221年-263年229年-280年魏、蜀、吴三个政权存在的起止时间魏蜀吴)2、西晋(1)以思维导图逻辑关系图,简明扼要地归纳西晋的兴亡史。(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291-306年)加速了西晋的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西晋的衰亡)(2)史论总结:教师要指出两个重要观点①政权分立是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② 古代政权的兴亡受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外部民族关系或阶级矛盾的影响。所以,政权内 部、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3)结合“五胡内迁形势图”,以历史解释的方式,说明内迁民族、内迁时间、内迁影响,以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课堂探究】请结合地图和教材知识,说一说“五胡内迁”中的“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 他们什么时候内迁 内迁产生了什么影响 内迁民族:匈奴、羯、氏、羌、鲜卑内迁时间:东汉--西晋积极方面:少数民族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加速了他们封建化的进程。消极方面: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八王之乱”,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五胡内迁形势图)【东晋与南朝】1、政权的更迭:以思维导图解读的方式,说明东晋与南朝政权更迭的内在关系,并简述“南朝”与“六朝”的概念。(东晋(317年)南朝陈朝(589年结束)宋朝(420年)齐朝梁朝)2、士族的崛起:以思维导图解读的方式,阐述士族崛起(门阀制度形成)各要素之间的内 在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士族崛起的影响。(士大夫把持推荐官吏权魏要实行力品中正制形成士大夫家族子弟任官职士大夫推荐子弟为官士大夫家族子弟掌特权累世公卿门阀制度)3、江南的开发(1)讲清“北民”的概念、南迁的时间和影响(北方的汉人西晋“八王之乱”起开始大规模南迁,东晋建立后达到高潮。促进了江南的开发(2)创设情境材料,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指出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南迁的时间南迁的影响北民概念)(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买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3)创设情境材料,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指出江南开发的成果与影响。(成果:南方士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南方工商业发达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方的经济趋向平衡。)【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时期(1)政权的更迭:此处因为政权太多,学生不好理解,教师可以用同类问题归纳法,引导学生 从政权名称、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两个角度加以归纳。最后要特别指出,除了西南地区的 “成汉”,十六国主要是由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建立。①按政权名称归类记住这个公式:16国=1头+1尾+2赵+3秦+4燕+5凉;解读:1头(成汉),1尾(胡夏),2赵(前后赵),3秦(前后西秦),4燕(前后西北燕),5 凉(前后西北南凉)。②按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归类匈奴 羯 鲜卑汉 前 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氏 羌 资 (cong) 汉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2)民族交融:讲清交融的方式与交融的影响即可(3)前秦的短暂统一:结合思维导图和史料,讲清前秦政权的发展史和政权崩溃的原因(382年,基本统一北方) (394年,亡于后秦和后燕) (351年,符坚建立)383年,淝 水之战后 北方分裂, 前秦崩溃淝水之战失败原因:前秦内部不团结统治基础脆弱2、北朝时期(1)政权的更迭:以思维导图解读的方式,说明北朝政权更迭的内在关系。(北朝) (东魏)北 齐北 魏(西魏)北 周(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创设情境材料,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分别指出改革的背景、措施、评价。②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宏观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积极方面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缓和了阶级矛盾。消极方面促使鲜卑族内部矛盾的发展,这又很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改汉姓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仿照魏晋以来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官员待遇上实行俸禄制迁都洛阳措施政治上经济上穿汉服说汉话实行均田制通汉婚文化上)【课堂小结】本课包括政权的更迭、民族交融、江南的开发三条线索,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 两晋南北朝虽然长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在分裂中还是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例如,西晋 短暂统一全国,前秦和北魏短暂统一北方。汉族在与内迁少数民族的冲突与和平交往中,逐 步地走向融合,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并推动了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的继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