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解读思路】
1.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认识其创新之处。
(1)九品中正制:用历史解释的方式,从察举制的不足入手,归纳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创设情 境材料,用史料实证的方式,指出九品中正制的内容(选官办法和标准)和影响;最后,设 置一个课堂探究环节,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和创新。
(2)科举制:用历史解释的方式,说明实行科举制的原因,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地位与沿革、 主要创新、影响,等等。
2.了解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与运行机制,认识其创新之处。
(1)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分析三省六部制各部门的职能和运行机制,指出其创新之处。
3.认识汉至唐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
创设情境材料,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说明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发展变化、内容、 影响、创新之处、变化趋势,等等。
【教材重点难点1
1.重点: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给大伙说说古代科举的事,你所不了解的科举制度”后讲述:外国人对于中 国古代的成就最钦佩的不是“四大发明”,而是科举制,在他们看来,科举制是一种划时代的 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那么,科举制是怎样发展与完善 隋唐还有哪 些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用历史解释的方式,从察举制的不足入手,归纳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
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发
展和世家大族出现
2、办法与标准:创设情境材料,用史料实证的方式,指出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和
标准。
办法: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察举制选官制度
标准:门第望族
威胁到了皇权和
中央集权
东汉后期
)
3、影响:结合图文材料,用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方式,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
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关系
) (
中正品第(乡品)
九 品 中 正
制 的


初期,皇帝把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
五品
加强中央集权;
后期,门阀操纵官吏推荐和任免权,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限制
了人才的发展,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寒门(下品)
官员
一、二、三品
四、五品
六、七品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高门(上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
4、构建体系: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九品中正制的知识体系。
(

品 中







法 选





初期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后期形成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世族”的局面,威
胁到了中央集权。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
家世

道德和才能

演变为到西晋时期
主要看重家世

中央委任中正官
为各地人才评定
等级

共分九等

朝廷依此授以相





曹魏创立,隋朝废除
(魏晋南北朝时期)
)
(

、科


1、原因:以历史解释的方式,从士族自身和社会层面、前朝的教训三个方面,补充说明九
品 中







去 、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
中正无法维续下去。
察举制:累世公卿的门阀
士族形成并发展起来,出
现了“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离”的腐朽
局面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期
由于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
世,社会上形成了“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
局面,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从士族自身看:由于家中世
代为文官,所以一直鄙视武
官,再加上不学无术、奢侈
腐化,他们与当时的社会现
实格格不入。
从社会层面看:宋齐、梁、
陈开国皇帝均为庶族出
身。他们登上王位后,

致重用寒门子弟、打压门
阀士族。
吸取前朝选官制度的教训


)
2、发展沿革:用表格法归纳科举制发展变化的概况。
科举制的发展变化
朝代 内容 地位 备注
隋朝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创立 主要创新: 用考试办 法选拔人 才,扩大了 官吏来源, 提高了官 员素质。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 考 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完善
北宋 扩大考试录取范围;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 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科考实行三级制,殿 试制度化;试卷实行糊名法,等等。 发展
清朝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僵化。 清朝前期废八股改试策论,首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清末“新政”期间,1905年废除科举制。 走向衰落, 并于1905 年被废除
3、积极影响:创设情境材料(图片和文字材料),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说明科举 制的积极影响。
进京赶考 金榜题名 天子门生
(
科率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冶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
读书人聚集交流学习
(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其它方面:
(
科举制凸显标准客观、方式公平的特点;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三、设置一个合作探究环节,探讨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及其演变趋势
1、制 度
朝代 制度 选拔方式或原则 特点
先秦 世官制 官位世袭 与当时的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
汉代 察举制 按品行举荐为 官,举孝廉为主 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察举与举 荐相结合
魏晋南 北朝 九品中 正制 以门第为标准, 注重门第和家世 与当时的士族制度密切相关
隋唐 科举制 考试选拔人才 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
2、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形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3)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三省六部制1
1、发展变化: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归纳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变化。
(


) (
汉朝
) (
魏晋朝北朝
)隋朝
(
中外朝制度
中朝决策(尚书为
) (
三省雏形
(尚书握实权)
) (


)隋文帝正式确 立
2、运行机制:结合思维导图,用历史解释的方式,说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
皇帝
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
负责


创新: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户部
)
3、深入理解: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此处可以设置【情景再现:唐朝的防疫】环节,让学 生体会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情境材料:如果时间往回倒推一千来年,那时候的唐朝,疫情可是时不时就会来闹一次的。 翻开《两唐书》我们随便摘录几段,就能看出来整个大唐疫情发生的频率: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关内河东大疫;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三月泽州疫, ……
针对疫情,唐太宗要求“三省认真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请根据三省六部制中各部门的职 能,描绘出太宗皇帝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的形成过程。
(
参考答案:
)中书省:收集一个专门应对疫情防控的 方子,叫广济方。计划把这个方子下发 到全国各地,让全国的老百姓都按这个 方子来防疫。拟好诏令后,转门下省。
门下省:审核后,认为方案不全面,还 尚书省:中书省拟好诏令交门下省审核,
应该增加给疫情严重地区的老百姓送医 合 格后由门下省长官侍中向皇帝进呈
送药、减免户税等内容,于是驳回中书 省重拟。
“画敕”。后门下省将诏书转尚书省, 尚书省再转户部等部门办理。
4、积极作用: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说明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
(
把相权一分为三(共6人),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职权分工明确,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制约和集思广益(三省长官集中政事堂共议国
政),有利于减少因皇帝独断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
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
【赋税制度】
1、魏晋:租调制
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均田令,阐述租调制的概念,并指出租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的推行。
2、唐初:租庸调制
(1)从征收对象、内容、影响三个方面,用历史解释的方式,阐述租庸调制的概念
(2)通过内容的分析,指出这一制度的创新之处:纳庸代役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3)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方式,评价租庸调制。
积极影响:统一规定农民需承担租庸调的定额标准,避免了官吏胡乱摊派,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 担;纳庸代役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消极影响: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当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时,租庸调制将无法推行 对租庸调的征收,官僚贵族享有特权,未能实现基本的公平,为后期农户的大逃亡和租庸调制的 崩溃埋下了伏笔。
3、安史之乱后:两税法
(1创设情境材料,用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方式,指出两税法的背景、目的、内容、意义,
并以思维导图方式展示。
(
背景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 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 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收 入锐降。
(
目的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 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
行两税法。
(
两税

) (
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 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
(
(2)设置一个探究环节,探讨
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改革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 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
意义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
征税形式:由劳役地租(汉
代:编户制度)到实物地
租(唐代:租庸调制)再
到货币地租(明代: 一条鞭
征税标准:由以人头税为主
到以土地税为主,最后废除
人头税(两税法开始);逐
渐加重商品税的征收
法)的演变
古代赋税制度 的演变趋势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发展到
基本定时(两税法)
赋税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
变(明朝一条鞭法)
【课堂小结】
本课的主要线索有三条: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其中,九品中正制 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创建,并为隋唐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选官制度的创新为隋唐三省六部制 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人才条件。为了适应盛世局面下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解决 封建制度带来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唐朝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适应并促进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的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