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 涵盖知识点 重点难点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 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 就。 儒学发展历程中的三教合一; 中国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 的新成就;唐朝的对外交通; 佛教的交流与传播;中华文化 圈的形成。 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成就 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对世界 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唯 物 史 观
教师在讲述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时,注意引用政治、经济方面的史料,
创设情境,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时 空 观 念
通过梳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地理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本课内容比较繁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文字或图片史料,直观展示中国这一 时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让学生理解一定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关系。
(




)
本课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课堂容量大,在解释一系列重大文化发展成就时,文学艺术方面 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比较复杂的思想发展成就,教师可以通 过史料再现时代背景,让学生犹如身入其境,感悟成就及其体现的特点,提高学生史料实证 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了解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成就,激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自 豪感,升华其家国情怀。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后讲述:雕版印刷术是唐代的一项重大发明,是中国古 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 等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材内容处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路
1、以思维导图方式,归纳从汉武帝到唐朝时儒学的发展变化线索。最后指出不管如何变化, 儒学仍然是官方正统的统治思想。
2、创设情境材料《老子化胡经》以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道教怎样发展变化,它与佛教的 关系又是怎样此消彼长的
3、以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佛教发展的原因,归纳反佛斗争的表现及影响。
知识清单
1、儒学
(
正统地位确立
吸收佛、道教精神
主张“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政策
儒学复兴
提出儒学复兴
官方正统统治思想仍然是儒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朝时期
唐朝统治者
唐韩愈等人
汉武帝时期
呈繁盛之势
三教合一
新的发展
)
2、道教
(1)传说中的道教
老子化胡
元始天尊 蓝资天尊
道教三清
道德天尊
佛道之争持续干年。在 《老子化胡经》中,道
教的地位显然高过佛教。
那么,在三国至隋唐时
期,道教获得了怎样的
发展 它与佛教的关系
又怎样此消彼长的
(2)道教的发展
时间 发展概况
魏晋 南北朝 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 “贵儒”和“尊道”。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1)兴盛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争,使人民苦不堪言。佛教的传世轮 回等学说,使人们容易从中找到精神寄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争,使人民苦不堪言。佛教的传世轮 回等学说,使人们容易从中找到精神寄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争,使人民苦不堪言。佛教的传世轮 回等学说,使人们容易从中找到精神寄托;
(
(2)佛教的发展
两汉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派使臣前
往西域求佛法,请来
两位高僧,还修建白
马寺让他们在洛阳
传教。
武则天时
在社会上有很大发
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
修行比较简便,对后
世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中国盛行
吸收儒、道的思想,
渐趋本土化。
)
地位的变化:刚传入时,是道教的附庸,到三国至隋唐时期时期,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
(3)反佛斗争的兴起
原因 人物 表现 影响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 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 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 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 收入。 南朝范填 《神灭论》:针对佛 教宣扬的形神分离、 形亡而神不灭的观 点,提出人的精神和 肉体是统一的,对佛 教进行抨击。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 根本上受到遏制。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后周世宗、唐武宗 灭佛
二、魏晋玄学
思 路
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魏晋玄学)和唐朝《高逸图》(局部),用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 方式,分析魏晋玄学的背景、主张、影响。
知识清单
(
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
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
潮玄学。
政治上应当“无为”,
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
然”,社会风气上崇尚
“清谈”。
对诗歌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之际,统治阶
级内部的政治残
杀非常频繁。
主张虚无的“道”
宣扬“无”是产生
万物的根本。
形成寄情山林、纵
酒清谈的社会风
气;促使士人思想
空前解放。
背景
主张
影响
)
三 、文学艺术
思 路
1、创设情境材料,说明文学发展的原因,归纳文学发展的线索;用历史解释的方式,理解 并说明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2、归纳书法和绘图艺术的发展概况和主要代表;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 一些艺术作品的特点。
(

)识 清 单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压 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 “诗仙”和“诗圣”。
2、艺术
(1)书法:
①发展概况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 均已完备;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②主要代表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唐朝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图:
①发展概况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
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②主要代表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
代表作;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史料实证0历史解释
1.【课堂探究】说一说下列书法作品属于哪一种字体。
(
行书
) (
草书
)
2.【课堂探究】说一说下列绘图作品的艺术特点。
《溶神赋图卷》(局部,顾恺之,东晋) 《送子天王图》(宋摹本,吴道子,唐)
艺术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四、科技
思 路
图文结合,简明扼要地归纳数学、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的新成就。
知 识 清 单
(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
南朝祖冲之
机构
制造
马钧改制的灌溉工具一翻车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已
经遗失,是目前我国文献所记载
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绘制
地图的方法。
西晋裴秀









朝贾思

地理学
农学
数学
)
(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
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
和书籍。
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卷子,高23厘米,宽843厘
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
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它原
藏于敦煌藏经洞,1899年被
发现,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印刷术(四大
发明之一)
建筑

)
(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
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
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
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
颁行的药典。
《唐本草》
火药(四大发



)


天文






)
五、中外交流
思路
1、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中外交流发展繁荣的原因。
2、用思维导图方式,简明扼要地归纳中外宗教、其它文化和贸易交流的盛况。
3、创设情境材料,用历史解释的方式,分析归纳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

)识 清 单
1、中外交交流
(1)原因:
政治
经济
文化
交通
· 国力强盛(唐朝)
·社会经济繁荣
·文化高度发展
·对外交通发达
(2)与中亚、印度、日本的宗教交流
(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人
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
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高僧玄奘,在唐朝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
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
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
学大师。
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
日本,传授佛法

唐朝时日本的空海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求法,
他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口本的宗教交流
佛教东传
鉴真东渡
空海西行
法显西行
玄奘西

)
(3)中外其它文化与经贸交流
(
(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
、侨
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
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3)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
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
中进士。
阿倍仲麻吕(汉名尾衡)
唐时日本留学生,擅长诗
文,长期留居中国,历任
唐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等
职。他与李白、王维交情
深厚,常做诗唱和。
天宝12年(753年),谣
传晁衡回国途中遇难,李
白写下悼诗:日本晁衡辞
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
色满苍梧。











)
(4)意义:
①促进中国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物质文明交流,丰富了彼此的生活。
②促进中国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制度文明互鉴。
③促进中国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④为当今中国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从大分裂到大一统再到大分裂的发展时期。政治 上的大动荡,民族交融的大发展,中外交流的加强和交流内容的深化,为文化发展繁荣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圈在隋唐时期得以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