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5 讲 第三章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特征。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3.了解熔化与凝固时吸放热规律;液体汽化规律和两种汽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7 大考点) 化现象;汽化和液化的吸放热;物质升华和凝华伴随的吸放热。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4.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一、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正确使用温度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前,应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前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决不能让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过高,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涨裂;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过低,则测不出其温度值。(3)在拿温度计时,要拿住温度计的上部,不可让手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4)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侧壁。(5)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6)记录温度值时,不用进行估读,但不要漏写或错写单位,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不要忘记负号。3.体温计的使用(1)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往下甩几下,让直管内的水银流回玻璃泡内,然后再进行测量。这是因为体温计在正常使用时,示数只升不降,当人体的温度高于体温计原示数时,体温计的示数上升,此时能测量出人体的实际温度。但是,当人体温度低于体温计原示数时,因为体温计的示数不会下降,显示还是之前的温度,将导致测量值偏高。(2)读数时,应把体温计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3)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0.1℃,读数时精确到 0.1℃。二、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1、属于液化现象的有:秋后早晨露珠、从冰箱拿出的物体冒白气、冬天浴室玻璃墙壁上出现的“雾”、冬天汽车玻璃上的“雾”等。2、属于升华现象的有:干冰的利用、樟脑片的利用、灯管和灯泡发黑现象等。3、属于凝华现象的有:霜、雪、雾凇、冬天窗花等。4、汽化特点: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沸腾只有在达到沸点时继续吸热才可以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三、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及其应用(1)对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形态,从分子间隙角度,姑且可以认为固体最小、液体较大、气体最大;物态变化时,分子间隙增大要吸热,分子间隙减小要放热。(2)也可以根据下图记忆吸放热规律四、实验专题1.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查方向 解答思路晶体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熔化曲线特点 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曲线水平段)石棉网、烧杯内放水的作用 受热均匀确定熔点 熔化曲线水平段对应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温度计应放在被测液体中间部位、不能碰容器壁、读取温度时不能取出温度计仪器安装顺序 自下而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曲线可反映出来熔化过程的吸放热 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2.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查方向 解答思路水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曲线特点 沸腾前,随着加热,水温升高;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沸腾过程水温不变如何加快实验进度 用温水或减少水的质量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温度计应放在被测液体中间部位、不能碰容器壁和容器底、读取温度时不能取出温度计石棉网的作用 受热均匀酒精灯拿开后水继续沸腾 石棉网有余热且高于水的沸点水的沸点不到 100°C 压强低于 1个标准大气压不能达到沸腾 火力小,水吸收热量小于散热水沸腾前气泡变化 逐渐变大安装顺序 自下而上教材习题 01 解题方法如图 3-1 所示,3D 打 ①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印过程一般是将固态 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 叫凝固,凝固放热。态材料,喷头按照 3D ②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图纸轨迹运动将液态 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材料挤出,材料冷却 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后形成立体实物的过程。在打印过程中,所用材料经 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历了哪些物态变化? 识……【答案】固态树脂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液态材料放热后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在打印过程中,所用材料经历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教材习题 04 解题方法煮饺子时,水沸腾后会往锅里加入 ①水在常温下,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半碗凉水使其停止沸腾,当水再次 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沸腾后再加凉水……反复几次之后 此时的沸点。饺子就煮熟了。请你用纵轴表示水 ②加入的冷水的质量小于原来的水,混合后锅内末温应高温,横轴表示加热时间,大致画出 于最大温差的一半,然后加热水温又开始上升,由水的总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质量变大,上升的速度小于原来水温上升的速度,最后达到的沸点与原来相同,并不再上升,……【答案】教材习题 06 解题方法①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烧开水时,我们会在水面上方看到“白气”;夏天,②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只我们也会在冰激凌周围看到“白气”。比较这两种“白气”的形成过程,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要我们认真的观察就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答案】答:白气是液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由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考点一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1.图中甲、乙两支温度计,内部所用测温物质是同一种液体。观察它的外形,可以推断出可以制成分度值更小的温度计的是( )A.甲 B.乙 C.甲、乙相同 D.无法判断【答案】B【详解】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甲、乙两支温度计内部所用测温物质是同一种液体,说明膨胀系数相同,故在升高相同温度时,管径更小的乙温度计内液柱高度变化更明显,故乙可以制成分度值更小的温度计。故 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故选 B。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详解】A.温度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图中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故 A 错误;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图中未全部浸入。故 B 错误;C.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图中眼睛俯视。故 C 错误;D.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 D 正确。故选 D。3.(1)如图甲所示,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放置正确的是 (选填“①”“②”“③”);(2)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④”“⑤”“⑥”);(3)如图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答案】 ③ ⑤ ﹣21【详解】(1)[1]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①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故①错误;②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故②错误;③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③正确。故选③。(2)[2]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④俯视导致示数偏大,⑤仰视导致示数偏小,⑤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示数准确;故④⑥错误,⑤正确。故选⑤。(3)[3]该温度计分度值为 1℃,刻度值从上往下变大,为负数,读数为﹣21℃。考点二 体温计的使用4.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 37.5℃,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他们的实际体温为 38.9℃和 36.6℃,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正确的是( )A.38.9℃和 36.6 B.37.5℃和 36.6℃C.38.9℃和 37.5℃ D.38.9℃和 38.9℃【答案】D【详解】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液柱不下降,使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但是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如果用没甩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若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则准确,如果低,则显示原来的示数,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 38.9℃和 36.6℃,乙使用后,体温计示数为 38.9℃,若不甩,丙继续使用,则丙测出的示数也为 38.9℃。故 ABC 错误,D 正确。故选 D。5.如图所示为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它的分度值是 ℃,此时读数为 ℃,该温度 人体的正常体温(选填“高于”、“等于”、“低于”)。【答案】 0.1 38.9 高于【详解】[1][2]如图,1℃分成 10 份,每个小份是 0.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读数为 38.9℃。[3]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6 : 37.5℃,此时的读数高于人体正常体温。考点三 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6.如图所示是在微观尺度下,拍下的超亮的 X 射线将液体瞬间打得“灰飞烟灭”的情景。在被 X 射线冲击后,液滴会变成蒸汽,此过程中液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凝华C.升华 D.凝固【答案】A【详解】该过程中,液滴变成蒸汽,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 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7.在海上可使用“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如图所示)来获得淡水,它的工作原理是太阳照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水珠即可获得大量的淡水,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答案】B【详解】太阳照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此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所以,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故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8.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化空气可提取氧气、氮气和氦气,使空气液化的方法是 和压缩体积;当温度逐渐升高,液态空气变成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首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 。【答案】 降低温度 汽化 氦气【详解】[1]使空气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2][3]当温度逐渐升高,液态空气汽化变成气态,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氦气的沸点最低,所以首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氦气。考点四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及其应用9.宁夏西海固地区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按预期脱贫摘帽,但是部分山区还是常年干旱少雨,有时要人工降雨,人工降雨要选择在阴天进行,阴天时天空中的水蒸气比较充足,将干冰打向天空,干冰会迅速①“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有些水蒸气会液化水,有些水蒸气②“变成”冰;冰在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有关人工降雨中的两个“变成”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对应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升华,吸热 B.①升华,放热 C.②凝固,放热 D.②凝华,吸热【答案】A【详解】AB.①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升华,升华过程吸热,故 A 正确,B 错误;CD.②水蒸气变成冰,属于凝华,凝华过程放热,故 CD 错误。故选 A。10.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吸热)B.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凝华(吸热)C.冰箱里拿出来的容器外表上面“流汗”—液化(吸热)D.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汽化(放热)【答案】A【详解】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冰熔化成了水,此过程吸热,故 A 正确;B.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此过程放热,故 B 错误;C.冰箱里拿出来的容器外表上面“流汗”,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此过程放热,故 C 错误;D.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这是壶中冒出的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此过程放热,故 D 错误。故选 A。11.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冰晶下降过程中变成小水珠,实现人工降雨。上述过程共包含 种物态变化,请写出其中一种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答案】 4 升华吸热/液化放热/凝华放热/熔化吸热【详解】[1][2]将干冰撒在云层里,干冰会直接升华为气态,在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作用;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直接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水蒸气或液化成小水滴,此过程也放出热量;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会熔化吸热变为小水滴。共包含 4 种物态变化。考点五 探究晶体熔化时的特点12.如右图是“探究某晶体熔化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1)在 t 时= 10 min 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态、液态 或 固液共存)(2)该物质从熔化开始到完全熔化整个程持续了 min;(3)该物质的熔固点是 ℃。【答案】 固液共存 12 45【详解】(1)[1]由图像知,BC 段即第 3min 至第 15min 是晶体熔化过程,所以第 10min,该物质在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2)[2]该物质从第 3min 开始熔化,第 15min 熔化完成,持续了 12min。(3)[3]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为 45 摄氏度不变,熔点为 45 摄氏度。13.小明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1)组装实验器材时,如题图甲和图乙两套实验装置器材的组装顺序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2)小明用图甲实验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采取“水浴法”对试管中的海波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的好处是使试管中的海波 ;(3)为了缩短实验加热时间,请说出一种改进实验的方法: (写出一种即可)。(4)如图丙,小明完成实验后,根据所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图象,图中(选填“AB”、“BC”或“CD”)段图象是错误的,原因是 。(5)图中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甲乙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多少,知道 房间的气温比较高。(选填“甲”或“乙”)【答案】 自下而上 受热均匀 减小水的质量 CD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乙【详解】(1)[1]组装实验器材时,要自下而上安装,保证酒精灯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2)[2] 采取“水浴法”对试管中的海波加热,是为了使海波受热均匀,若直接加热,就仅仅对试管底部加热,受热不均匀。(3)[3]为了缩短实验加热时间,可以使用初温更高的水,或者减少水的质量等。(4)[4] [5] 图中 CD 段存在错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而不会出现 CD 段。(5)[6]根据观察可知,甲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多,“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白气”多表明房间温度低,“白气”少表明房间温度高,故乙房间的气温比较高。考点六 探究水在沸腾实验14.如图所示,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读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2)如图乙所示,描绘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当地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答案】 B 不变 低于【详解】(1)[1]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刻度盘垂直,温度计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B。(2)[2]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3]由上表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99℃,根据气压减小沸点降低,当时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15.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温度/℃ 90 92.4 94.4 95.6 96.8 98 98 98(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表明此时外界的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3)图 (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答案】 温度保持不变 98 小于 丙【详解】(1)[1]水沸腾时要用酒精灯对它不断加热,由表中数据可看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 98℃不变,所以,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2)[2][3]由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 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 98℃。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水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所以,此时外界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3)[4]水沸腾时,烧杯中上下温度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水不断发生汽化形成水蒸气进入气泡,使气泡的体积变大,所以,图丙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考点七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6.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小凡同学在 4 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1)通过 A、B 两图的对比,可知小明所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相同,进而寻找出另一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叫做 。【答案】 表面积 控制变量法【详解】(1)[1]通过 A、B 两图对比,水的表面积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的是液体的表面积大小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2)[2]探究多因素的实验当中,要一个一个因素来探究,所以必须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控制只有一个变量,才能进行探究,这种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17.为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同学们有如下三种假设:假设一是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假设二是与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假设三是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随后,他们用如图装置开展实验:取初温相同的等量水,分别滴加在相同的玻璃片上。(1)要检验假设一,需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乙。这是控制了 不同,而其它条件都相同;(2)要检验假设二,则应选择装置 进行对照。若装置 中液体先消失,则证明其它条件一定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通越快,蒸发越快;(3)小红选择装置乙与装置丁检验假设三,同学们都说不可以,原因是 。【答案】 温度 甲、丙 丙 没有控制温度相同【详解】(1)[1]要检验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需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乙,这是控制了液体的温度不同,而其它条件都相同。(2)[2][3]要检验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快慢的关系,需要控制温度、表面积相同,则应选择装置甲与装置丙进行对照;若装置丙中液体先消失,则证明空气流通越快,蒸发越快。(3)[4]若选择装置乙与装置丁检验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的关系,实验中应该控制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而乙、丁中的温度不同,所以不可行。一、单选题1.如图 1 是金属镓,把 10℃的固态镓放入图 2 的装置进行加热,水的温度恒定为 50℃,测得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 3,第 8 分钟时,镓已完全变成了液态,忽略蒸发,则( )A.镓在第 14min 时必定是气态B.镓的熔点为 30℃,凝固点为﹣30℃C.由实验数据不能判断镓的沸点为 50℃D.在 4~6min 内,镓温度不变,不吸热不放热【答案】C【详解】AC.由题意知,水的温度恒定为 50℃,当加热镓达到 50℃时,与水的温度相同,不再变化,但不能判新此时镓是否达到沸点,因此不能说明镓在第 14min 时的状态,故 A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BD.由图 3 可知,2min 至 6min 是镓的熔化时间,为 4min,镓熔化时温度不变,吸收热量,熔点为 30℃,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则镓的凝固点也为 30℃,故 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2.人体正常体温大约是( )A.0℃ B.35℃ C.37℃ D.100℃【答案】C【详解】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 37℃,一般变化幅度很小;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 25℃;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沸水温度为 100℃,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3.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银)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B.冬天,冰雪消融——熔化现象C.冬天,北方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应当从室外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D.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升华现象【答案】C【详解】A.体温计的工作液体是水银,是根据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B.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C.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应当从室内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故 C 错误,符合题意。D.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樟脑丸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4.晚自习期间,正在整理古诗句的小兰发现,有些诗句中对应着自然现象,下列诗句中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天接云涛连晓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羌管悠悠霜满地——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欲渡黄河冰塞川——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答案】B【详解】A.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很冷产生凝华现象,故 A 错误;B.天接云涛连晓雾——雾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产生液化现象,故 B 正确;C.羌管悠悠霜满地——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很冷产生凝华现象,故 C 错误;D.欲渡黄河冰塞川——冰的形成是水结冰产生的凝固现象,故 D 错误。故选 B。5.下列事例中,属于减慢液体蒸发的措施是( )A.毛巾摊开晾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C.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进冰箱储存【答案】D【详解】A.毛巾摊开晾,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A 不符合题意;B.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B 不符合题意;C.洗头发后用电热吹风机吹,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加快了蒸发,C 不符合题意;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进冰箱储存,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放进冰箱降低温度,故可以减慢蒸发,D 符合题意。故选 D。6.几种物质的熔点如下表所示,由表中的数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物质 水银(固) 铜 酒精(固) 钨 铝 钢 纯铁熔点/℃ -39 1083 -117 3410 660 1515 1535A.纯铁掉入钢水中一定能够熔化B.水银温度计在气温为-37℃的地方不能使用C.用铜锅冶炼钢是可以的D.钨的熔点较高,电灯泡内的灯丝宜用钨丝制做【答案】D【详解】A.钢的熔点为 1515℃,则钢水的温度最低为 1515℃,而纯铁的熔点为 1535℃,所以钢水的温度不一定达到纯铁的熔点,所以,纯铁掉入钢水中不一定能够熔化,故 A 错误;B.固态水银的熔点为-39℃,则水银的凝固点是-39℃,气温为-37℃的地方没有达到水银的凝固点,水银为液态,所以,水银温度计在气温为-37℃的地方能使用,故 B 错误;C.铜的熔点低于钢的熔点,钢尚未熔化铜锅已经熔化,无法用铜锅来冶炼钢,故 C 错误;D.电灯泡是利用电流热效应来工作的,电灯泡工作时灯丝温度很高,钨的熔点较高,电灯泡内的灯丝宜用钨丝制做,故 D 正确。故选 D。7.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 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物质的初温是 40℃ D.加热 5 分钟时物质温度是 48℃【答案】B【详解】A.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是晶体,故 A 正确,A 不符合题意;B.由图像可知,BC 段该物体熔化,CD 段该物体熔化完毕,处于液态,故 B 错误,B 符合题意;C.由图像可知,0 时刻物质的温度为初温,初温为 40℃,故 C 正确,C 不符合题意;D.加热 5 分钟时,物质正在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温度是 48℃,故 D 正确,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8.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 1.2m B.冬天教室内的气温约为 35℃C.一名女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16dm D.中学生脉搏跳动 50 次大约需要 2min【答案】C【详解】A.课桌的高度大概是学生身高的一半,约为 80cm=0.8m,故 A 不符合题意;B.冬天教室内的气温约为 18℃,故 B 不符合题意;C.初中生的身高约为 1.6m,合 16dm,故 C 符合题意;D.正常人脉搏跳动 60-80 次的时间约为 1min,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二、填空题9.读出图中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答案】64【详解】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读数为 64℃。10.如图中 A、B 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其中 物质是晶体,在第9min 时,这种晶体处于 状态。【答案】 A 固液共存【详解】[1][2]由图可知,A 物质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并且在 5 到 10 分钟温度保持 80℃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点是 80℃。在第 9min 时,A 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时为固液共存状态。1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的原理工作的,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由于体温计内部有一个小弯管,体温计 (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读数。【答案】 热胀冷缩 0.1℃ 能【详解】[1]体温计内装有液体,因此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2]图中一大格中间有 10 小格,则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3]由于体温计内部有一个小弯管,导致液体受冷后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可以离开人体读数。12.2022 年,汕头市潮阳区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 BLIA 型火箭弹 80 枚。人工增雨的原理是在云层中播撒干冰实施人工降雨,靠干冰的 (植物态变化)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水滴增大并 (填物态变化)成冰晶,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填物态变化)成水形成了降雨。【答案】 升华 凝固 熔化【详解】[1]在云层中播撒干冰,固态的干冰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是升华现象。[2]云层中水滴增大,并由液态的雨滴变成固态的冰晶,是凝固现象。[3]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由固态的冰晶变成液态的雨水,是熔化现象。13.2024 年 4 月 25 日 20 时 59 分发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夜幕的笼罩下,一团烈焰冲天而行,巨大的轰鸣声在耳边回响,举着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八运载火箭飞向那神秘的星河中。发射时通过压缩体积使氢气 成液态氢(填物态变化名称)作为火箭的燃料;飞船返回舱穿过大气层时,表面的金属材料 成液态(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可以防止返回舱被烧蚀。【答案】 液化 熔化 吸收【详解】[1]使气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长征火箭中的氢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氢液化后储存在燃料室中。[2][3]飞船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飞船的内能,温度升高,其表面的金属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过程会吸收热量。14.根据下表:几种物质的熔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钢 1515 冰 0 固态氮 -210铝 660 固态水银 -38.8 固态氧 -218锡 232 固态酒精 -117 固态氢 -259你认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655℃时,铝处于 态;温度在-220℃时氧处于 态。【答案】 固 固【详解】[1]熔点是晶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温度,铝的熔点是660℃,铝在655℃低于熔点660℃,铝处于固态。[2]固态氧的熔点是-218℃,氧在-220℃低于熔点-218℃,氧处于固态。三、实验题15.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 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答案】 乙 熔化 干冰 升华【详解】(1)[1][2]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碘的熔点,可能会使碘熔化,故用水浴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可以防止碘熔化。(2)[3][4]干冰放入水中发生升华现象,固态的干冰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故气泡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16.小军同学在 4 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数量和温度均相同的水,进行如图 A-D 所示的实验探究。(1)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2)小军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即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温度相同的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观察并比较两图中哪块玻璃板上的水先蒸发完。从控制变量角度看,你认为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3)为了验证水蒸发快慢跟水的多少(即水的质量)是否有关,小军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倒入质量不同、温度相同的水,并保证水的 相同,然后将两个烧杯放在环境和空气流速相同的桌面上。请写出比较水蒸发快慢的方法: 。【答案】 AC 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 表面积 在相同时间内测量剩余的水的质量,通过加算得出蒸发的水的质量得到水蒸发的快慢【详解】(1)[1]AC 中,水滴的表面积,空气流动快慢相同,水滴的温度不同,则 AC 两图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2)[2]由图甲乙得,水的质量与表面积均不同,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无法探究水蒸发快慢是否与水的多少即水的质量有关。(3)[3]为了验证水蒸发快慢跟水的多少(即水的质量)是否有关,要保证其他因素相同,改变水的质量大小,则小军应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倒入质量不同、温度相同的水,并保证水的表面积相同,然后将两个烧杯放在环境和空气流速相同的桌面上。[4]水蒸发过程中,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散失在空气中,相同时间内,水蒸发越快,少掉的水的质量越大,则可以在相同时间内测量剩余的水的质量,通过加算得出蒸发的水的质量得到水蒸发的快慢。17.小丽同学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装置的安装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为了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方法 (写一种即可);(3)读数时如果按方法“A”读数,会导致结果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4)小丽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她还发现此时沸水的温度不是 100℃,这是因为当地的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答案】 自下而上 提高水的初温 偏大 不变 小于【详解】(1)[1]实验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组装器材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2]根据生活常识可知,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加大酒精灯火焰,都可以使水尽快沸腾。(3)[3]图甲中按照 B 方法读数是正确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温度计的示数是 96℃,如果按照 A 方法读数,即俯视会导致结果偏大。(4)[4]由图乙可知,水在 5min 后开始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5]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水的沸点越高,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此时沸水的温度不是 100℃,这是因为当地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18.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试管中的物质在某时刻的温度,其示数是 ℃;(2)每隔 1min 记录一次试管中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第 4min 时处于 态。【答案】 5 固液共存【详解】(1)[1]由图乙可知,零刻度在液柱下方,是零以上温度,每个小格代表 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 5℃。(2)[2]由丙图图象知,该物质在第 2min 到第 6min 处于熔化过程,且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因此在第 4min 时处于固液共存态。第 15 讲 第三章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模块一 思维导图串知识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特征。模块二 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模块三 教材习题学解题 3.了解熔化与凝固时吸放热规律;液体汽化规律和两种汽模块四 核心考点精准练(7 大考点) 化现象;汽化和液化的吸放热;物质升华和凝华伴随的吸放热。模块五 小试牛刀过关测 4.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一、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正确使用温度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前,应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前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决不能让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过高,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涨裂;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过低,则测不出其温度值。(3)在拿温度计时,要拿住温度计的上部,不可让手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4)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侧壁。(5)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6)记录温度值时,不用进行估读,但不要漏写或错写单位,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不要忘记负号。3.体温计的使用(1)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往下甩几下,让直管内的水银流回玻璃泡内,然后再进行测量。这是因为体温计在正常使用时,示数只升不降,当人体的温度高于体温计原示数时,体温计的示数上升,此时能测量出人体的实际温度。但是,当人体温度低于体温计原示数时,因为体温计的示数不会下降,显示还是之前的温度,将导致测量值偏高。(2)读数时,应把体温计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3)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0.1℃,读数时精确到 0.1℃。二、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1、属于液化现象的有:秋后早晨露珠、从冰箱拿出的物体冒白气、冬天浴室玻璃墙壁上出现的“雾”、冬天汽车玻璃上的“雾”等。2、属于升华现象的有:干冰的利用、樟脑片的利用、灯管和灯泡发黑现象等。3、属于凝华现象的有:霜、雪、雾凇、冬天窗花等。4、汽化特点: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沸腾只有在达到沸点时继续吸热才可以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三、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及其应用(1)对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形态,从分子间隙角度,姑且可以认为固体最小、液体较大、气体最大;物态变化时,分子间隙增大要吸热,分子间隙减小要放热。(2)也可以根据下图记忆吸放热规律四、实验专题1.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查方向 解答思路晶体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熔化曲线特点 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曲线水平段)石棉网、烧杯内放水的作用 受热均匀确定熔点 熔化曲线水平段对应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温度计应放在被测液体中间部位、不能碰容器壁、读取温度时不能取出温度计仪器安装顺序 自下而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曲线可反映出来熔化过程的吸放热 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2.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查方向 解答思路水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沸腾曲线特点 沸腾前,随着加热,水温升高;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沸腾过程水温不变如何加快实验进度 用温水或减少水的质量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温度计应放在被测液体中间部位、不能碰容器壁和容器底、读取温度时不能取出温度计石棉网的作用 受热均匀酒精灯拿开后水继续沸腾 石棉网有余热且高于水的沸点水的沸点不到 100°C 压强低于 1个标准大气压不能达到沸腾 火力小,水吸收热量小于散热水沸腾前气泡变化 逐渐变大安装顺序 自下而上教材习题 01 解题方法如图 3-1 所示,3D 打 ①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印过程一般是将固态 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材料在高温下变成液 叫凝固,凝固放热。态材料,喷头按照 3D ②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图纸轨迹运动将液态 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材料挤出,材料冷却 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后形成立体实物的过程。在打印过程中,所用材料经 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历了哪些物态变化? 识……【答案】教材习题 04 解题方法煮饺子时,水沸腾后会往锅里加入 ①水在常温下,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半碗凉水使其停止沸腾,当水再次 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沸腾后再加凉水……反复几次之后 此时的沸点。饺子就煮熟了。请你用纵轴表示水 ②加入的冷水的质量小于原来的水,混合后锅内末温应高温,横轴表示加热时间,大致画出 于最大温差的一半,然后加热水温又开始上升,由水的总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质量变大,上升的速度小于原来水温上升的速度,最后达到的沸点与原来相同,并不再上升,……【答案】教材习题 06 解题方法①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烧开水时,我们会在水面上方看到“白气”;夏天,②本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只我们也会在冰激凌周围看到“白气”。比较这两种“白气”的形成过程,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要我们认真的观察就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答案】考点一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及使用1.图中甲、乙两支温度计,内部所用测温物质是同一种液体。观察它的外形,可以推断出可以制成分度值更小的温度计的是( )A.甲 B.乙 C.甲、乙相同 D.无法判断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A. B.C. D.3.(1)如图甲所示,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放置正确的是 (选填“①”“②”“③”);(2)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④”“⑤”“⑥”);(3)如图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考点二 体温计的使用4.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 37.5℃,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他们的实际体温为 38.9℃和 36.6℃,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正确的是( )A.38.9℃和 36.6 B.37.5℃和 36.6℃C.38.9℃和 37.5℃ D.38.9℃和 38.9℃5.如图所示为常用的一种体温计,它的分度值是 ℃,此时读数为 ℃,该温度 人体的正常体温(选填“高于”、“等于”、“低于”)。考点三 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6.如图所示是在微观尺度下,拍下的超亮的 X 射线将液体瞬间打得“灰飞烟灭”的情景。在被 X 射线冲击后,液滴会变成蒸汽,此过程中液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凝华 C.升华 D.凝固7.在海上可使用“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如图所示)来获得淡水,它的工作原理是太阳照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水珠即可获得大量的淡水,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熔化,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凝固8.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化空气可提取氧气、氮气和氦气,使空气液化的方法是 和压缩体积;当温度逐渐升高,液态空气变成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首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 。考点四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及其应用9.宁夏西海固地区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按预期脱贫摘帽,但是部分山区还是常年干旱少雨,有时要人工降雨,人工降雨要选择在阴天进行,阴天时天空中的水蒸气比较充足,将干冰打向天空,干冰会迅速①“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有些水蒸气会液化水,有些水蒸气②“变成”冰;冰在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有关人工降雨中的两个“变成”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对应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升华,吸热 B.①升华,放热 C.②凝固,放热 D.②凝华,吸热10.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吸热)B.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凝华(吸热)C.冰箱里拿出来的容器外表上面“流汗”—液化(吸热)D.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汽化(放热)11.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冰晶下降过程中变成小水珠,实现人工降雨。上述过程共包含 种物态变化,请写出其中一种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考点五 探究晶体熔化时的特点12.如右图是“探究某晶体熔化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1)在 t 时= 10 min 时,该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态、液态 或 固液共存)(2)该物质从熔化开始到完全熔化整个程持续了 min;(3)该物质的熔固点是 ℃。13.小明进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1)组装实验器材时,如题图甲和图乙两套实验装置器材的组装顺序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2)小明用图甲实验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采取“水浴法”对试管中的海波加热,这种加热方法的好处是使试管中的海波 ;(3)为了缩短实验加热时间,请说出一种改进实验的方法: (写出一种即可)。(4)如图丙,小明完成实验后,根据所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图象,图中(选填“AB”、“BC”或“CD”)段图象是错误的,原因是 。(5)图中的甲、乙两个房间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甲乙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多少,知道 房间的气温比较高。(选填“甲”或“乙”)考点六 探究水在沸腾实验14.如图所示,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读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2)如图乙所示,描绘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当地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15.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温度/℃ 90 92.4 94.4 95.6 96.8 98 98 98(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的特点是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表明此时外界的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3)图 (选填“乙”或“丙”)能反映水沸腾时产生气泡的情形。考点七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6.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中,小凡同学在 4 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1)通过 A、B 两图的对比,可知小明所探究问题的自变量是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相同,进而寻找出另一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叫做 。17.为研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同学们有如下三种假设:假设一是与液体温度的高低有关;假设二是与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假设三是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随后,他们用如图装置开展实验:取初温相同的等量水,分别滴加在相同的玻璃片上。(1)要检验假设一,需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乙。这是控制了 不同,而其它条件都相同;(2)要检验假设二,则应选择装置 进行对照。若装置 中液体先消失,则证明其它条件一定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通越快,蒸发越快;(3)小红选择装置乙与装置丁检验假设三,同学们都说不可以,原因是 。一、单选题1.如图 1 是金属镓,把 10℃的固态镓放入图 2 的装置进行加热,水的温度恒定为 50℃,测得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 3,第 8 分钟时,镓已完全变成了液态,忽略蒸发,则( )A.镓在第 14min 时必定是气态B.镓的熔点为 30℃,凝固点为﹣30℃C.由实验数据不能判断镓的沸点为 50℃D.在 4~6min 内,镓温度不变,不吸热不放热2.人体正常体温大约是( )A.0℃ B.35℃ C.37℃ D.100℃3.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银)体温计是根据水银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B.冬天,冰雪消融——熔化现象C.冬天,北方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应当从室外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D.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升华现象4.晚自习期间,正在整理古诗句的小兰发现,有些诗句中对应着自然现象,下列诗句中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胡天八月即飞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天接云涛连晓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羌管悠悠霜满地——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欲渡黄河冰塞川——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5.下列事例中,属于减慢液体蒸发的措施是( )A.毛巾摊开晾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C.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进冰箱储存6.几种物质的熔点如下表所示,由表中的数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物质 水银(固) 铜 酒精(固) 钨 铝 钢 纯铁熔点/℃ -39 1083 -117 3410 660 1515 1535A.纯铁掉入钢水中一定能够熔化B.水银温度计在气温为-37℃的地方不能使用C.用铜锅冶炼钢是可以的D.钨的熔点较高,电灯泡内的灯丝宜用钨丝制做7.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 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物质的初温是 40℃ D.加热 5 分钟时物质温度是 48℃8.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教室课桌的高度约为 1.2m B.冬天教室内的气温约为 35℃C.一名女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16dm D.中学生脉搏跳动 50 次大约需要 2min二、填空题9.读出图中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10.如图中 A、B 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其中 物质是晶体,在第9min 时,这种晶体处于 状态。1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 的原理工作的,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由于体温计内部有一个小弯管,体温计 (选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读数。12.2022 年,汕头市潮阳区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 BLIA 型火箭弹 80 枚。人工增雨的原理是在云层中播撒干冰实施人工降雨,靠干冰的 (植物态变化)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中水滴增大并 (填物态变化)成冰晶,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填物态变化)成水形成了降雨。13.2024 年 4 月 25 日 20 时 59 分发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夜幕的笼罩下,一团烈焰冲天而行,巨大的轰鸣声在耳边回响,举着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八运载火箭飞向那神秘的星河中。发射时通过压缩体积使氢气 成液态氢(填物态变化名称)作为火箭的燃料;飞船返回舱穿过大气层时,表面的金属材料 成液态(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可以防止返回舱被烧蚀。14.根据下表:几种物质的熔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钢 1515 冰 0 固态氮 -210铝 660 固态水银 -38.8 固态氧 -218锡 232 固态酒精 -117 固态氢 -259你认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655℃时,铝处于 态;温度在-220℃时氧处于 态。三、实验题15.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 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 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16.小军同学在 4 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数量和温度均相同的水,进行如图 A-D 所示的实验探究。(1)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2)小军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即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温度相同的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观察并比较两图中哪块玻璃板上的水先蒸发完。从控制变量角度看,你认为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3)为了验证水蒸发快慢跟水的多少(即水的质量)是否有关,小军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倒入质量不同、温度相同的水,并保证水的 相同,然后将两个烧杯放在环境和空气流速相同的桌面上。请写出比较水蒸发快慢的方法: 。17.小丽同学在进行“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装置的安装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为了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方法 (写一种即可);(3)读数时如果按方法“A”读数,会导致结果结果 (选填“偏大”或“偏小”);(4)小丽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她还发现此时沸水的温度不是 100℃,这是因为当地的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18.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试管中的物质在某时刻的温度,其示数是 ℃;(2)每隔 1min 记录一次试管中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第 4min 时处于 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5讲 第三章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学生版) 2024年新八年级物理暑假提升讲义(人教版2024) .pdf 第15讲 第三章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教师版) 2024年新八年级物理暑假提升讲义(人教版2024)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