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落花生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五上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借助具体事物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此,本单元选编了《桂花雨》《落花生》和《珍珠鸟》三篇课文(原先的课文《白鹭》调整到了第七单元),同时还安排了《我的心爱之物》的单元习作。阅读与习作,都聚焦了“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思想感情”这个核心要素。《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性兼具哲理性的散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内容,借物喻人,由花生的特点和好处,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表明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者许地山的人生事迹与成就,足以证明这次谈话对他的深远影响。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许地山这篇《落花生》,虽然篇幅简短,不到500字,却能深深打动人心,历经百年依然是经典,而且可以确信,再过百年依然是经典。文章叙述详略得当,语言朴实无华,几乎看不到一个华丽的辞藻,没有任何的修饰和雕琢。在一家人温馨、惬意的对话之中,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落花生所隐喻的人生价值观,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运用得巧妙而又自然。教学目标1.认识“吩、咐”等5个字;会写“吩、咐”等9个字。2.默读课文,能借助小标题概括梳理课文内容。3.重点品读议花生的部分,读懂父亲说的话;结合资料,感受许地山的落花生品格。4.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能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教学重难点能借助小标题概括梳理课文内容;品读议花生的部分,读懂父亲说的话;能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教学过程导入 揭示课题,了解作者一花一鸟总关情。精巧如诗的白鹭,让我们心生喜爱赞美之情。普普通通的花生,又会引发怎样的思考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落花生》。1.揭示课题,了解“落花生”名字的由来。花生是一种常见的庄稼,花落之后,花的子房柄就会钻到土里,长成果实,所以又叫落花生。2.了解作者。课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他的笔名就叫“落华生”。许地山为什么会取这样的笔名呢?答案就藏在这篇课文中。学习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任务,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用小标题概括。2.检查反馈,认读生字词:半亩 空地 开辟 播种 居然 难得吩咐 茅亭 榨油 石榴 爱慕 体面读中交流:(1)半亩空地有多大?“亩”是土地面积单位,一亩大约667平方米。(2)“播种”的“种”读第三声还是第四声?联系语句想一想: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句子中“播种”的读法,联系“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这组词语,应读第三声。——许地山的原文其实是这样写的: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3)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居然”说明这样的收获,感到意外、惊喜,说明原本没有抱太大希望,也说明花生好种易活,不娇贵。(4)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作为父亲,跟家人在一起,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呢?猜猜看!(许地山的父亲在外地做官,公务繁忙。) 3.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交流反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4.这几件事情,哪一件写得最具体?为什么重点写“议花生”呢?学习活动二 聚焦“议花生”,感悟落花生的品格1.分角色朗读“议花生”部分2.梳理概括花生的好处:姐姐:味道很美哥哥:可以榨油我:价钱便宜父亲:不好看,很有用3.重点品味父亲说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1)父亲是怎样议花生的?拿桃子、石榴、苹果来作对比。板书:对比(2)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是什么?交流,板书:高挂枝头,使人心生爱慕(3)花生的生长特点是什么?交流,板书:埋在地里,不能立刻分辨(4)父亲这样谈论花生的用意是什么?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分角色再读一读父亲和“我”的对话。说一说什么叫“讲体面”?注重外在形象,讲究穿着打扮,注意言行举止。辩一辩哪一种说法更准确? A.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讲体面。 B.人要做有用的人,也要讲体面。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不要只讲体面”的“只”。小结:父亲借助花生这个具体的事物,告诉了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的写法叫做——板书:借物喻人学习活动三 了解生平,感悟作者的落花生品格现在,你知道许地山为什么要以“落华生”做笔名了吗?那么,他长大后,有没有成为“落花生”这样的人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生平简介:1893年,许地山生于台湾台南。19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举家迁回福建。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21年,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4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任教,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表文章、演讲,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组织开展各项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看了许地山的生平简介,你想说什么?是的,许地山的一声虽然短暂,但是他的人生没有虚度,他为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真正具有了落花生的品格!许地山自己是这样说的: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学习活动四 读写迁移,尝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1.说一说,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像落花生一样的人?科学家、教师、医生、工人、农民……各行各业中,都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社都是像落花生一样的人!2.课文由落花生想到了那些默默无闻作着贡献的人。下面的事物让你想到什么身边的哪些人?借助表格理一理。竹子、梅花、蜜蜂、路灯3. 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事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示例)4.写后交流分享,点评修改。作业布置课下给家人讲一讲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的道理,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读给家长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