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 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口语交际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4.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属于小说。以“社 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经历。通过“我”和 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现了“我的”一段天真 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眷恋之情。本单元主题是民俗。从内容角度讲,要求教师依托文本引领学生赏析民俗风情画 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从语文素养角度讲, 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2.教学重点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3.教学难点以分析人物形象为载体,品味语言,理解不同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1教学目标:1.通过速读文本,梳理小说故事情节,以社戏为中心,概括主要事件。2. 通过朗读、品味等活动,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 善良的民风民俗。3.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读片段,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不同表达方式及艺 术效果。教学过程:(一)建构动场:诗句导入,走近作者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一句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所谓“社”, 就是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所谓“社戏”,是指在绍兴 地区的农村,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野外设 台演出。鲁迅的这篇《社戏》就是记录“我”童年时看社戏的故事。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 拾》等。《呐喊》收录了鲁迅自1918---1922年创作的小说,包括《狂人日记》《故乡》 《孔乙己》《药》等批判社会现实的名篇,《社戏》是最后一篇,却一反辛辣讽刺之文风,代之以朴实自然的口吻讲述童年乡村生活。(二)自主学习学生活动一: 跳读文本,直击社戏,探儿童赏戏视角 1.“我”那夜看了怎样的好戏 预设:(1)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2)小旦咿咿呀呀的唱。2(3) 红衫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4)老旦踱来踱去的唱,坐着唱。2.这些戏精彩吗 精读文本,分析“我”内心的真实评价。 预设:(1)能翻八十四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却并没有翻。(2)小旦咿咿呀呀的唱但唱的什么,不知道。(3)最喜欢看的蛇精、老虎并没有。(4) 最好的一折是花白胡子用马鞭打绑在柱子上的小丑,但没有情节。(5)最怕老旦唱,结果老旦踱着唱、坐着唱,许多工夫抬手以为要站起来,结果还 是坐着唱。(6)社戏没有看完小伙伴们就陪着“我”一起提前回去了。总结:这次赵庄看戏,演出的地点破败-----破的石马倒在地上,石羊蹲在草里;离看戏 的戏台很远,只能远远地看;想看的精彩又没有看到;看戏过程中,想喝的豆浆也没 有喝到;看客少,伙伴们都困得打呵欠……实在算不得精彩。可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感到这是记忆当中最好的 戏呢 预设:社戏演出的情境美。指导学生朗读第14、22自然段,从视觉角度,写出旷野里搭台唱戏的画面感,在月夜 的衬托下有一种旷渺、远大,超出了“我”生活里常态的审美,也表现我心情的愉悦 和惬意。(三)自主学习学生活动二:整体感知,缘起社戏,说几许童年趣事3围绕“社戏”,这篇小说记录了哪些童年趣事 你认为哪些事物,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1.速读文本,围统“社戏”,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主要事件。预设:(1)看戏前:归省平桥钓虾放牛戏前风波(2)看戏中:夏夜行船船头看戏(3)看戏后:归航偷豆六一送豆怀念社戏2.在这些事件里,你认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件呢 结合文本,说说你的 理由,小组简单分析。预设:A.闲适自由的生活之美①钓虾放牛,不用背书 ②民风淳朴,亲情宽厚 B.自由天性的旅途之美①远离大人,夜行看戏②偷豆吃豆,嬉戏玩耍 C.超越平常的社戏之美①旷野搭台,船头看戏D.江南景色的自然之美①远离城市,夜景优美(四)交流探究学生活动三: 研读语段,分析人物,品一方淳朴民风小说里,鲁迅塑造了双喜、阿发、六一公公、八公公、外祖母、母亲等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在“我”看社戏的事件里,都有着令人感动的地方。你在哪一位人物身上受 到了感动,请依据课文片段说明理由,并能够指出所选片段的表达方式。小组讨论后,学生分享,以问题引领,感受表达方式及艺术效果。预设:1.儿童视角(1)双喜------机灵聪明、虑事周全的儿童4文中说“最聪明的双喜”,他的聪明表现在哪里 第7自然段,帮助迅哥儿说服外祖母和母亲,允许一帮孩子去看戏。可见脑子灵活, 伶俐懂事,说话有分寸,不啰嗦。第10自然段,双喜拔前篙,说明双喜是孩子王,可以掌控方向。第26、27、33自然段,双喜让众人偷六一公公的豆,担心用八公公的盐被发现,跟六 一公公耍赖。可以看出来,他自以为虑事周全。(2)阿发偷豆-----可爱、无私、严谨决策的儿童第26自然段,阿发摸豆,指挥伙伴偷自己家的豆,没有自私自利的精细盘算,却有儿 童的炫耀心理。透过这样的儿童视角,自然就能避免覆盖在现实生活中的谎言和虚伪,呈现出生活的 原生态,让读者在童言童事童趣中发现生活的诗意。2.成人视角六一公公:筛选速读六一公公的相关描写。第32--39自然段,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六一公公并不是真正要追究双喜这些小 孩子的责任,只是责备“不好好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是请客,他说是应该的;听到 我说很好,他表扬我是大市镇里的读书人,识货;晚上给家里送来罗汉豆,表扬“我” 有见识,将来中状元。可以看出来,六一公公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五)综合建模学生活动四: 主题阅读,探究主题,绘一卷江南风情鲁迅的笔下多次描写过江南,他的江南里没有苏杭美景,也没有水乡柳韵;鲁迅 也写过不少江南的人物,有善良粗鲁的女工阿长、严厉方正的寿镜吾先生,还有那个 月光下戴着项圈刺猹的少年闰土、话语刻薄的“圆规”杨二嫂等等。在这篇《社戏》 里,鲁迅通过“我”的视角写了哪些江南风情 51.平桥水乡之美平桥名片:离海边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种田、打鱼、只有一家杂 货店。采用白描手法,写平桥地处偏僻,远离城市,生活闲适。夜里平桥:碧绿的豆麦田(视觉),豆麦、水草清香(嗅觉),月色朦胧,连山淡黑起 伏(视觉),横笛宛转悠扬(听觉)多感官综合运用,描写了夜里水乡静谧、清净的景 色。2.童稚友好之美(1)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合村都是同姓、本家,一家的客,几乎也是公共的客;小伙伴之间打架不恼,没 有严苛的辈分礼仪。(3)每天陪着“我”掘蚯蚓、钓虾、放牛。(4) 一起划船,陪“我”去看社戏;一起偷豆,剥豆,吃豆;尤其是阿发带着小伙伴 偷自己家的豆;自作聪明的设计应对八公公指责的说辞。3.民风淳朴之美(1)大人间和睦相处,愿意自家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2)外祖母关心我,气恼怠慢远客,在双喜的“打包票”下,外祖母和母亲微笑允许 了。(3)借八公公的船看戏,用八公公的柴、盐煮豆,八公公细心,发现也没有“纠葛”。(4)偷六一公公的豆,并未被责骂,得知是请“我”吃豆,又送了一大豌。江南自古物华丰富,在“鲁镇”上,有咸亨酒店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有 总是感叹今不如昔的九斤老太,每个人物身上都承载着鲁迅对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这 篇《社戏》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文化思考呢 小结:《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在平桥村, 有外6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村民的关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 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这是鲁迅想看到的中国人和中国 的未来形状,“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这是鲁迅的希望,是他为《呐喊》增 添的一抹亮色,也是鲁迅真正的温情所在。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