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表格式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表格式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精神的三间小屋 上课教师:
教学目标: 重点:本文的论点归纳
1.跳读课文,结合标题和相关内容,找 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
出比喻句,明确文章的论述对象。 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
2.梳理论证思路,寻找分论点,并归纳 核心论点。 系。
课前准备:PPT
3.研读相关语句,把握本文的说理特 色。
板块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 活动 串 设计 目标达成及 反馈串设计
一 、 导入 新课 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 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 呢 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 分配 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 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 倾听 交流 PPT呈现作者介 绍
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过 渡 : 学习这样一篇议论性文章,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以下问题(PPT):1.作者的论述对象是什么 2.作者是针对 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 3.论述过程中用了哪些喻体 赋予论 述对象哪些特点 这些喻体引发的变化中隐含了怎样的观 点 4.这些论述内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

) 一 、 跳读 文 , 结合 标题 和相 关内 容 , 找出 比喻 句 , 明确 1、作者的论述对象是什么 要明确论述对象,我们可以关注一 下文章的标题“精神的三间小屋” 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呢 请同 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6段,圈 划出和课题“精神的三间小屋”意 思相近的短语。 明确:这个比喻的本体是精神生 活,或者说是心灵活动的空间。作 者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小屋” 这个喻体,具体可感。 (


) 1-6 节 , 圈划 短语 和“精神的三间小 屋”意思相近的短 语有“容心之所” (3段);“心灵 活动的疆域”(5 段 )
文章 的论 述对 象。
2、那么,“小屋”只是指一种建 筑物吗 请同学们浏览一下7-18段,找一 找和“小屋”相关的一些比喻句, 思考这小屋有着怎样的功能 明确:上面的这些比喻句中,“精 神的三间小屋”这一喻体贯穿始 终,组合起喻体的一个系统,它是 可供居住的,有若干构成物的一个 整体概念。首先,它有储存物品的 功能。从“第一间,盛这我们的爱 和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 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 身”可以看出。其次,它有居住的 功能,比如“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 不得安宁”“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 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再 次,它也有建筑物本身的组成和材 料,比如“庭院”“天花板”“天 窗”“纸糊的墙壁”“白雪的顶棚” (


) 7-18 段 , 思考 句子: (1)---(7)句, 详见PPT
“露水的地面”“江米纸的窗棂”。 可见,本文是以“精神小屋”这样 一个喻体为统领,组合一系列与之 相关的喻体,来探讨人的精神生 活。
3、作者又是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论 述的呢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1-6段,想一想, 作者由什么引发了议论 明确:文章第一段引用一句名言 “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 天空都更为博大”面对这样雄浑广 袤的襟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第二段甚至以突出我们对人尽皆 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的态度——敬仰之余,不知所措, 认为这个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 位卑宽宥了自己。第三段,归纳了 这两句话的共同点,都是关于人的 心灵的描述,都使用了空间概念, 作者借此将抽象的精神世界,和具 (


) 1-6 段 , 思考 PPT: 人的心灵应该比 大抵、海洋和天空 更为博大 宰相肚里能撑船
象的空间概念关联起来,指出人的 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从而引出作 者论述的主要问题——那容心之 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引发 读者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思考。
过渡:“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这个主要问题包含 了哪两个话题 和下文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 、 理清 思 路 , 归纳 分论 点 1、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 (4-6段) 4段联系生活实际,呼应第3段人 的肢体活动空间,指出三居室算是 小康水平,引出第5段的问句“心 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 标的数值 ”第6段回答了这个问 题,“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 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 屋”。可见,三间小屋是心灵活动 空间基本达标的数值,换言之,这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要求。 那容心之所该有 怎样的面积和布 置 分解为两个话题: (1)容心之所该 有怎样的面积 (4-6段) (2)容心之所该 有怎样的布置 (7-18段)
2、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布置 文 研读
章7-18段围绕精神的三间小屋着 重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即如何构建 我们的精神生活。需要进一步思考 这样几个小问题: (1)每一间小屋里有哪些储物 这些储物的本体是什么 (2)这些储物引发了小屋怎样的 变化 (3)小屋变化的背后隐含了作者 怎样的观点 片段 思考 分析
● 7-9段关于第一间小屋的论述 1.朗读选段并请尝试用“因为 … 如果………就……如果……就……所 以……又因为………所以……”这样 的句式梳理这部分内容。 2.归纳这部分作者隐含的观点: 分论点一:我们要有爱 朗读 思考 交流 例:因为人的一生 充满对立复杂的 情感,如果爱比恨 多,小屋就光明温 暖,人就感觉到愉 悦祥和;如果恨比 爱多,小屋就凄风 苦雨,人的精神就 悲戚压抑,所以, 要清除精神垃圾; 又因为精神垃圾
无法避免,但是人 类的光明和希望 永恒在前,所以我 们要给爱留下足 够的精神空间。
●读10-14段相关句子,思考第二 间小屋盛放着事业,这样的小 屋会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 概括起来说事业对小屋正向 影响是坚固优雅,负面影响则是不 得安宁,由此作者想要告诉我们, 适合的事业能使人生经常纷呈,也 能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谐。 然而,适合的事业从哪来 再 读一读这些句子。 因为事业以深远的力度和广 度,对精神产生濡养或反之的腐蚀 作用,所以适合的事业能和人生缤 纷和谐,相得益彰,然而找到合适 的事业并不容易,这不但因为相宜 的事业并非俯拾即是,而且我们对 朗读 思考 归纳 PPT呈现句子 1. 2.
于自身的认识也需要水落石出的 流程,因而很难预知什么时候能找 到适合的事业,所以我们要规划我 们的职业生涯。 归纳出作者隐含的第二个观点 分论点二:我们要规划自己的职业 生涯
● 16-18段,想一想:第三间小屋 有哪些储物 会引发小屋怎样 的变化 变化背后隐含着作者 怎样的观点 一旦失去了自我,会给小屋带 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呢 (17段) 如果我们失去了自我,那么精 神的小屋就会坍塌,所以我们要保 持独立的思想。 归纳 分论点三:我们要坚守独立的思 想。 读片 E X 注意 彩色 字和 划线 句子 PPT呈现16 - 17 段 , 17段两组对 称句子,好多次出 现词语“我们”“自 己”,看似繁复, 却很好地凸显了 作者的观点,从中 可以读到作者对 我们没有自己思 想和观点的遗憾 和痛心。 18段由“我们
的精神小屋”到 “你的精神”让每 一位读者惊觉、警 醒。这一部分以精 神小屋这一喻体 为统领,通过“纸 糊的墙壁”“白雪 的顶棚”“露水的 地面”“江米纸的 窗棂”等喻体的组 合,具体地描绘了 精神小屋坍塌后 惨淡的状况,以及 失去小屋的庇护 后精神的孤独,从 而突出保持独立 思想的重要性。
小结 过 渡 : 同学们,在回答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布置这个问题时, 我们依次分析了三间小屋有哪些储物,这些储物的本体是什 么,会引发小屋怎样的变化,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观点, 从而梳理归纳出作者三个分论点。那么,这三个分论点之间
是什么关系呢
(

) 三 、 研读 文 段 , 思考 分论 点之 间的 内在 层次 关 系 , 归纳 核心 点。 1.朗读相关语句,思考三个分论点 之间的关系。 我们看一看三间小屋的储物 会分别带来怎样的结果。 “盛着我们的爱和恨”是指精 神世界一定存在喜怒哀乐,爱恨情 仇等情感,这是精神世界最普遍最 基础的情感,是人之常情,也是人 之为人的重要特质。作者希望我们 要有爱,因为爱会让人感受到温暖 祥和。 “盛放我们的事业”在作者看 来,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反之的腐 蚀作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 使精神愉悦,精神世界在事业的濡 养下,充沛而有活力,所以需要规 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小屋才能 坚固优雅,个体精神才更纯粹和充 沛,否则就会不得安宁。 朗读 思考 讨论 第一间 …… ……假若爱比恨 多 …… 第二间小屋 … ……规划自己的 职业生涯 …… 第三间 …… 如果真是那 样 ……
“安放我们自身”这里的自身 不是指客观存在的肉体,而是指向 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 健全独立。如果失去自我,小屋就 将悄无声息地坍塌,从反面强调了 一旦失去了自我,没有了独立思 想,后果将极其严重。人的精神失 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只能孤独地 飘零,所以要坚守自我。 小结:从上面的结果来看,三 个分论点之间是层层递进的。至此 我们可以归纳出作者的核心观 点——我们要有爱,要规划自己的 事业,要坚守独立的自我。这就回 答了第三段的主要问题——“那容 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中 关于布置的话题。 结尾两段再次回应了开头关 于面积的话题。 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 小,是精神活动空间基本达标的数 三间小屋……辽 阔啊。
值,三间小屋象征着个体精神的栖 息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和权 利构建精神活动的空间。当这样的 基本要求得以实现后,我们还应追 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由精神小屋延 展到精神大厦、精神旷野乃至精神 的宇宙。在充分论述了把精神小屋 建筑地美观结实储物丰富后,更要 扩大,增修,构建更为辽阔的精神 空间。深化了观点,扩大了文章的 格局,把我们思维也带向了更开阔 更深邃的境界,带给我们更多的回 味和思考。(投影) 请大家一起朗读最后一段,体 会一下。
四 、 和之前的议论文相比,本文虽 浏览 出示第一组句子
朗读 然也重在说理,却善于运用文学性 思考 (1)对父母的尊
文 文 语言进行描绘阐述,情感充沛,作 者通过一系列隐喻,论述了关于人 朗读 爱……间不容发。
体会 (2)我们背负着
学习 的精神生活的话题,比喻在文中可
排比 它……远方
本文 谓是俯拾即是。
句式
的说 理方 法。 除此之外,文中还用了哪些方 法说理呢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请 同学们朗读一下几组句子,说说你 的发现。 1、第一组:排比句 句(1)分别列举了爱和恨两 种情感的具体表现,体现情感的复 杂对立。句(2)把事业比作田野, 用三个短句构成排比,表现出努力 耕耘事业的过程以及事业对于生 命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句(3) 句式尤为整齐,体现出诗一般的对 称美,每个句子又都是转折关系的 复句,强调建立精神栖息地的必要 性。 2、第二组:对比 句(1)对比了自己喜欢的工 作和不喜欢的工作带来的不同感 受,突出寻找适合自己事业的重要 性。句(2)两个转折复句内部形 成对比,两两对比突出我们的精神 的语 言气 势 (3)我们可以不 美丽……但我们 真诚 第二组 (1)假如你所从 事的工作……针 芒在身。 (2)我们把自己 的头脑变成他 人……小小的储 物盒。
小屋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板块小结: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没有借用太多的学术概念或 术语,而是通过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用文学的,感性 的语言阐述观点,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既使得说理形象 具体,又能体现作者思路的变化和深入过程,独具特色。
回顾 小结 回顾本课,我们发现,对于这样一篇特别的议论性文章, 我们需要把握的核心问题是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再把这 一核心问题分解为以下四个下位问题:(1)作者的论述对 象是什么 (2)作者是针对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 (3)论 述过程中用了哪些喻体 赋予论述对象哪些特点 这些喻 体引发的变化中隐含了怎样的观点 (4)这些论述内容之 间有怎样的关系 文章以“精神的三间小屋”为统领,运用一系列与之相关 的隐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我们要有爱,要规划自己的事业, 要坚守独立的自我的核心观点,进而启发我们在精神生活的 基本要求实现后,还应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作业 同学们课后也可以想一想,除了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 你的精神小屋里还需要安放什么 你又将如何构建自己的 精神空间呢 请大家写下来。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道理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这一重点 的突破是通过同学们反复感悟文中的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前后的 联系,以及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切身体验。教师在组织教 学中,以“心灵鸡汤”的形式引导学生品味语句,感悟人生,让 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感悟人生的真谛。
这是篇新课文,虽然文章早就读过。文章写得很有文采,比 起《论教养》好像更让学生喜欢读,估计是很多比喻的缘故。当 我问“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己的什么呢 ”,他们很快地回答 “自己的思想”,我问“自己的思想”指什么呢,他们说就是不 人云亦云。我想问,我们可以做到么,可是我没有问。
坚持做自己,多么难!
如今,有了微信,有了群,大家说着一样的话,一样声音, 仿佛这样才和谐。突然有了不一样的声音时,众人沉默。我真的 很佩服吴敬梓,他的书写得真好,把名缰利锁下众生百态冷静的 写来,九十多个人纷纷登场又纷纷离去,不对谁浓墨重彩,也不 对谁惜墨如金,冷静,客观,一双冷眼静看众生“你方唱罢我登 场”,看着这凡夫俗子熙熙攘攘争名逐利,他如同笔下杜少卿一 样微微一笑,淡然处之。
他是真真做了自己。
做自己,说自己认为正确的话,需要勇气,我愿意为这样的 人鼓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