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春》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第1课

课程基本信息:
教材版本: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年级:七年级
课题:《春》
课时: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掌握文中描绘春天的关键词汇和 短语,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绘春天的手法,如拟 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 态度,提升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描绘春天的手法,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难点: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学会在作文中运用类似的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春天的图片、音频资料) 课文打印材料
学生预习作业(搜集关于春天的诗词、歌曲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春天背景音乐,同时展示几幅春天的美丽图片,如嫩绿的柳枝、绽 放的花朵、潺潺的溪水等,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 春天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感受 他笔下的春天。”
作者简介:
教师简要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强调其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
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搜集的关于春天的诗词、歌曲或图片,教师适时点评,营造课堂氛 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正音释词:
教师出示文中重点字词,如“酝酿”、“蓑衣”、“窠巢”等,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教师纠正发音,确保学生准确掌握。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调,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整体感知:
学生尝试概括文章大意,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描绘的春天景象入手。
提问:“作者笔下的春天有哪些特点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约25分钟)
分析春天景象: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绘春天景象的段落,如“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等。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图景”,分析其中的景物特点、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补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情感。
品味语言,学习修辞:
教师选取文中典型的修辞句,如拟人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排 比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引导学生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教师总结归纳。
情感体悟: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 现出来的。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强调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约15分钟)
仿写练习:
教师出示一幅春天的图片或描述一个春天的场景,要求学生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写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仿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创新。 情感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本文,你对春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打算如何用自己 的方式去热爱和珍惜春天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强调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重要性。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5分钟)
课堂总结:
教师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春天景物的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相关材料。
板书设计:
《春》教学板书设计
一、课题导入 春天图片展示 背景音乐播放
引出课题:《春》-朱自清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平简介 代表作品提及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正音释词:云酿、蓑衣、窠巢... 自由朗读:要求注意语气、语调 整体感知:
春天特点概括
主要描绘的春天景物: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春天景象分析:
春草图:生机勃勃
春花图:色彩斑斓
春风图:和煦温柔
春雨图:细腻滋润
迎春图:欢乐祥和
品味语言,学习修辞:
拟人句示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排比句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强调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五、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仿写练习: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春天
情感升华:分享对春天的新认识,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六、课堂总结
回顾本课重点:春天特点、修辞手法、作者情感 鼓励观察、思考、写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