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教案(打包6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教案(打包6套)

资源简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
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 出示导学提纲师生合作探究 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阅读课本P53-57,思考:气温的定义及观测方法。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含义。气温日变化、年变化的规律?等温线的定义及判读方法。气温的分布规律。1.阅读书P53页的3则资料,说说气温的相关定义。2.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小结 3.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大屏幕出示图3.11“气温日变化”图,研究气温日变化、年变化、日较差、年较差。4.气温曲线图的绘制5、气温的分布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大屏幕出示图3、16,思考: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6.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这是一张什么图?(2)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3)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3.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7.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8.大屏幕出示图3、18气温的垂直变化,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56页活动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 "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规律.
3、能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降水量的
数字资料绘制出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图。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内容:
降水的分布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导入 出示导学提纲 温故知新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 )。(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2.通常情况下,用( )图来反映一个地区一年内的季节变化规律;3.世界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一般可分为五种即:( )、( )、( )、( )、( )。4.我们的家乡江苏省建湖县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是( )。5.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影响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因素有:( )、( )、( )。(1)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气温低,说明气温受( )因素的影响。(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说明气温受( )因素的影响。(3)在山地和丘陵,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说明气温受( )因素的影响。阅读课本P60—61,思考:1、用什么图来表示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如何判读?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3、影响降水量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师生合作探究小结 一、等降水量线图1、通常情况下,用( )图来反映一个地区多年的年降水量变化情况。2、等降水量线:与等高线,等温线一样人们也把世界上降水量一样的地方描绘出来,做成等降水量线,用等降水量线来表示一个地方降水的多少。3、分层设色地形图是由等高线地形图转化而来的,同一条等高线上点的数值具有的特征是( )。由此可以推知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任意点的数值也是( )的。 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1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自北向南依次画出5条重要纬线即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2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思考以下问题: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呢?由此可以概述出赤道地区降水_____ ,两极地区降水______ 。 (在世界年降水分布图上画一条粗的经线,在赤道与极地各画一个圈以作提示。)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三、影响降水量分布的因素通过上述的学习,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教者评价补充.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
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内容:
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 出示导学提纲师生合作探究 同学们,请看投影中三位小朋友家乡的自然景象: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差异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阅读课本P62-65,思考:气候有哪两大要素?柯本是如何对气候分类的?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一般方法。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活动1 问题1 谁有勇气来谈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同一纬度带内,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问题2 谁能具体说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问题3(拓展) 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特点,把它们组合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小结 在一起,描述一下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景观。问题4(拓展) 在赤道地区,根据全球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这里的水热又是怎样的组合呢?回归P64图3.27,请学生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自然景象,为什么会这样?A 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森林常绿茂密,阴暗潮湿,又称“雨林”B 学生能描述出沙漠、植物稀少就行。原因是这里一年到头很热,却极少下雨。C 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和两极地区、赤道地区有什么不同?自然景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总结:由此可见,世界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气候,使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2、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活动2 阅读P58“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一方面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很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同时完成P65表册。1.多媒体展示课本P65图3.28“世界气候的分布”。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并对照课本最后“世界地形图”,在P65表册中填出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活动3 组织学生反馈练习.3分钟识记住各气候类型的名称,知道各气候类型分布的大致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然后当堂考查。评价学生课堂的表现,强调世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多变的天气(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
号;
3.了解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
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内容:
多变的天气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 出示导学提纲师生合作探究 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阅读课本P46-52,思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卫星云图如何判读。常见的天气符号有哪些?空气质量与什么数量有关?(一).天气及其影响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天气与人类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小结 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二)天气预报什么是天气预报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风的符号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灾害性天气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 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 最后给出图片答案。(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的表示。认识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
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 出示导学提纲师生合作探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气候特征差异,可以划分出多种气候类型,其中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有哪些呢?既然存在这么多种气候类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气候差异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来探究这个答案。阅读课本P66-68,思考: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气候影响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板书)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地形 活动1.投影打出图 3.29 中的 A 图和 B 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低气温、 降水量 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A 地全年高温多雨, 地全年低温少于且温差大; B 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 活动 2在世界地形图上,以亚欧大陆温带地区为例,说明海陆位置对气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小结 候的影响。教师提供各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再将学生分三组,分别代表大陆东岸、 西岸、大陆内部,小组成员合作分析,经其它组纠正得出结论: 受海陆位置影响, 大陆东岸―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西岸是冬湿夏 干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侯;内部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活动3.学生看图 3-30 回答:教师可提醒学生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 A 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活动4.指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板书) 先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出发,说一说一年四季着装的变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让学生读教材第 67页内容,看看文字内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总结: 第一自然段:气候对人们穿着的影响; 第二自然段: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自然段:气侯异常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酷热、寒潮、洪水、干旱等举实例说 明,教师打出与灾害性天气相关的图片。 想一想: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教师小结:气候可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反过来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谈一谈:1.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针对全球变暖,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教师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针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应该“因地制宜,防灾减灾”。同时,遵循自然气候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 "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规律.
3、能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降水量的
数字资料绘制出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图。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内容:
降水的变化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导入 出示导学提纲师生合作探究 引入新课 播放台湾歌星孟庭苇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歌曲,抓住其中的歌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云的心里全都是雨",设问,"同学们,是这样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3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阅读课本P58-59,思考:降水的定义及主要形式。降水的等级及。降水量的测量。如何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活动1 问题1.当老师提到降水时,你是怎样理解的?天气多变,降水的形式多样,你发现自然界还有哪些形式的降水?读书明确: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二次备课
小结 (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问题5.饱和空气温度降低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2)有凝结核(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降水到达地面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活动2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2.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判断降雨的大小?活动3 判读、绘制降水量柱状图。1.阅读P59图3.22(学生学会如何分析)2. 完成P59活动2(学生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四个步骤:a.绘横坐标轴,把它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b.绘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刻度;c.按各月的降水量数据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这种高度;d.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