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件+教案+素材)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地理七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件+教案+素材)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地理七上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视频导入:《河南大暴雨》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降水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综合思维: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方式亲身体验降水的变化过程。
目录:
01/降水的变化
02/降水的分布
03/本课小结
04/随堂检测
PART 01
降水的变化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降水的概念
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和降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
降水的测量
测量工具:雨量器和量筒
测量降水量时,不能直接从雨量器上读取数据,而应把雨量器中的水倒入量筒内,从量筒上读取数据,注意视线要保持水平。
日降水量
当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日降水量。
描述一个地区的降水量,通常用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
月降水量
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
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即得到年降水量。
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量的计算
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纵坐标表示降水量
横坐标表示月份
柱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多少
(1)表示方法
(2)基本构成
降水量的变化
根据表4.2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制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月份 1 2 3 4 5 6
降水量/毫米 10 5 22 47 71 81
降水的变化
7 8 9 10 11 12
135 169 112 57 24 12
活动: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多雨
湿润
少雨
>100㎜
50㎜-100㎜
<50㎜
100㎜
50㎜
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
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年降水量大约多少毫米?
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6、7、8月
12、1月、2月
745mm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活动:判读降水量柱状图
读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以下地点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
全年少雨型
全年多雨型
全年湿润型
冬季多雨型
降水量的变化
夏季多雨型
PART 02
降水的分布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在等降水线量图中,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是 的。
等降水量线
等温线
等值线
等降水量线
相等
降水的分布规律
等降水量线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降水的布
降水的分布规律
观察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
规律一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观察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规律?
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规律
规律二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观察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沿海到内陆的年降水量,有什么规律?
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规律
规律三
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观察右图中,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量,有什么规律?
降水的分布
降水的分布规律
规律四
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纬度因素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降水的变化与差异
降水的概念和形式
降水的变化
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降水季节变化
降水的分布
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降水分布规律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
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本课小结
下图为“亚欧大陆自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50°N)一线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五个地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这五个地点年降水量变化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从①地到⑤地逐渐减少
B.年降水量从⑤地到①地逐渐减少
C.年降水量自③地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少
D.年降水量自③地向东西两侧逐渐增多
D
随堂检测
下图为“亚欧大陆自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50°N)一线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五个地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导致这一降水变化规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人为因素
B
随堂检测
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当地某月全部五次降水过程,并记录了降水量(见下表)。当地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mm。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该地当月降水量为( )
A.1100mm B.255mm C.41mm D.51mm
B
本月降水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降水日期 5日 7日~8日 11日 15日~27日 29日
降水量 15mm 21mm 25mm 153mm 41mm
随堂检测
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当地某月全部五次降水过程,并记录了降水量(见下表)。当地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mm。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兴趣小组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B.该地当月处于旱季
C.该地当月中下旬持续降水时间长 D.该地当月第二次降水的强度最大
C
本月降水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降水日期 5日 7日~8日 11日 15日~27日 29日
降水量 15mm 21mm 25mm 153mm 41mm
随堂检测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课题名 4.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的降水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综合思维: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人地协调观:认识到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方式亲身体验降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 用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河南暴雨》的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感知气温。 【设计意图】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1.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概念 教师:提问什么是降水?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回答: 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和降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 降水的测量 学生:对比气温的测量,学习降水的测量。 测量工具:雨量器和量筒 教师强调:测量降水量时,不能直接从雨量器上读取数据,而应把雨量器中的水倒入量筒内,从量筒上读取数据,注意视线要保持水平。教师:补充降水的计算 日降水量——当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日降水量。 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即得到年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根据表4.2及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绘制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 ①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②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③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的培养。 (4)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讲解: 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则称降水多(多雨); 月降水量低于50毫米,则称降水少(少雨); 月降水量在50~100毫米间,称为湿润。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①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 7、8、9月降水量较多。1、2、12月降水量较少。 ②年降水量大约多少毫米? 745毫米。 ③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练习:读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以下地点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 【设计意图】搜集五个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搜集不同形式的年际变化图对比分析。让学生会分析,会比较,锻炼大脑思维,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降水的分布 等降水量线 学生填空:在等降水线量图中,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是 相等的。 教师提示: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设计意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降水的分布规律 活动:根据课本上的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对比学过的气温分布规律,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大约在多少毫米以下?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异?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学生讨论,教师带着分析: ①赤道地区年降水量大概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 超过2 000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规律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 000毫 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规律二: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③在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 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规律三: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教师补充:观察右图中,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量,有什么规律? 规律四:山地地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拓展: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迎风坡。 世界的干极——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背风坡。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一方面提升自主读图析图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合作,交往,不断促进提升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 师生总结: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地理要素分布图中分析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思维。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课后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