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目标驱动型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目标驱动型教案

资源简介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教 学 目 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四 书”——《大学X 中 庸X 论 语X 孟子》,“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X 礼 记 》 《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 《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 们要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 、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 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
嘉肴(jiā yao) 自 强(qia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 弗食(不)
②不知其旨也(味美)
③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⑤教然后知困(困惑)
⑥然后能自反也 (自我反思)
⑦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⑧教学相长( 推 动,促进)
(3)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前一个“学”同“学”(xiao),教导)
(4)古今异义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疲倦;困难。)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量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 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已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已有不懂的地方。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明确: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已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 自已。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倘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有,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 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上来。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 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已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 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救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 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靠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 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嘉肴一弗食一不知旨 类比
至道一弗学一不知善 诊证 →教与学一教学相长 教 学 反 思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教 学 目 标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初步理解“大同”社会的理想,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 智慧。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 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 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 的《大道之行也》就是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u) 幼有所长(zha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u)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荐)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的意思。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词多义。
①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上)
②谓: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予谓菊(动词,认为)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
是时“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必为已”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 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 “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 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 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跬” 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跬,防止事斗。
(
大道之行也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