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29张+教案+素材)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地理七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 地球和地球仪(课件29张+教案+素材)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地理七上

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课题名 1.2.1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综合思维:会使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地理实践力:通过认识与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中国古人的宇宙观》,让学生感受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却是非常漫长的。 二、新课讲授 1.探究学习:地球的形状 (1)最初的猜想 教师:展示“天圆地方”的图片。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后,两个人互相讲述大致内容。 教师拓展:"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后来的推测 教师讲解:人们看到太阳和月球是圆的,因此推测地球也是圆的。 实践证实 教师:展示相关材料,教师提出问题环球航行的是谁?他是哪国人?航行的起止点是哪?按照航行顺序经过了哪些大洋? 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总结并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索精神。 (4)卫星影像确证 教师讲解: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地球的形状。 教师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猜想阶段、推测阶段、证实阶段和确证阶段,这个过程给你怎样的启发? 学生思考并回答:科学需要实践来证明。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科学探究需要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生活,并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定论。 知识拓展: 教师: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是球体吗?(让学生形成开放型思维) 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指导:海岸观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月食现象;登高望远。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小学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探究,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整合,培养自主归纳和合作探究能力。 【过渡】猜一猜,地球是个正球体吗? 探究学习:地球的大小 教师:展示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数据,提问:图中的地球有2个不同的半径,说明了什么? 学生:对比数据后回答:地球不是正球体,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 个足球场。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 50 个小时的距离。 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②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③初步认识经线和纬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有什么区别? 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 课后活动:按照书本P14的要求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班级评出优秀的作品并展示。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发现新知。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相关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