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 教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 教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课程标准解读
1、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涵盖知识点:
宋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宋朝边疆压力形成的原因与应对办法;北宋财政危机 的原因及影响;北宋的改革;南宋的偏安
3、重点难点:
重点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王安石变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评价,理解这一措施带来的边疆危机和“三冗” 问题,从而让学生形成对两宋政治的全面认识,提高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或解释历史问题
的能力。
时空观念
运用两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加强时空观念, 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史料实证
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边防压力及“三冗”问题的成因、影响、自救改革, 南宋的偏安,均可采用大量的图文材料加以论述,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历史解释
教材的四个子目间有着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须对两宋政治和军事中 涉及到的一些历史概念,例如,三司分权、通判、杯酒释兵权、守内虚外,等等,通过设置 情景材料,运用思维导图方式,加以解释,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家国情怀
在北宋的自救改革和岳飞抗金这两个环节,设置问题探究,落实历史与现实的理解,培养学 生的家国情怀。
三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讲述:历史上,唐朝 强盛而宋朝富庶。中国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中,有三个是在宋朝时出现的,这就 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但是宋朝虽然富裕,却远不够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 样奇葩的现象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
四、教学主线
北宋初年吸取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 集权的措施,但造成了三冗局面。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自救改革,但改革 又导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南宋统治者继续北宋的国策,用金钱买 和平,偏安一隅。
五、教材整合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整合思路
(1)以思维导图方式,说明北宋建立的背景。
(2)创建情境材料,以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方式,归纳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并对其作 出评价。
2、构建体系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宋初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将地方精锐部队
编入禁军,分别
拱卫京师和镇守
地方,定期更换
驻地。
削弱地方军事力

设诸路转运司综
理地方财政,保
证各州赋税绝大
部分上缴朝廷。
削弱地方动乱的
物质基础
派文官出任地方
各州的长官知州
削弱节度使的权

加强
中央
对地
方的
控制
作用
措施
)
②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
中央(分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财权;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专管调兵,三衙专门负责统兵 地方(收权):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
(
军权
枢密使
调兵权
=司使
统兵权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
相权
军权
枢密使
财权
三司使
行政权
参知政
)
(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提点刑獄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中央

府州军


)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③制定崇文抑武方针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杯酒释兵权、更戌法、内外相制);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评价
①积极影响:基本解决了唐中叶以来的藩镇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影响: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边境的压力;分化事权, 机构臃肿,降低了行政效率。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了祸根。
3、指点迷津
(1)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弊端,是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根源。
(2)“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形成,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
(3)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统一全国。当时,与北宋对峙的还有辽、西 夏、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
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1、整合思路
(1创设情境材料,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指出北宋中期面临的边防压力、解决的尝 试,以及无法解决的原因。
(2)创设情境材料,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说明“三冗”问题的成因和造成的影响。
2、构建体系
(1)边防压力
①面临哪些边防压力
辽和西夏的威胁;两次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惨败,使北宋北部边境时刻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 铁骑之下。
(
澶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辽
宋皇帝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
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市”
宋夏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
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
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②怎样解决边防压力
北宋--辽国
战争一协议
北宋--西夏
战争一和议
)
③为何无法消除边防压力
枢密院与三衙分权 调兵权统兵权分开
(
更戌法
兵将分离
)文人
治军
守内虚外:禁军重兵守 京师、少量守边防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与辽、西夏、金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2)“三冗”问题的成因与影响
(
科举
取士
恩荫
授官
募兵
政策
一职
多官





积弱
局面
冗官
俸禄
冗兵
开支






积贫
局面
养兵
政策
)
3、指点迷津
(1)宋辽以兄弟相称,宋夏以君臣相待,但不能表明宋对夏保持军事优势。
(2)北宋政府给辽、夏“岁币”或“岁赐”,给北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不能否定北宋 的做法是错误的。
(3)宋代的财政危机根源于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弊端,而不是冗兵、冗官的出现。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1、整合思路
(1)创设情境材料,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说明北宋改革的历史背景。
(2)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庆历新政的知识点;结合范仲淹的名句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 们的家国情怀。
(3)利用表格归纳法,归纳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其作用;创设情境材料,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 释的方式,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构建体系
(1)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1069年-1076年) ①人物
宋神宗
领导者
王安石为首
新壳
支持变法
王安石
推行者
史称“新旧党事”
司马光为首
旧壳
反对变法
②内容与作用
项目 领域 目 措施 内容 作用
军事上: 强兵之法 改 变 积 弱 局 面 置将法 将为军队编制的一种单位, 一将有三千人上下,全国 设有七八士个将;把禁军 划分为若干个辖区,由固 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 改变了兵将分 离的局面,加 强了北宋的边 防力量。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十 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 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 集合保丁,练习武艺。 加强了地主阶 级对农民的控 制和统治。
保马法 政府鼓励百姓养马 提高了马匹质 量和数量。
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武器的质 量和产量。
项目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军事上: 强兵之法 改 变 积 弱 局 面 置将法 将为军队编制的一种单位, 一将有三千人上下,全国 设有七八士个将;把禁军 划分为若干个辖区,由固 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 改变了兵将分 离的局面,加 强了北宋的边 防力量。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十 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 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 集合保丁,练习武艺。 加强了地主阶 级对农民的控 制和统治。
保马法 政府鼓励百姓养马 提高了马匹质 量和数量。
设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武器的质 量和产量。
项 目 领域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治上: 取士之法 选 拔 人 才 , 巩 固 统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明经诸科,只以 进士科取士;不再考 诗赋、贴经、墨义, 而考经义和策、论。 有利于培养 和选拔人才; 有利于推动 改革;有利 于扩大统治 基础。
整顿太学 广泛兴建学校;颁行 《三经新义》作为学 校的统一教材;太学 生成绩优异者可以直 接为官。
唯才用人 重改革,破成规。
③变法的评价
积极影响:
改变了积贫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改善了积弱局面: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率战率败的被动局面。
消极影响: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
3、指点迷津
(1)王安石变法没有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问题,而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 改革的层面上,因此,改革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
(2)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十地 所有制,因此,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南宋的偏安
1、整合思路
(1)确定教学主线索:为什么要偏安 (南宋在东南方建立)--为什么能偏安 (岳飞抗金) 一一偏安局面如何形成 (三大和议订立)
(2)结合靖康之变、岳飞抗金等典故讲述。
2、构建体系
(1南宋建立
①背景: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上,北宋宣告
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②概况:
(
南宋的建立
) (
都城
应天府→临安
康王赵构
(宋高宗)
1127年
人物
时间
)
(2)岳飞抗金
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3)三大和议
名称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 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 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国; “ 岁贡”改为“岁币“,每年减少银绸10 万匹,仍支银20万两、绢20万匹;疆界 与绍兴时相同。
嘉定和议 1208年 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增岁币为 银30万两、绢30万匹;疆界与绍兴时相 同;另付金犒军银300万两。
(
金朝
南束
) (


南束
) (


)南求地位 逐步上升
南求
3、指点迷津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 【课堂小结】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南家的偏安
恩前
投官




冗兵
开支
积弱
局面
财政
危机





多官
养兵
政算






冗官
作禄





科羊
取士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