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课程标准解读思路
1、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以思维导图解读的方式,归纳明朝的建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适时补充讲述朱元璋崛起 的历史。
(2)创设情境材料,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讲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原因、措施 及影响。
(3)创设情境材料,结合郑和下西洋、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沿海危机的出现等重大事件, 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式,讲述明朝走向灭亡的内外因素和历史必然。
2、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1)结合图文材料,按照空间顺序,讲清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2)结合图文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讲清清朝入关和统一全国的经过。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解读史料并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明白郑和下西洋是当时历 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通过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漫画图、郑和航海路线图、明长城分布图,以及其它 的图文材料,侧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论述历史事实,注重对时空观念的落 实。
史料实证
以史料研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学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特点、 结果,沿海危机形势,等等。
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阅读、课堂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本课内容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清历史概念, 分析好政治发展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
家国情怀
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体会今天民主政治制度 的优越性,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国家的 民主政治建设,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郑和下西洋”后讲述: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 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它显示了明王朝的强大。那么,强大的明王朝为什么同 样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呢 它是怎样灭亡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教学主线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明朝建立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 权的措施。但是,高度专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明朝统治当时已经面临重重危机。受到郑 和下西洋、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沿海危机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明朝最后也走向了灭亡。
五、教材整合
(一)理清关系
1、本课主要有三条线索: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 洋与沿海危机的出现);明朝的民族关系
2、三条线索的内在关系: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表明了明朝封建制度的衰落,
其对外关系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朝贡贸易,耗费巨大,使得国库枯 竭;海禁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并带来一系列的沿海危机。同时, 君主专制下的土地兼并问题,也导致了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顺势爆发并推翻了明 朝。利用明朝内乱的有利时机,清军入关并再一次统—了全国。
二)构建体系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
明朝的建立
背景
时间
人物
都城
结果
1351年,元朝爆发农
民起义,起义将领朱
元璋势力逐渐强大,
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
区。
1368年
朱元璋(明
太祖)
应天府(今
南京)
攻占大都,结束元
朝在全国的统治。
)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①原因:
历史原因 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现实原因 宰相权力扩大,威胁到了皇权。
②措施:
废除丞相制度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 负责;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设立内阁 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明太祖力不从心。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 提供服务的秘书咨询机构。
设立特务机构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简称“三厂一卫”
项 目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三厂一卫”)
职权 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管理部门 司礼监(宦官机构)
影响 加强了皇权,但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表明明王朝依靠正常的手段已经无法维持统治秩序,只能依靠设立 特务机构的恐怖办法,它标志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原因 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条件 明初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等)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
人物 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
路线 刘家港→东南亚→南亚→西亚→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结果 遗憾落幕
特点 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性质是封建国家的朝贡贸易
(2)沿海危机
明朝的沿海危机
原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带来的恶果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来的西欧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
表现与对策 “倭寇”威胁 对策:派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西方殖民者对沿海的侵略: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取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 租住权 ; 16世纪晚期,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末,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或明朝的民族关系)
北方(蒙古族) 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 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西南(藏族)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 管理。
东北(女真族) 明朝前期,在东北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 领封授官号。
(2)明朝的灭亡
明末农民起义
原因 明朝统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概况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率农民军攻进北京,明思宗自缢, 明朝灭亡。
(3)清军入关和统一
满洲的崛起 清军入关和统一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清朝的建立与 统一 1644年,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之后 灭掉农民军余部和明朝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三)走出误区
1、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从此成为明朝的首都;明成祖于1421年将都 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2、1368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但并未实现国家完全的统一。因为,元朝 被推翻后,蒙古势力退回草原,与明进行了长期的对峙。
3、明朝之前的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明 朝的内阁(内阁大学士)仅充任皇帝个人的助手和顾问,无决策权。
4、明穆宗曾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所以,明朝并没有一直推行海禁政策。
5、西藏正式并入中央版图是在元朝时候,其标志是宣政院的设置。
6、明清易代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朝统治黑暗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六 、课堂小结
(
明朝政治制
度变化
郑和下西洋
“倭患”威胁
葡萄牙占澳门
荷兰占领台湾
与蒙古:修长城;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
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与藏族: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
族上层人士任职。
与女真族: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
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与满洲族:明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所灭,明
朝残余势力被满州族所建立的清朝所灭。
废丞相
设内阁
设立特
务机构
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达
到顶峰和封建制度衰落
趋势:相权削弱直至被
废除,皇权得到加强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的对外


明朝的民族


)
注:1636年,皇太极把国号“金”改为“大清”,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